在理想主义的左侧:评《宇宙探索编辑部》和《不止不休》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中国电影一直缺乏真正的现实主义,所以也绝少有力量的理想主义。
愚人节,参加了杭州“破圈放映”《不止不休》《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两场连映以及与导演(隔空)的映后交流,高密度的观影带来的负面效果,是被信息密集轰炸后的头昏脑涨,几乎要像孙一通一样猝然倒地;不过两场连映的正面效果,到了今天休息过来后也有显现,就是可以对这两部极具代表性的当下国产电影做一个沉浸式的文本比较。像放映后现场观众发言所谈的,同时也被两位导演认可的,两部影片都带有“理想主义”的标签。虽然孔大山声称自己拍的就是商业片而非文艺片,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理想主义色彩是无法否认的,无论它的诉求是商业还是艺术。
可是,两部电影都没能谈好理想主义。
就算我们退一步,承认在生活里,有人可以罔顾现实地一厢情愿地奔赴理想;但在文艺作品里,如果要构思和展现理想主义,则不能没有现实主义的这根弦。如果这根弦没有调好音色音高,甚至掐断了这根弦,那么,就像中国传统的二胡又被掐断了“一胡”,终于变成了“一(塌)胡(涂)”。
当然,两部影片都没有这么差,我都衷心地将掌声献给了两位值得尊敬的导演。不过如果就理想主义的问题而视之,两部影片都没做到位。没做到位的原因,就像本文开头所说,影片中现实主义的基础没有夯实,则理想主义的曙光仍难以企及。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男性导演作品中的理想与现实两极,分别由男、女两性所代表,这又为性别批评留下了余地。
两部影片中的男主角均是理想主义的化身,理想主义在现实中总是(阶段性地)要受挫的,要付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代价,而这个受挫和代价的连带承担者,在两部影片中也都是女性或者说女主角。与男主角相比,作为女朋友或亲密搭档的女主角,也往往更为现实和缺少棱角,比较“顾家”。
这样肤浅地拎出来这样的故事设定,仿佛顿时“祛魅”了影片,回到了国产电视剧的熟悉氛围。
这样的对比在《宇宙探索编辑部》里极其明显,秦彩蓉基本就是唐志军的反面。唐志军关心飞碟、无线电波、外星人,秦彩蓉关心赞助、水电、生命安全。总之,唐有多么地不食人间烟火,秦就有多么地念叨油盐酱醋;唐有多么地理想乃至浪漫,秦就有多么地现实乃至庸俗。在这部影片的旅程中,秦其实代表着现实中的大众,她对唐每一次荒唐行为的嘲笑,代表着大众对理想主义者的讽刺。是的,她固然承担了唐志军疯狂行为的部分后果,但结局时她的离开以及整部影片中她的角色设置,让我们相信她更是作为理想主义的对立面来存在的。她固然对唐有同情(不是共情)和包容,但程度极其有限。
而在《不止不休》中,小竹的角色极易被忽略,甚至导演王晶也承认,她的戏份可能有些多余。但无论如何,这个角色还是被导演剪了进来,而且虽然戏份不多,但作为主角韩东的女友,角色的存在感就被加强了。有观众认为她对剧情没什么作用,但我恰恰觉得,小竹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她代表了影片的一种态度,其实也与剧情高度相关——她之于韩东,是秦彩蓉之于唐志军的一种变相呈现。
唐志军荒唐举动的现实连带承担者是秦彩蓉,韩东理想追求的现实连带承担者就是小竹。韩冬刚到北京和人合租时,小竹住一个屋顶都没有的、还被用作公司仓库的隔间;韩东实习“整租”了一个厨房,小竹搬进来开始布置一个“家”;韩东撤稿离开报社,小竹和他一起收拾被扔出房间的衣物并安抚他其实“咎由自取”的愤怒;韩东离开北京前住车站网吧,小竹和他一同离开一同落魄……
小竹对韩东不离不弃,承担着理想主义者韩东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地鸡毛;秦彩蓉在十几年或者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对唐志军何尝不是如此?只是前者美丽温婉、善良体贴,后者是抱怨吐槽、喋喋不休,但在角色关系和功能上,实则如出一辙。而且谁也无法担保,如果韩东后来仍没那么顺利、仍那么理想主义地一意孤行,那年轻美丽的小竹,在二三十年后,会不会是下一个秦彩蓉?
其实,小竹和秦彩蓉,是中国男性心目中最熟悉的两种女性形象。一个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如果能美丽一些就更好了,布置好一个温暖的家,并在现实中永远不离不弃包容一切;另一个柴米油盐唠叨抱怨,但总能打理好现实中的琐碎事务,支撑起一个安全的家,同样在现实中永远不离不弃承受一切。
我们在年轻时渴望一个小竹这样的美好伴侣,同时在心底也做好在中年以后小竹变身为秦彩蓉的准备——因为其实我们童年时的母亲很多也是这样的。
总之,小竹和秦彩蓉在不离不弃地承受她们男性伴侣带来的糟糕现实上面,达成了一致。无论她们的男性伴侣是在追求新闻理想,还是在追求外星人……再通俗一点说,无论他们是工作狂整天整夜地加班,还是出差狂整周整月地奔波,还是酒鬼整宿地买醉,还是赌棍明里暗里挥霍家产……她们都虽不完全理解地一概承受,无论是默不作声地温柔,还是喋喋不休地抱怨,还是井井有条地收拾,还是斤斤计较地维持……
于是,这样看来,虽然在具体表现上,唐志军和韩东完全不同,秦彩蓉和小竹截然相反,但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搭配上,他们均无二致。
但是,人不该是这样的。
我们在年轻时找不到像小竹一样的伴侣。女孩子们好像也没那么温柔体贴,理解包容自己的所有想法和选择,她们也有自己的脾气和主见。同样,如果好好了解自己的母亲,她们也不是秦彩蓉,她们不止像秦彩蓉,在谈到生死问题上才会有温柔和恻隐,她们对于世界的美好,有她们细微敏感的生命体验。
现实那一面,不是附庸者,不是被动的、缺乏理解力的承担者,她们同样有洞见、有力量。那么,理想那么一面呢?如果只是不管不顾地一意孤行,会不会反而单薄、反而庸俗化了理想主义?如果唐志军和韩东们对秦彩蓉和小竹们的不管不顾,被设置为一种影片剧情的合理,那么,这样的影片本身就不合理。“理”且不合,何谈“理”想主义?
对女性的理解,不会削弱男性的男子汉气概;对现实主义的充分认识和细腻表达,也不会冲淡理想主义的色彩。反而是单调的现实表达,会让理想主义的诉求变得刻意、可疑,至少打了折扣。比如片中小竹应该也是初中学历,和韩东以前同在一个厂里,她这样经历的女孩,是怎么理解、认同和包容男友的新闻理想的?比如秦彩蓉和唐志军同甘共苦这么多年,她对于唐的理想,就毫无感性的共情和内心的支持吗?对于这些,两部影片的表现同样乏力,这就使得它们对理想主义的发力显得片面和激进,甚至流于一种自恋。直至《不止不休》里那在现实世界中悬浮的笔和报纸,虽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让人印象深刻,但也更像是影片对理想主义的表现过于炽热和单调后,无意识地流露出来的一种已然夸张的画面语言。
理想主义的影片,应该对现实主义虚左以待。但目前,如果仔细审视许多标签上打着理想主义的国产片,会发现它们的左侧仍空空如也。或者,只是在那个位置悬挂了一幅二维的速写画像。
这种缺位,似乎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审查制度。我们的观察力,对身边人和事的观察力,可能还是不够充分,从而太容易地自恋或自嘲。
逻辑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拍不好(无法拍)现实主义,那我就去拍理想主义。因为,艺术和真理的残酷真相是:没有现实主义,就不会有理想和理想主义。在一个对自身缺乏深刻省思和细致描画的环境里,所有的追求都显得虚妄——无论这种追求的方式,是还算真诚的自恋式的浪漫,或是还算清醒的自嘲式的戏谑。
在激情和笑声之后,大家不忍一起面对白茫茫的空虚,就默契地各自散去。沙漠比泥土可恶的一点,就是它不会留下脚印,难以让后来者沿着前人的印迹“不止不休”地继续“宇宙探索”。
现实主义是那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