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爆红的张颂文的新片上映了。这部片子其实在2020年就已经提名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最佳影片并广受好评,但出于种种原因,删删改改,至今才得以上映。
电影是青年导演王晶(非香港王晶)独立执导的第一部作品,贾樟柯监制,白客、苗苗、张颂文领衔主演。
1.那个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
影片一开场,白客饰演的青年北漂韩东,满怀着新闻理想,希望在北京找到一份记者的工作,并留下来。但学历仅仅是高中肄业的他,要达到这一目标,在人才济济的北京,谈何容易。作为曾经的北漂,影片里许多场景都把我拉回遥远的回忆——汇聚了各种人群的群租房,破旧的老房子,拥挤的公交和地铁……但韩东身上就是有一种内敛而不服输的力量。在招聘会现场,尽管学历不高,他还是企图说服招聘者收下他的作品集,而非一纸简历;当租来的房发生火灾,作为「北漂」被查暂住证时,他直言不讳地说——「这不合理」,「我们没有更体面的管理方式吗?」他通过投稿、写作,和在底层打拼攒下的社会经验(在化工厂干过,知道河水红色的原因)得到了京城报社资深调查记者黄江(张颂文)饰的注意;调查记者其实需要这些——吃得了苦,写得了稿,还有一股子追求真相和正义的信念。尽管没有工资,稿费减半,以及几乎没有可能留下来,韩东还是选择接受了这份实习。因为起点更低,韩东非常拼,日常加班,随时待命。作为实习记者的他,接手的第一个选题就是山西矿难。彼时尚是纸媒的黄金年代,记者们还有着「无冕之王」的美誉和神圣的新闻理想。为了挖掘真相,他们连夜赶到山西,乔装打扮,窥间伺隙,终于取得受害者家属的信任,查到了「封口费」的真相。凭借这一篇稿件,起点最低的韩东一战成名,登上了报纸的头版。为了新闻理想,也为了在报社站稳脚跟,韩东更加努力地寻找选题,这次,他发现了「收血」的组织。韩东以「缺钱的大学生献血人」的身份打入队伍,并逐渐取得组织者彪哥的信任,此时,韩东发现,在这卖血的背后,有一条更大的利益输送链接——乙肝代检。此时,黄江已在聚餐中透露了对韩东的赏识,他可以留下成为正式员工了。韩东也终于可以不用窝在厨房改成的隔间里,而是租下一套像样的房子,跟同样辛苦北漂的女朋友团聚。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韩东在跟进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好友张博——那个考研屡战屡败的人——也参与了代检。发了,朋友的代检报告将被作废,他就再也没有机会考上研究生——而这也不过是他求职遇挫的避难所而已;不发,自己转正就黄了,甚至连实习的机会也会失去,新租的房子自然也付不起房租了,只能放弃理想回到老家。考虑朋友的利益、还是维护心中的正义、以及考虑自己的现实?这成了摆在韩东面前的难题。而也正是与朋友的冲突,才让他幡然醒悟——从来如此,便对吗?摧毁代检产业链,真的是正义的吗?乙肝患者代检违法,可他们又做错了什么,需要承受如此巨大的代价?最终,韩东决定撤稿,哪怕得罪恩师黄江,哪怕失去留在报社、留在北京的机会。但他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朋友的利益而自我牺牲的悲情主义者,我倾向于认为,是他心中正义的标准变了——不再是简单地维护规则,而是指出规则的瑕疵,追求更大的公平。他仍然在战斗,凭借一己之力,在决定离京前的最后几天里,发贴征集患者、一一走访,以笔作剑,写出雄文——《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在黄江的帮助下,登上京城时报的头版,最终撬动了政策的松动。作为经历过纸媒从黄金期走向衰落期的人,看到影片中曾经熟悉的流程,真的有一丝丝感慨。1999年,《南方周末》头版新年致辞:「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也正如片中韩东所说,「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无论是深入现场挖掘矿难真相,还是为乙肝携带者呐喊,为他们争取被剥夺的权利……这其中,都让我们窥见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书写者有着对「好内容」的执念,有着「记录时代」、「以新闻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感,他们以笔为剑、所向披靡。这个时代正在远去,尚不太遥远。2. 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乙肝」已经是个遥远的话题了。1992年起,国内开始推广普及乙肝疫苗,90后一代可能已经对「乙肝病毒」没有什么概念。但在20年前,影片中的那个时代,「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歧视」都广泛存在。对于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从幼儿园入园延伸至升学、就业和婚恋,因此而酿成的悲剧时有发生,而更多的是,即使没有明面上的悲剧发生,也有巨大的阴影长期伴随他们的生活。「当晚曾想到了自杀,心里充满了绝望。好像有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想想自己读书读了这么多年,都白学了。第二天早上我产生了报复杀人的想法。」2003年,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在毕业后参加嘉兴市公务员考试,因体检被查出患有乙型肝炎未被录取,并持刀扎伤两名工作人员,致一人死亡时,他这样说道。60位农学系的同学、121位嘉兴市民、208位周一超所生活的社区居民联名请求,给周一超一次生的机会。这是一次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乙肝歧视因而进入公众视野。2003年,大学毕业生张先著因体检乙肝小三阳,落选公务员选拔。他在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的法律援助下状告安徽省芜湖市人事局,形成「乙肝歧视第一案」。张先著的案件,以及由此引发的真实的媒体报道,也正是本片的原型。2003年11月24日,新闻周刊刊发记者韩福东的《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全国媒体纷纷跟进报道。2005年1月20日,国家人事部、卫生部推出《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正式取消对乙肝携带者的限制。然而,赢了官司的张先著并没有赢了人生。官司结束的两个月后,张先著孤身前往广州打工,却半年内连丢3份工作。「我觉得人生好长,看不到终点。……我救不了我自己,放过我。」这是大一女生吴昕怡的绝笔信,她在一次义务献血后,被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随后,她安排住进单独的学生宿舍,2015年4月10日,她在单间宿舍内烧炭自杀,此时距离她被安排单独居住,只有一个月。造成这起悲剧的根源,是乙肝歧视。(注意哦,这个悲剧发生在舆论反乙肝歧视、政策取消对乙肝携带者限制十年之后!长久以来的社会舆论惯性,哪有那么快能够扭转啊。)今天我们知道,乙肝的传播途径只有血液、母婴和性三种。世卫组织明确指出:共用餐具、母乳喂养、拥抱、接吻、握手、咳嗽、喷嚏、或在公共游泳池玩耍或类似行为,都不会传染乙肝病毒。在私人生活里,携带者应当提前告知亲密关系里的另一方,以便对方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并做好保护,而在一般的社交关系中,其实不会对周围的人带来任何影响,因此而剥夺其求学、求职的权利,并在社交中孤立,本就是不应当的事。因为携带乙肝病毒,他没有机会得到心仪的工作,考研也一再遇挫;可是他又做错了什么呢?就因为小时候被爸爸带去不规范小诊所治疗感冒而感染病毒吗?作为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张博处处小心翼翼。在酒吧,他只用一次性杯子,朋友拿起他喝了一半的红牛时,他一把抢走,尽管并没有传播风险;音乐高材生永远戴着墨镜,往角落里坐,不习惯「被注意」;……这些习惯动作都是这一群体长期被边缘化之后的「病耻感」的表现。而当真相揭开,影片里没有坏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批判意义,但也揭示了令人无奈的现实)——组织代检的水站老板彪哥,他最初是为了自己的女儿有一个正常的童年,而去对姚主任死缠烂打,求他网开一面,之后,才因为可怜其他病友,走上组织代检的路;那个在医院里开了代检口子的姚主任,他不过是出于同情,从自己的角度尽自己可能地帮了这些人而已。片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 导演处理的方式是点到为止——雄文发表,政策调整。恐怕也只能点到为止。而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轻而易举的成功呢?涉及到上亿人的切身利益,一点点的改变可能都需要付出惨烈的代价。甚至直到现在,在大众认知里,对于乙肝的恐惧也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制度层面不强行要求单项体检,让他们得以保留隐私和最后的体面,得到来之不易的,平等入学入职的机会,并在沉默里继续一生。3.有哪件事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这是男主角韩东坚持到底的动力,也是留给观众的思考题。在片中,大众对于乙肝的歧视,其实是源于对疾病的恐惧,就像一群人片中围在彪哥的水站门口闹事,问喝了水站的水会不会得病。恐惧疾病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无知带来恐惧,恐惧带来歧视。现在我们知道,大部分现存乙肝病毒携带者,是特定年代医疗不发达,小诊所针头消毒不严格和母婴传播而导致的。现在,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普及和母婴阻断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一疾病终将绝迹。但是,简单粗暴加标签、和对某些标签的歧视,它真的消失了吗?你我都曾目睹的,就在半年前,「新冠」患者还在受到歧视。而这种歧视,又因为人们普遍感染新冠而消失。而时至今日,在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和35+歧视依然如此普遍。知乎上曾有一个高赞的帖子提到,「如果知道35岁就要被辞退,那我还努力深耕一个领域做什么呢?」这两天还看到两则消息:一个是原《南方周末》的资深记者,后来在企业做公关,现在失业找不到工作,以送外卖为生。另一个是,美团外卖也要限制骑手年纪了。那可是《南方周末》的记者哎,那可是刊出「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的《南方周末》哎。对比着20年前媒体的黄金时代,媒体人的理想主义情怀,这种现实真是让人唏嘘。大众因为不了解而带来的歧视,需要大量的科普;规则层面的公平,需要我们更多努力;而如果总是觉得「事不关已」——那么不知道哪一天,「标签」和「歧视」就会轮到你我;谁能想到有一天,这个世界上会出现「新冠病毒」?谁又能想到,有一天,绝大多数人都会感染上「新冠病毒」?谁又不会到35岁以上,永远保持年轻?谁又能断定,自己不会因为新的未知,而陷入「被歧视」的境地?一个人被歧视的后果是什么?就是你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
因为你的某一种身份(血缘、籍贯、身高、疾病)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与你的自由意志和个人奋斗都无关。
歧视的意思等于否定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人奋斗,因此歧视在本质上是一种令受歧视者绝望的力量。
——《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赞美这部影片,并不代表没有缺点:作者明明想要探严肃的社会问题,但因为要素太多而不够深入。前面铺垫了很久,却又浅尝辄止。以及小竹这个角色,显得可有可无。但毕竟是导演的处女作,我还是看到了诚意。这个话题能在今天上映,已经是一种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