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的理想主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不止不休,看到最后尴尬煽情的部分,实在忍不了了,就离开了。
除了极其糟糕的人物塑造,尴尬的煽情,对女性的刻版印象。
作为一名曾从事短暂记者工作的人而言,这部电影对于记者的理解几乎是最庸俗的一类。
记者是什么,是事实的记录者,传播者。
什么是事实?发生的一切都是事实,乙肝患者被歧视是事实,代检也是事实,乙肝患者的愤怒,他们的痛苦,他们的不甘,这都是事实。哦,报道代检算事实,乙肝患者如何想如何表达,就都不算事实?
片中最关键的矛盾事件,撤稿,完全表现了导演对于社会的幼稚想象。
原本一篇报道可以详尽地把代检和乙肝患者的心声一起发出来。完全可以事件报道加人物报道。在调查事件的同时,把乙肝患者的心声一起表达出来。
但导演偏不。韩东就偏要浪费这最好的去为乙肝患者说话的机会,张颂文所饰演的僵化刻版的报社领导居然也能允许撤稿,我真想上去一耳光扇他们。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机会。非要通过兜个大圈子来强行制造剧情冲突。
另一方面,报道出来了,就意味着一切了吗?当然不,报道只是一个引子罢了。
先从报道说起,记者也不过是一个片面的观察者,而真正的真相,真正的因果,那可能是康德意义上的物自体,不站在全知全能的高处,如何能窥其全貌?一个记者能做的仅仅是搜集表面的信息,并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某种程度的因果。这种因果会犯错吗?当然会。
但记者的工作,就是把他观察到的,他理解的,报道出来。即使会犯错,也得坚持下去。他总会明白,报道只是整个社会不断运动变化中的一环。这个行业本身就是社会变化的一部分。
一个事件只是表象,内核是这个事件参与者的存在。
好的记者只是事件的仆人,报道也仅仅是信息传播,只有事件才是真正具有决定性的。
所以收起那自恋的英雄主义吧,仿佛记者具有生杀予夺的某种权力(甚至很多从业者都这么自恋的幻想)。如果一个记者真的尊重事实,尊重他的岗位,他就只会尽全力地去全面采访报道每个事件所有的参与者,毕竟,事件背后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能决定什么呢?他能决定的,就是去选择把谁的声音传播出去。换句话说,他可以选择站在哪一边,帮助哪个群体说话。
所以报道永远只是一个引子,真正要实现某种改变,需要通过这个引子,来让全社会参与进来。这里面每一个环节的努力都不可少。
对我而言,真正的记者是哪些人呢?就是片中所谓纸媒黄金年代意气风发的那批人吗?
听说片子结尾,韩东北漂成功,留在了北京,从没钱没学历到有头有脸的新闻职场人。
这不禁让我感慨,大家说着为理想主义而动容,但没有好的结果就不能算。
我朋友圈不少转行老记者怀念曾经的青春,那个时候00年初都市报最鼎盛时期,记者一个月收入能上万。环境也不一样,什么事都能冲杀在前,试着报一报。一篇报道出来就能一呼百应。他们说,哇想当年他们也是有新闻理想的,可惜时局变了。
而现在,记者这个岗位现在可谓是不讨好,舆论环境紧张,而收入比起其他行业根本不能看,在大城市可能也只能一个月8,9千紧巴巴地过日子。
当幻想破灭后,还有人选择坚持在这个岗位上,就为了试着或多或少做点什么。我认为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才是真正具有新闻理想的好记者。
当然,这样就不是大众喜欢的“理想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