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峰的恶行恶状

在影院里看完《文雀》,有点耳鸣。这是我看过的最好听的电影,有一种宽银幕享受音乐剧的感觉。
法国佬能把爵士和中国古风玩到《文雀》的境界,也可以叫国人拍案惊绝了。
原声里,个人推荐Pickpockets(这是影片的基调)和Mister Fu,单独来听好到让你根本想不起电影。其他几首会联想到《文雀》的气氛、片段,但是记不起情节。这是一部适合遗忘的电影,只有杜琪峰的忠粉才是最佳观众。~~不幸俺是其中之一~~
文雀》是一部把杜Sir的恶行恶状发挥到极致的影片。说好听点叫风格化、形式主义、作家电影...实际上等同于不加节制的自我迷恋,充满了大段大段的尴尬。
杜琪峰所迷恋的表达:神秘的冷美人,神秘而又被动的冷美人;兄弟情谊(或情趣)、高手过招的场面、男人与男人的古龙式对峙、节奏感强的原创音乐、暗夜、街道、极简台词....
在这部《文雀》里都过于昭然。
(狂热地以动作带戏和狂热于音乐带动节奏,这一点和《座头市》时期的北野武不相上下。当爷们自恋起来....唉)
一方面杜琪峰陷入个人趣味不能自拔(我理解为他的恶趣味不定期发作,比如上一次是《放逐》),一方面这次的剧本过于简单。
一个苍白的故事,虽然有悬念、决斗、男人群戏等等同样的杜琪峰元素,但是这一次没有生死绝杀,也没有命如草芥、荒唐宿命之类的主题严重性。也就是,故事不那么残酷,主要人物的命运缺乏悲情元因素,于是,杜琪峰难免露拙 -----过于夸张的表演并不适合他的风格,也不适合他的班底(这帮家伙含蓄惯了)。
出于对极简台词的惯性迷恋,这一次,没有大起波澜的剧情来撑腰,杜琪峰只能加重演员的戏剧化表演来提示情节。刻意添加黑色幽默的痕迹很浓,角色的喜怒哀乐愁、装淡、嫉妒、冷笑话...通常在缺乏“征兆”的情况下冒出来,未免生涩。最出格的是一些小包袱使用过于频繁,持续时间过长。
比较明显的是
1,餐馆里几个“文雀”聚首,各自挂彩,老板和伙计笑意浓烈...浓烈...再浓烈...
2,刀片出现了至少三次,最后一次更是壮丽的雷景观...
3,女人打电话,出现至少三次,每次都模式化,竟然持续到最后一幕。(偶以为,用在结局,含蓄示意,一次就够)
4,女人急行-被跟-变身!用了两次~~
等等等等....
另外,《文雀》号称“一刀未剪”不过是指出品方为了审查通过的自宫版本。
参见豆瓣评论,http://www.douban.com/review/1479080/#comments 内地版《文雀》的删减详情
鉴于这部《文雀》情节和立意相对于以往的杜氏作品(启用了杜家班爷们军的那些)平庸得多,这些删减看起来也就不那么“痛心疾首”...省却了一根中指...
很容易想象完整版,依然填补不了主线无聊的空白。
杜琪峰的剧本里,少了生死搏杀的重场面,就少了很多刺激。这些不是靠音乐和慢镜能弥补的。
删改对剧情影响最大的是开场部分,四个男主角出场,一时半会根本搞不清身份,也搞不清女主角和他们纠缠算哪门子伏笔...
于是看电影的过程中就在猜这里会不会是缺了什么?有点经验的导演都不会犯这种交代不清的低级错误吧?一刀未剪到底是不是只有一个版本的意思?
回来后发现“上当”,也发现近几年看内地公映的港版电影时,找阉过的痕迹简直是一大乐趣,即考验多年观影的心得和经验,也算是和导演以及局领导们一次美妙的互动~~~
法国佬能把爵士和中国古风玩到《文雀》的境界,也可以叫国人拍案惊绝了。
原声里,个人推荐Pickpockets(这是影片的基调)和Mister Fu,单独来听好到让你根本想不起电影。其他几首会联想到《文雀》的气氛、片段,但是记不起情节。这是一部适合遗忘的电影,只有杜琪峰的忠粉才是最佳观众。~~不幸俺是其中之一~~
文雀》是一部把杜Sir的恶行恶状发挥到极致的影片。说好听点叫风格化、形式主义、作家电影...实际上等同于不加节制的自我迷恋,充满了大段大段的尴尬。
杜琪峰所迷恋的表达:神秘的冷美人,神秘而又被动的冷美人;兄弟情谊(或情趣)、高手过招的场面、男人与男人的古龙式对峙、节奏感强的原创音乐、暗夜、街道、极简台词....
在这部《文雀》里都过于昭然。
(狂热地以动作带戏和狂热于音乐带动节奏,这一点和《座头市》时期的北野武不相上下。当爷们自恋起来....唉)
一方面杜琪峰陷入个人趣味不能自拔(我理解为他的恶趣味不定期发作,比如上一次是《放逐》),一方面这次的剧本过于简单。
一个苍白的故事,虽然有悬念、决斗、男人群戏等等同样的杜琪峰元素,但是这一次没有生死绝杀,也没有命如草芥、荒唐宿命之类的主题严重性。也就是,故事不那么残酷,主要人物的命运缺乏悲情元因素,于是,杜琪峰难免露拙 -----过于夸张的表演并不适合他的风格,也不适合他的班底(这帮家伙含蓄惯了)。
出于对极简台词的惯性迷恋,这一次,没有大起波澜的剧情来撑腰,杜琪峰只能加重演员的戏剧化表演来提示情节。刻意添加黑色幽默的痕迹很浓,角色的喜怒哀乐愁、装淡、嫉妒、冷笑话...通常在缺乏“征兆”的情况下冒出来,未免生涩。最出格的是一些小包袱使用过于频繁,持续时间过长。
比较明显的是
1,餐馆里几个“文雀”聚首,各自挂彩,老板和伙计笑意浓烈...浓烈...再浓烈...
2,刀片出现了至少三次,最后一次更是壮丽的雷景观...
3,女人打电话,出现至少三次,每次都模式化,竟然持续到最后一幕。(偶以为,用在结局,含蓄示意,一次就够)
4,女人急行-被跟-变身!用了两次~~
等等等等....
另外,《文雀》号称“一刀未剪”不过是指出品方为了审查通过的自宫版本。
参见豆瓣评论,http://www.douban.com/review/1479080/#comments 内地版《文雀》的删减详情
鉴于这部《文雀》情节和立意相对于以往的杜氏作品(启用了杜家班爷们军的那些)平庸得多,这些删减看起来也就不那么“痛心疾首”...省却了一根中指...
很容易想象完整版,依然填补不了主线无聊的空白。
杜琪峰的剧本里,少了生死搏杀的重场面,就少了很多刺激。这些不是靠音乐和慢镜能弥补的。
删改对剧情影响最大的是开场部分,四个男主角出场,一时半会根本搞不清身份,也搞不清女主角和他们纠缠算哪门子伏笔...
于是看电影的过程中就在猜这里会不会是缺了什么?有点经验的导演都不会犯这种交代不清的低级错误吧?一刀未剪到底是不是只有一个版本的意思?
回来后发现“上当”,也发现近几年看内地公映的港版电影时,找阉过的痕迹简直是一大乐趣,即考验多年观影的心得和经验,也算是和导演以及局领导们一次美妙的互动~~~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