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要为一些其他人而活,这很好

看了天坛获奖的《妈妈!》,哭的很惨,但不能说完全好看,毕竟我看寒冬拥抱那个电影也能哭…
不好看的点在于,剧情俗套。阿尔兹海默症藏吃的桥段,实在是有点看麻了。文淇那个角色突然生小孩儿也真的没必要,小孩儿出来前我一边哭一边精分地想和文淇谈恋爱,小孩儿一出来我是眼泪也干涸心动也静止…且这个设计对剧情和寓意也没什么推动或升华作用。
好看的点,是老戏骨的演技和叙事的手法。古稀母女的感情是缓慢而深沉的,整部影片的叙事手法和这种情感是融洽的。
这次来到影院,最有收获的点来自于一起观影的朋友的解读,以及我自己的一点点反思。
放映结束后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女儿杀人是什么意思,y老师提醒了年代是那十年期间,猜测被杀的人就是指父亲。我的历史觉悟太低了…
我自己的反思在于家庭的意义和生命晚期的态度。母女的处境一度让我非常抑郁,仿佛全都是不婚不育的悲惨凄凉——年迈,退休,没有朝气,没有未来,只有吃不完的药。女儿对一家三口的回忆又营造出一种美好幻境——温柔浪漫的学者家庭,彼此相爱,相互扶持。我当时的结论是,这片子好适合催婚催育。
女儿确诊后,妈妈从“活够了”变成开始健身。这引发一个经典的反思,为孩子/家庭而活是不是应该摒弃的老旧观念?如果结婚生子是为了老有所养,那生出一个大学教授到头来她不结婚她不生子她阿尔兹海默你晚年还要接着养她。如果你只是爱ta们,家人也好孩子也罢,一辈子总是为了什么人而活也无妨。人本来就是为某些人而活的,可以有一个人,可以有几个人,也可以有好多人。我是不信人为了什么事而活,为了什么理想而活,或者只为自己而活,人都要为一些其他人而活。
电影开场妈妈闹脾气的时候写了一张便利贴,我愿解读出更深一层的含义。女儿写:“爬高会摔死。”妈妈回:“不爬高也会死。”
希望我好好为了爱的人活着,但活着时候也能想爬高就爬高,什么时候死了也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