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的决心》四大主题探讨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就像导演自己所述“《分手的决心》是一个老套枯燥的爱情故事。”,乍一看好像如此——一个男人死了,一个警察张海俊(朴海日 饰)查案结果爱上了嫌疑犯同为死者妻子宋瑞莱(汤唯 饰)……警察与杀人犯的爱恨纠葛这样的剧情模板,不止像《白日焰火》《本能》等经典作品有所涉及,大热的网络小说例如《入戏》等更是不胜枚举。在朴赞郁的谦虚或是自嘲之下,引发了很多人的认同,甚至坚持认为《分手的决心》是常规又烂俗的。 那么《分手的决心》——一部能让朴赞郁荣获戛纳最佳导演奖、冲击奥斯卡的影片,真的如此平庸?只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觉得此片不像大家所想的肤浅乏味。我在此仅作为普通观众谈谈对电影某些议题的探讨。想了解朴赞郁此片对黑色电影的世纪革新重大意义、主题“山与海”的具体哲学含义,以及如何从灯光摄像角度分析主人公的“爱与欲”,非常推荐观看b站中队长同志和公众号反派影评波米的解析。
🌸一、痛点问题的现代化解读——“爱无能”是悬在现代人心里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先来聊聊全片我最喜欢的三个镜头之一——斧头山上,海俊站在悬崖边,背对着瑞莱,帮她把她妈的骨灰从高处洒下。听见瑞莱的脚步声靠近,他闭上眼睛——是心甘情愿等死的意思(第一任丈夫之死是登到山顶被瑞莱推下而亡)。等来的居然是瑞莱的拥抱,反倒吓了海俊一跳,劫后余生的惊悚让他大口呼气。 “我在你心里就这么坏吗?”这句 瑞莱曾经委屈的质问,海俊在这一瞬间的闪过的念头里,给出了答案。 很难去诘问和定义海俊对瑞莱的感情。海俊无疑是深爱着瑞莱的——撇下他引以为傲的警察尊严叫她扔掉犯罪证据免于牢狱之灾、在这个杀了三个人的连环杀手面前坦然把后背交付出去。 但正因为海俊连自己的尊严和生命都可以全心交给瑞莱才更加凸显这份爱的苍白无力——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可以做到如此程度,却独独不能做到——信任恋人和心意相通。他不明白为什么瑞莱要苦苦“折磨”自己,以为这是瑞莱的无情捉弄,殊不知此时的瑞莱为了彻底抹除海瑞的警察污点,早已下定自杀的决心,这次的相拥,是最后的诀别。何其像当代人的恋爱,肢体亲密无间,床边甚至互诉衷肠相互舔舐成长伤疤,却拿不出真正的信任和懂得。
全片前半段的尾声很有意思——海俊发现瑞莱欺骗自己痛不欲生,把她没删干净的犯罪证据拿出来,叫她扔进海里。海俊也说,自己身为警察,却为了一个女人而神魂颠倒,是完全“崩坏”了。但是海俊的离开真的只是因为被欺骗伤心欲绝这么简单吗,我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导演在蛛丝马迹里有所表露。 刚开始海俊看似是爱情的主动方,他以为瑞莱是被自己“正直骄傲有格调”的警察气概吸引,直到他发现瑞莱真的是杀人凶手,而自己只是愚蠢的猎物,因为爱欲无意纵容她毁掉犯罪证据。个人认为比起伤心被欺骗,海俊实则更多的是懊恼和后怕。 原来,他引以为傲的职业尊严,枪枪正中靶心的枪法,不眠不休追踪罪犯的正义感,在个人情欲面前全都是子虚乌有。 原来,在山一样冷峻理性的外表下的,藏着的是一个像海一样看似清澈、实则无边的灵魂。 对瑞莱的心动和失策让他在心底自掘汪海,这份悸动再被理性拉回后却独剩后怕和无措。一旦他承认自己心底这片无人知晓的海,就相当于完全推翻了此前的人生——同事眼中恩爱的婚姻、备受崇拜的中年才俊、有格调的官僚阶级身份。经历过婚恋的成熟男女,体会过围城情结,丈量过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哪怕已经爱了,向情欲妥协了,也绝不会承认。 于是,他借欺骗之名行分手之事。独自离开,假装无事发生,继续维护岌岌可危的无爱婚姻和“正直”男性的社会认可。 分手的决心,从全片到结尾,主语看似是瑞莱,实则是海俊。欺骗和怀疑,本就是一对恋人。当然,分手的决心主语的转换在此片中不止两位。 我觉得海俊对瑞莱的爱,与其说像他自己说的看到了瑞莱与众不同,不如说瑞莱本就是他的自我投射。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心动的理由——“即使是紧张的时候她的背也挺的笔直”,一如自己不被人理解的强烈追凶欲和正义感。妻子有一句指责的话:”你只有和杀人和暴力为伴才能幸福“,堪称张海俊谶语式的注解。当然,这也相当符合现代人的爱情观——找性格互补三观一致的人,只有同类才能相互理解和吸引。 电影最精妙的点在与把突兀的科技感完美融入古典爱恋,实现了爱情的现代化解构。为什么这么说呢?来看全片诸多细节:命案发生契机的元凶Gopro、暴露犯罪证据的微信步数与Siri语音提醒、表明瑞莱爱意的Apple watch、第二起命案导火索的手机录音、指引海俊找寻瑞莱踪迹的GPS……无一不在彰显这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现代的“古典”爱情。
朴赞郁大可像《不二情书》那样以手写信为媒介传递内敛真挚的“查令街84号”般的爱情意韵,用束之高阁的古典符号讲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但是,他没有。《分手的决心》以大篇幅的现代科技镜头特写,直指当代人爱情的真实质感。他不再追求神圣的爱情巴别塔的幻想,不落窠臼地撇弃“从前慢”的写意表达,掷地有声地书写现代人深爱但怀疑,欺骗却沉沦的爱情寓言。
片尾,海俊在海边疯狂地寻找瑞莱留下的痕迹,犹如寻找理想爱情果真存在于世上的证据,寻找曾经湮灭过的心动、羞涩、恐惧等复杂情感的自我。 但是潮涨潮落,茫茫汪洋轻而易举就埋葬了现代人那点微弱的爱情神话,只剩下一具孤独的躯壳,在山与海之间无尽地徘徊下去。 他要找的东西就在脚下,正如他曾真切拥有的人就在身边。 这么近,又那么远。 恰如我们时代的,爱无能。 🌸二、性别议题的巧妙嵌入——韩国男权与女性主义对立视域的深刻解构。 韩国——一个东亚地区男权文化和父权社会结构浸染最为根深蒂固的国度。等级森严的财阀结构、轰动世界的N号房事件、风起云涌的女权解放运动、妻性文化的大肆探讨……寥寥数语,刻画性别议题就像套公式一样简单。当然,性别议题只简单关注表层现象无异于隔靴搔痒,朴赞郁导演对表现韩国男权社会与女性主义有着自己的见解。 先从反其道而行之的男性角色张海俊谈起。与传统电影为加大男女对立鸿沟选用财阀体制里的大男子主义硬汉形象相反,《分手的决心》里的正义警官张海俊海俊是一个患有失眠症的史上最年轻的警监,一个在事业上认真负责、优秀自信的现代男性。 一个为家庭负责,坚持只要自己在家一天就为家人做健康饮食和家务的温柔细腻的好父亲。 一个从微观个体情感差异出发,不断带入自我体会他人心境的、高度共情的角色。
这一点在与其男性搭档的比对中尤其明显。当男性搭档谈论瑞莱面对死亡一点反应都没有的时候,似乎预设了一个要哭哭啼啼的柔性女性,而海俊则以设身处地地为其辩解“有些人悲伤如潮水涌来,有些人悲伤如墨水慢慢散开”。 朴赞郁不落窠臼地成功塑造了一个“温柔干净、彬彬有礼、尊重他人、正直自信”的男性警察角色。 整部电影都在表现海俊不同于传统父权的风采,让人很难不心生好感。但极为讽刺地是,这样一位女性口中的好男人最终还是摆脱不了“父权社会结构下”的刻板思维和心理认同。欲抑先扬的描绘镜头让人对父权下的男性刻板更为厌恶。 海俊一直认为自己判案是理性客观,尽可能地多方考虑,然而在面对宋瑞莱弑夫的第一个案子,就因为对瑞莱心生好感,他办案处处马虎,甚至在审讯过程中请了嫌疑犯瑞莱吃高级寿司,反驳其他男性对瑞莱“蛇蝎妇人”的指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瑞莱弑夫第二案,埋下了瑞莱欺骗他的愤恨,他主观认为瑞莱有其一必犯其二,不厌其烦地质问和控诉,就算抓到了真凶也还是坚持认为宋瑞莱才是主谋。 无论假以多少借口和理由,“蛇蝎妇人”才是韩国男性骨子里对嫌疑犯妻子的刻板认知。“杀人是一种成瘾的游戏行为”,拨开海俊温柔尊重的面纱下,这才是他内心深处真实的对瑞莱的定义与想象。更可怕的是,海俊这样看似客观实则虚伪的男性,竟自诩理性尊重,先前赢得一片女性好感。放在现实社会也更有深层迷惑性。 无论外在表现为何种,像男性搭档这样大男子主义外露的男性,抑或海俊这样“温柔尊重”的男性,父权社会的本质是无法承受女性的复杂。朴赞郁在海俊蛇蝎女人的刻板想象中精彩地完成了对父权社会男性角色深刻解构。 再来谈大放异彩的女性角色宋瑞莱。 《三联生活周刊》评价汤唯的表演:寸肤未露,风流尽显。而我要评价汤唯在影片中饰演的宋瑞莱:皮囊花哨,真心滚烫。 主创团队刻画瑞莱这个女性角色的关键词是——雾——朦朦胧胧、无法被看清。笼罩在瑞莱的一切像是个谜,虚实难猜,真假难辨。我们从一开始就跟着警察海俊的视角,展开了对这个漂泊异乡数十年的女人的认识:瑞莱先是一个嫁给年老丈夫的漂亮中国女人,接着是被丈夫家暴、当成性奴隶的可怜女人,然后是在中国冷静弑母的狠毒女人;最后是在韩国杀害丈夫迷惑警察的心机女人。而在第二次凶杀案中,瑞莱接着变成了一个为了不让喜欢的人看到血而打扫案发现场的天真女人;然后是一个不值得被正直男性娶回家的卑微女人;再者是为了见喜欢的人而助推仇家杀死现任丈夫的聪明女人;最后是保全爱人甘愿自戕的悲情女人。 天真、聪明、冷静、暴力,层次的多面、性格的对立都在瑞莱这个角色身上呈现。深层次多角度地刻画,让瑞莱不再是传统男性凝视下的性符号,也不是商业电影中或蛇蝎女人、或纯洁女人的脸谱,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复杂的人,更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女性角色。 很多女性观众对瑞莱之死非常不满,我摘录了两则象征性的评价:“男人觉得瑞莱佳芝为自己死,她们的死是爱的证据,是他某种危机的化解。啊!原来还有这样的傻女爱着他们 ,她们唯一的自由是放弃自己的生命肉体,却还要被别人拿来完成悲伤凭吊的表演。可怕!可怕!”、“充满中年男人的凝视和对女人‘无私奉献’的无端意淫”。 本人认为,瑞莱之死,不仅并非所谓败笔,反而更有“李白醉死当涂,溺毙月影”的诗情画意。她更预示着一直个体的自我选择和自毁美学,下文会细说。 我非常欣赏朴赞郁借瑞莱的角色刻画从而传递的女性主义观点——女性主义崛起得从主体意识现行。 “人”这个字本来就矛盾,一撇向西,一捺向东,唯一根笔直脊梁直通天地,才将身心灵融为一炉。尽管瑞莱生活过得百般苟且,她面对责难依旧“后背笔直”。她绝不是男人幡然醒悟的爱情导师,她的自戕是宿命论的个体选择和理性又浪漫的自由。 一直以来我国影视乐衷于借刻画“雷厉风行的女强人”来表达独立女性姿态。她们说一不二,个个脚踩十几厘米高跟鞋走路铿锵有力,头发梳后背式打上发蜡,模样统一的像工厂流水线,俨然另一位“男性”领导。但现实独立强大的女性与编剧的意淫背道而驰,她们温和待人,双商皆高,服装只是简单的职业装搭低跟皮鞋,以干练方便做事为主。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当然不能以迎合男性为标准,但更不必将“男人讨厌什么我装扮成什么”奉为圭臬,那是从一个物化标准跳到另一个庞氏骗局。真正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就应当像遵从本心的宋瑞莱,怀抱自傲与自爱,不以任何人、任何群体的标准为标准。言听计从无需过脑,而我行我素却需要判断能力和勇气的双重加持。
🌸三、“宿命感”下的自毁美学——看理性选择下个体消亡机制如何演进 聊聊宋瑞莱之死给人引发的构建自毁美学的思考🤔。也是大家普遍谈论最多的,《分手的决心》是如何讲述一个女人的死亡,在一个潮涨潮落的时间里,在地球上彻底地消失,在山海与日落的交辉之下完成了这一轮命运美轮美奂的哀歌。 宋瑞莱其人,在我看来,她身上有着一种注定自戕的宿命感,这与她多舛的命运无关,与和海俊背德的爱恋无关,是骨子里的疯狂因子造就的理性消亡。 理由其一,宋瑞莱的道德观念出奇地淡薄。她可以毫无心理压力地允诺为重病缠身的母亲实现安乐死;可以胆大坚忍地杀死圈养奴役自己的丈夫;可以在面对警察的拷问下仅因为韩语口语而轻松一笑;可以有条不紊地诱捕警察为自己脱罪;可以轻而易举表达即使心爱的人结婚也可以继续在一起的惊世骇言……她的杀人动机、作案方式是不断进化、自我迭代的过程,唯一恒定的是达成她想要的目的,寻找最好的抽身脱壳。 理由其二,宋瑞莱活着的理由与世界上绝大部分人截然不同。她不是为了所谓“普世生存”或是“救赎自己”而苟且偷生,从头到尾她对生命的支配意义在于“感知”。很多人认为宋瑞莱能嫁给一位大自己20多岁的糟老头子是因为感动。这个男人听了自己偷渡的故事感同身受地流了泪,甚至拥抱了在邮轮底颠簸十日即使浑身沾满屎尿的陌生女人。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的考量,一个海关高级官员或许也能为自己偷渡者的非法身份进行掩饰。但她绝不是丈夫的附庸,她有自己的快乐有自己乐意的工作,享受的生活方式。直到丈夫暴露真实面目,性虐待自己、家暴甚至在身体上残忍地刻下畜牲一样的标签,危及到了自己的性命,宋瑞莱才开始逃离。因为只有“活着”才能保有“感知”与“体悟”的权利。 同样的目的致使她与第二任股票骗子老公结婚。命案的爆出虽然让她彻底摆脱前任丈夫的魔爪,但也失去了合法的公民身份,她急需一个可以等价交换的婚姻维系“感知”。很不幸,又是一个经典的“龙潭”跳到另一个惊悚的“虎穴”。与海俊的邂逅算是意料之外。初次见面长达9秒的直勾勾凝视和隐秘地闻了闻自己身上的香气,让宋瑞莱察觉到自己似乎对这个男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这才有了后续的引诱和纠葛。
很多女性观众以为宋瑞莱的结局落入“为爱去死”的俗套模板,但其实非也。宋瑞莱弑母后一直给自己留着四片芬太尼准备随时了结自己。换句话说,宋瑞莱的生本能蛮低的,爱情只是加速了她的毁灭。在宋瑞莱的思维里,试错不需要限度,甚至没有底线,目的并非规避,而是享受、扩约自己的感知疆界,以此去触碰更为禁忌的错误,强化自我的承伤能力——不断将生死的边缘推至一个尖刻的极限,完美适配痛苦给生活带来的后坐力。 她所渴求的基准背离了普世的道德阈值。主观上她在实现自我价值,客观上她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这样的一个人,她的死亡是一种宿命论的肯定,爱情或其他人生的重要因素只能起到加速死亡的微效。 “我无比期待自戕的那一刻,至少这证明,在世界抛弃我之前,是我先和这个世界一刀两断。” 影片最后,她的抉择动机,不单单是导演强加的给与男主在谷底建立的情感桥梁,成为一个献祭般的“爱情导师”的符号,而是个体自我意志的消沉和自主选择的灭亡。在经历了被虐待被利用、异国他乡漂泊无依多年、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后,她的“自毁式"的结局更像是一种在长时间多回次欲望情感沉淀后,在爱情契机诱发下自我毁灭的理性抉择。 🌸四、“细水长流”与“轰轰烈烈”——爱情中“存在感”与“痛感”的难以割舍 都说《分手的决心》颇有致敬《色戒》的意味,同样的由敌对到相爱、“富有心机与算计下真意晃晃”的内核、以及以女主人公的献祭成全爱情佳话的结局。我个人很中意《分手的决心》和《色戒》里都有的一种“互文”——这世上有过一些算得上真挚的,你为鸡鸣我为狗盗的爱,梦幻如泡影,虽曾拥有但终究失去。总的来说,是一种不是我们可以拥有的东西 。 这两个被情与欲包裹着的爱情故事里,没有天造地设的男才女貌,没有岁月静好的卿卿我我,爱情错位得离谱,总是在难以抉择的取舍中,孤注一掷地去爱。爱得苦不堪言,爱得生不如死;得到与失去齐驱,满足与痛苦并存。
先看《色戒》。尤记得王佳芝在面对鸽子蛋大的钻戒时的那抹无措,那一瞬她想起了诸多:原来这个男人,这个有人恨之入骨有人阿语奉承、权势滔天的大汉奸真的爱我,他心甘情愿陪我付这场来势汹汹的“鸿门宴”,他真心实意地想为我戴上爱情的戒指。昨日我唱《天涯歌女》他流下的眼泪竟也是真的。组织拿她当棋子,家人待她如弃子。年少两情相悦本该互诉衷肠的人龟缩在阴影里,盼望缠绵时脑浆迸裂的敌人却钻进她心里。 正如冯唐在《三十六大》中写道:王佳芝不是不知道说了是死,不是不知道人死了,再大的钻戒也不能戴着逛淮海路,但是透过六克拉的钻戒看到了大得像生命的情意,还是说出了“快走”。 张爱玲不是不知道胡兰成从大众意义上看是个什么样的人渣,但还是看到了他文字里看破了生命的伤心和一瞬间对自己的完全懂得,还是选择低到了尘埃里。 这样的王佳芝,这样的张爱玲,何其像本片中的女主人公宋瑞莱。为久病卧床的母亲冷峻执行安乐死,为逃避中国法律大胆偷渡来到韩国,为自由和爱情残忍谋杀两任丈夫。这样一个看似冷静隐忍的蛇蝎女人实则暗藏了极大的自毁冲动和为他人献身的勇气。 她以美色和受虐为诱饵,把正直果敢的警察海俊玩弄于鼓掌之间。寺庙钟鼓前的坦诚相待,踮起脚尖为他吐唇膏的暧昧都打动不了这个千疮百孔的女人,她的眼中淡然无波。宋瑞莱什么时候动心的呢,可不是和海俊想的那样——他们是一样“挺直腰板”生活的人。恰恰相反,是海俊自傲的“正直”“有格调”完全“崩坏”的时候。当海俊爱瑞莱爱得理智全抛,把他引以为傲的自尊和正义踩在脚底,他们的爱情才算登堂入室。甚至于后面瑞莱第二任丈夫以海俊包庇瑞莱的录音为要挟惨遭毒手后,瑞莱发现自己才是海俊最大的隐患和污点,以决绝的方式溺毙在汪洋大海中,成为了海俊悬在心底的悬案,也完成了爱情献祭般的仪式。 不理解王佳芝因为一个六克拉钻戒而心软的人自然不会明白宋瑞莱会因为一段录音而坠入爱河,希望恋人踩在自己尸体上方听她最后的告白的心理。那是关于爱情观中存在感和痛感的飞蛾扑火,就像《倾城之恋》里若非香港沦陷,满城混乱之际,白流苏和范柳原也不会明白双方早已非自以为的露水情缘闲来消遣,而是深入骨髓的爱恋和不舍。 正如《石楠小札》里唱道:“也许如果痴念不沾染生离死别,不配当倾城之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