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和虚幻,人生和剧本,你更愿意怎么选?

天地良心,我真的对这种类似头脑风暴、科幻类的情景没有任何抵抗力! 这是我鲜少没有看过故事简介而直接观看的电影,我事先不知道这部电影讲了什么,但往往,这样的电影不是更加具有神秘感,更有故事性吗?相信电影中观看楚门的观众也是这么认为的。 在现代社会,电影、电视剧的高度发展似乎让影视到达了一个瓶颈,我们看够了影视的“假”,就想要迫切观看人世的“真”,基于此楚门的诞生给了所谓的影视集团一个契机,即让大众观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在现实中真实的生活的一个契机。 24小时不间断直播楚门的人生,在此期间也不乏有心之人的提示,随着楚门的成长和各种马脚的露出,他逐渐发现了自己似乎并不处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一见钟情的女生是他人生转折的契机,他开始想要突破困局,找到离开这个所谓“楚门的世界”的方法,但迎接他的是一个比一个难度系数更大的阻碍,有陌生人的阻拦、“世界”的干涉、甚至是至亲挚友的欺骗……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楚门根本不可能逃离这个精心包裹的世界。“世界”为了打消楚门离开的想法,竟是在他还尚且年幼的时候就设计了他父亲淹死的事故来给楚门留下阴影;在他想要冲刺一把,带着女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硬生生被各路势力“斩于马下”;“世界”为了安抚他,特意带来了他的父亲与他相认,想要留住楚门。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指向了一个结局,那就是楚门不可能走出他的“世界”。
果然,电影来到了下一部分,就是楚门恢复了“出厂设置”,开始正常上班、生活,但就在我们,对,不止是“世界”,甚至是“我”都认为楚门今生将会这样生活下去后,没想到他竟然突破了“世界”的天罗地网,走了“世界”认为他最不可能走的水路来达到出去的目的。但很快他迎来了“世界”更加疯狂的阻拦,即在他最不擅长走的水路上疯狂地折磨他,用惊涛骇浪来打击他的意志,想通过恐吓他让他回到小岛,但最终楚门成功经受住了层层考验,终于来到了“世界”的出口处。
“你真的想好了吗?楚门?”“世界”的主导者,即节目组的编导对他提出了致命一问。对我而言,所有的考验加起来,其实都没有这一关困难,但这一关又是最简单的一关,因为它又非常主观。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理解我的感受。
设身处地想一想,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几乎所有重要的一切都在这里。换做是一个人,会愿意赌上抛弃一切的决心,来面对不敢确定的未来吗?舒适区待久了,人就像是温水煮青蛙,所有的斗志都会在畏缩不前中消退殆尽。看到楚门思考的这刻,我承认我紧张了,我希望他可以勇敢的走出去,好在他不负所望,在观众们的热切期盼当中逃离了这个所谓“楚门的世界”。
看完这部电影,我首先想到的其实是另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在我看来他们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但也有各自的不同。在这里我并不想直观判定楚门选择了突破即为勇敢,1900选择了停留就是懦弱。相反,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更为重要的东西,那么对于他们而言,便是不负本心的,我们不能站在个人角度去批判他们。
电影表达的思想很有深度。楚门前女友与“世界”编导的争论让我想到了何谓真正的“人权”。编导以自己主观想象为楚门创造了这个鸟语花香、轻松愉快的世界,真的就是楚门想要的吗?其实还是为了满足编导那深不见底的欲望和可怕的掌控力?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想要把握的事物才可称作为人,在做到这些之前,我愿称他为导演意愿下兢兢业业的演员。在楚门离开“世界”前,他一直是他人生故事的演员,在离开“世界”后,他终于成为了“自己”。
电影最后,观众的一句话也给了我最后的思考。我记得是“诶,把遥控器拿来,我们还有什么节目吗?”观众在长期关注楚门的世界中,逐渐忘记了自己所拥有的,这难道不是这一现象所带来的恶果吗?在互联网铺天盖地的时代,我们是否因为过度关注他人的生活而忽视了对自我的反省;资本运作是否会进一步磨平人所独有的善良、同理心等等;一个普通人会不会在不久过后,因资本利润的雄厚沦为别人的乐趣与笑柄……所有一切都值得我们思考。
我想,这就是一部好作品的意义所在,既有与众不同的故事请节,又能引发屏幕前每个人的深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