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彩的话剧电影,但依然有被我们思考的意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场虚拟法庭让我们相见,你坚信理性逻辑,我信仰老祖宗的理。
我们在光线的变化与怒吼中交流探讨,甚至差点刀剑相向,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虚拟法庭上的生命。
十二个公民 十二个阶级与看法,我想导演想表达的核心在于“人命大于天,任何证据都有可能出错,我们应该保持自我思考与辩证思维的头脑,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哪怕它只是个虚假的法庭案件”。
医生的角色实际占比最大,有一定资产却又困于理性感性之间,应该多着墨的,小贩和司机戏感最足,情绪的把握和那种对小市民的拿捏十分到位。
尤其韩童生,他的发言和经历是整部电影的串联器,而且他也是一直坚持有罪的人,一方面是因为他深信这个孩子就是真凶,不愿意多耗时间,另一原因在于他本身的经历,他的经历和案件所讨论的如出一辙,只是结果一个跑一个死,他的暴脾气发言甚至一度让我也想抽他,那种愤恨 无奈 属于小市民的狠劲是非常细腻的。
小贩钱波也是非常出戏的,他比3号更倒霉,只是被校领导拖过来充数的,他也是离这件虚拟案件最远的人,所以他在讨论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也不想耗时间在这,他也知道8号陪审员的想法,但是我能理解,马上吃不饱饭丢工作了,我为什么要去关心一个不认识的人?这一点非常真实,找一个与案件无关的人,一方面可以作为“搅局者”分析中国人在讨论时的逻辑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更出戏,可以起到从无到有的作用。
医生的角色不温不火,但这个角色是很多一二线城市的主力人群,有一个相对稳定且社会价值地位较高的工作,这类人群有资产,有一定背景,但也是对这类案件比较矛盾的人群,感性与理性参半,这类角色很符合鲁迅先生说的中国人,但是在电影中有点温平,像一杯水,没有波澜。
相反何冰的痕迹就太“正”了,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是个“宋慈”般的正派,正常情况下我估计没几个人会愿意在这跟你讨论一个虚拟案件,尤其是后面有非常激烈的争吵戏,中国人爱面子,很少有人会在这种场合做出失礼的动作。
整体看下来电影属于那种话剧式电影,一开始可能看不下去,但是越往后看会越喜欢,主要是我们需要读懂电影中每个人物的逻辑。
总结:十二个完全不认识的人一起针对一个虚拟案件进行讨论,并且还是这么多个阶层的人直接因为一个牵强的理由坐在一起,这一点我不喜欢,应该在背景上再下点功夫的,如果想讲好一个关于法律 制度 人性 思考的故事,那么背景一定也要铺垫好。
另外很讨厌一个细节,第二次不记名投票,最后一张才是无罪,难道就不可能是第一张就无罪,之后的有罪么?好像故意要把悬念留在最后,但这悬念却一点都不是悬念,更像是脱裤子放屁弄巧成拙,中国电影翻拍为什么拍不好,导演编剧们是不是要想想?
但这部电影想表现得东西是好的,保持思考和质疑,应该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姿态 ,它既在法律 法官 检察官的面前,也在我们每个平凡人的面前,如果真有一天需要我们这些平凡人去审判甚至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你,又会怎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