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2021.7.10)

马利克所谓的天才似乎仅限于音乐感和某些微小的画面调度;他总是想让我们深思某些东西,而他的作品自身的轻浮却竭力阻止我们这么做。这种轻浮不是指关键场面的浅尝辄止,这是他永远不会做的事;《猎人之夜》和《成功之甜味》那些位于素材尽头,只拍到一秒钟的节点性镜头并不阻碍这些电影成为伟大电影。他在他的首部电影里尝试了很难做到的事情,即以天真的文体支撑有意的俗艳,以此达到哲学的高度(极端但恰当的例子:《鬼怪屋》);像大概率会出现的那样,其结果是暴力地拼接起来的无稽的青春爱情片和平庸的连环杀手故事。真的,这是一个不错的组合(一些神怪桥段还为之增色不少),只不过接下来被马利克式田园美学和上流摄影彻底过度软化成了连诡异都算不上的东西。我们客观地评价它:这部电影应当算做不错的thriller,但如果要追求思想效果,我应该说(也许我有偏见?),看马利克不如去看伍迪·艾伦;《罪与恶》[1]也比他好。
B-/B
[1] 说到这部电影:有人觉得它探讨了道德意义上神的存在性;我觉得很可笑,因为这不是一个需要或可以被电影探讨的东西。这个人还说艾伦是文学家呢。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