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寻找你,我搬进了鸟的眼睛。”





第一次看中国的文艺片,还是来自于久仰大名的“鬼才”毕赣。
两个小时的贵州话听得莫名亲切,虽然全程眼睛很忙,要兼看画面和中英字幕。(因为有时英文字幕翻得更直白,中字还需细细揣测)
莫名喜欢这样颗粒摩擦的细腻,潮湿泥土味的诗意,包着干燥海绵的淡淡阴戾。
看这部电影确实像读诗,我隔着层玻璃向里窥视却读不清暗处的无奈和交揉的欲望。有几秒钟又像在读后期的余华,用玻璃胶覆盖辛辣荒诞,平淡下汹涌。
当然因为刚开始完全没有看懂,就只能用高一学的一些镜头语言浅浅分析,流畅丝滑的长镜头推出时空缩转,几个缓慢的摇镜头又贯穿了人物,多次镜面的应用让画面层次和意味更为丰富,才疏学浅,那就只能赞叹它的美。钟表、镜面球、野人、火车的意向反复出现,还没有辨清含义,在此不表。另外,时间的概念原来还能用光影表示,再次惊叹。
和精美的商业片,连贯的剧情片不同,本片用导演的个人巧思给观者们带来了全面的思考,片中诗句通透又与影片有关,给我带来了新的体验,也启发了我与之前看的所有电影不同的关于电影本身的别样意义。好电影👍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