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里真的能算是「全员恶人」吗?

这个标题来自我在知乎看到的一个问题——奉俊昊的《寄生虫》真的能算是「全员恶人」吗?
用“恶人”来形容他们是一种傲慢,甚至算得上是一种侮辱。
或者说,用“善恶”来给这个故事中的人贴标签,本身就是一种不太聪明的行为,有种非黑即白的意味。
因为现实情况是,不论是富人一家或者是穷人一家,都不是坏人,当然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人”。
他们只是遵循其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养成的习惯行事而已。
他们只是所在阶级中的普通人。
而这也恰恰这部电影的精髓:让两个不同阶级的普遍性代表发生碰撞,从而激发出一种势必存在的矛盾。
没有坏人,但最终酿成了坏事。
什么是恶人?
存在主观恶意,一门心思作恶的人。
世间真正的“恶人”其实是不多的 。比如素媛案的肇事者,白银杀人案里的连环杀人犯,最近唐山案中的打人者,或者《发条橙》中纯粹的恶。
这种无差别的、没有道德包袱的、以作恶为乐,对事物怀有无端恶意并且主动挑起恶事的人,才可称作“恶人”。
而生活中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恶,甚至都称不上坏。
只是无知,自私,怯懦,懒惰。
或者仅仅只是穷。
只是穷,就足够让人做出非常非常多错事了。
比如《寄生虫》中的穷人一家。
首先要声明,我从来都不觉得穷人就一定是坏的,就都是“不好”的,穷人中当然也有很多正直、善良、老实、淳朴、甚至教养超过了很多有钱人的人,一个人的品格高下也当然不能够以贫富进行区分。
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穷确实会让人无法顾及道德。
“穷山恶水多刁民”这并不是一种偏见,而是一种可以被推理出来的普遍结果。
《寄生虫》里的一家四口,爸妈投资失败,家庭破产,从小康沦落到贫穷,只能做点手工活儿赚钱,一家人的温饱都成问题。
姐弟有小聪明,有圆滑的街头智慧,有渴望阶级跨越的野心,但是没学历,没资产,没工作,只能打零工。穷到习以为常,就会养出种种“小恶”——比如蹭别人家的WIFI,用PS伪造证书,撒谎伪造背景。
在现实中,这样的人大概率还会面不改色的偷拿公共区的卫生纸,去超市习惯性蹭吃蹭喝,去快餐店拿番茄酱和糖包,虽然觉得难为情但大概率还是会在饭菜里放头发或者虫子,然后投诉以获得免单及赔偿。
小恶,算不了什么。
但是一旦这样的小恶有了放大的可能,习惯于抠门,耍小聪明,贪小便宜,要面子,做梦都想过上“好日子”,为此不惜牺牲、侵犯他人的权益的这些人,就会习惯性的、下意识的、丝毫不以为意的、完全逻辑自洽地去做出我们所看到的坏事。
比如陷害他人以获得工作岗位,比如故意制造问题再去解决以骗取好感,比如勾引未成年人,比如毫无负担地吃喝享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为了保住自己手里的工作而不惜殴斗,隐瞒,甚至杀人。
这在我们看来当然是坏事。
但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这一切的逻辑都是通顺的,是合理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在电影中穷人一家有一句台词,大致意思是:
金钱就像熨斗一样,能够熨平一切烦恼。
如果我像他们这样富有,我也会变得善良。
这说明他们也很清楚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不对的,知道自己并不善良,并不正义。
但与此同时,哪怕他们心知肚明,他们也并不会因此而自我谴责。
因为在长时间的贫穷中,“寄生虫们”早已经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逻辑,是“只要能让我摆脱现状活得更好,那么一切都是可以做的”,是“这一切都不是我想做的,只是因为我太穷了而不得不做”。
这算是“恶”么?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底层生存哲学。
虽然电影的最后他们确实害死了人,但是他们实际上并不以作恶为乐。
恰恰相反,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误伤到另一家人,可能会让对方死掉的时候,是无措和慌乱的,冷静下来之后是紧张恐惧的,想要尽量安全地解决掉问题——当然,更多的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不被破坏。
但他们并不是恶人。
他们是有人性的,并且是非常普遍存在于底层市民中的人性——自私,怯懦,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优先,不介意牺牲别人。
这当然不好,很不好。
但是说真的,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评判这种价值观是对是错。
因为我并没有处在这种令人绝望的、散发着霉臭的、长期拮据、一切都得凑活、根本看不到出路的贫穷中,所以我也不能傲慢地指责他们没有高尚的品格。
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生存哲学,他们很有可能会活不下去。
或者说,恰恰是因为频频面临活不下去的局面,他们才养出了这样的生存哲学。
而此处为了防止二极管思维,我必须再强调一次:
我能理解这一切,并不代表我认为这样就是对的,也不代表我赞同他们的所作所为。
这世间还有非常非常多的人,虽然贫穷,但还是选择了正直,善良,保守内心的原则,虽然物质贫穷但是精神高贵。
当然或许他们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比如一生贫穷,比如面临种种苦厄。
但是毫无疑问,坏事就是坏事,正确的就是正确的。贫穷并不是让人饶恕犯罪的理由。它可以被理解,也会让人感到无奈,会叹息,甚至会愤怒。
但错就是错,并无从逃脱。
不要觉得我能理解这一切就代表我觉得犯罪是对的,我没有。
到了这一步,如果你完全理解了上面的分析的话,你应该也不会再去赞颂所谓富人们的善良了。
对服务人员的友善,无害的愚蠢,克制的礼貌,无伤大雅的大方,这些也只不过是被金钱熨烫后的平展而已。
当然,你也不会觉得他们是什么恶人——拜托,他们在故事的80%时间里都没做过一件坏事好么。
他们只不过是遵循着大家都有的边界感,简单的当一个雇主,不需要有太多感情,有问题就换人,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并且习以为常的漠视他人的困境,以最大可能性维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
这是他们所在阶层的普遍性,是秩序下同化的产物。
如果有一天他们也投资失败,家庭破产,清算房屋,变成故事开头时的穷人一家,他们会更体面么?会保持善良么?会一直诚实和有教养么?
我相信存在个体的差异,但我更相信大环境下的熏染会让人变成类似的样子。
类似的洗不掉的气味,类似的眼神,类似的言谈举止,类似的处事风格。
只要一年时间,穷人一家就能活得像富人一家一样彬彬有礼,慵懒而挑剔;
而富人一家最终也大概率会变得像穷人一家一样,贪婪,狡猾,凶狠,无底线。
他们都不过是贫富熏陶下的产物罢了,都只是一个普遍性的代表,是最常见的可能性。
与其说是全员恶人,不如说是全员凡人。
而这也是开头我所说的,这部电影的凛冽之处:用看似轻松、滑稽的方式,理智而严谨地讲述了一个冷冰冰的阶级碰撞、乃至兵戎相见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看似“离谱”,但在生活中却无处不在——保姆趁主人不在大肆享受,月嫂在家中逐渐掌权说一不二,照顾老人的看护最终鸠占鹊巢成了女主人一般,给老总开车的司机伪造身份混吃混喝泡妞。
甚至还有更夸张的,几年前放火烧了林生斌一家妻小的保姆,因为借钱不成所以想要制造火灾,骗取感激,从而借一大笔钱。结果最终酿成血案。
这些看似“不守规矩”“没有边界感”“制造问题”的行为,其背后的动因并不是恶,而是渴,是以及习以为常的自我放纵,是习惯性用小聪明换取利益,是一次次降低道德底线时的逻辑自洽。
而在我看来,如果站在更高的维度,这更像是一种阶层对另一种阶层的【刻意冒犯】,是一种规则对另一种规则的挑战和刺破。
一方面,通过这种行为来实现心理上的自我满足;
另一方面,这就像是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一样,有种奇妙的秩序平衡感——伟人被街头混混刺死,英雄灭于宵小之手,富人毁于保姆纵火,最强的死于最弱的。
这些可怜,可恨,可鄙的人们,虽隐没于阴暗处,弱小无能,什么都没有,却又无处不在,有着明面秩序之外的另一套生存法则,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就会背刺一刀,狠狠戳向物质高度集中的,什么都有的,看似强大不可颠覆的人们。
石头胜过了剪刀,剪刀胜过了布,但布最终却又扭过头来吞噬包裹了石头。
全员无恶人,但毁灭就在必然的逻辑中发生了。
最后说回电影。
《寄生虫》是我很喜欢的电影,一大原因即在于其真实性与戏剧性的杂糅非常成功。
真实性,源于奉俊昊敏锐地捕捉到了阶层之间普遍存在的的[柔性碰撞],用大量细节铺垫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阶级画像;
戏剧性,在于这一切又发生的是那么巧妙,有大量必然的偶然冲突在其中,合逻辑但又充满意外,让矛盾得以激烈化呈现,让一切如水落石出般清晰。
而在此之前,我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并不以为意。
本文作者:二当家李多余
欢迎交流,禁止转载,首发于公众号“咸鱼人生自救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