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论电影时我在谈论什么·貳

在去看《我的姐姐》之前刚刚拆开一本书叫《私人生活的变革》,前言里写随着社会变迁,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因此在家庭关系中,义务不再被强调,则容易形成功利化的自我主义。
姐姐就是这样一个角色。说她是独立女性也好,是新时代任何一个自我主义的产物也好,她看重自我的价值高过家庭里集体、传承的价值,这有悖于中国的传统思想,在最开始就表现出了与长辈的冲突。我把它理解为农村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投射到人们精神生活上的体现,女性追逐独立,也需要社会整体这样从思想上脱离古老的体系。
电影整个充斥着重男轻女的氛围。从姑妈到安然,从自身经历到目睹医院里为了生一个男孩宁可牺牲母亲生命的家属,她也问“你已经生了两个女儿了,生男孩有那么重要吗”,可是救护车远去,“我们家的事你别管”,没有人真的给过她回答。
安然作为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的长女,从出生开始就在一步步接受自己需要没有依赖地成长。就像游泳池里学游泳的那个场景,为人父母的总在找各种各样的机会抽离,把她放弃。成年后的她重想起那个场景也会顿悟:濒临溺水的时刻,接受成长的每一个场合里,一直都只有她自己在救自己。
前几天看到的一段话,女性在追求独立、完整时反而会有点退缩,就像在剪断意识脐带,挣脱依赖的过程。我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的,她在天台上盼望未来,夕阳下唱歌、旋转,都是在挣脱。
所以最初她表现出那样强硬的性格,决绝地想要抛弃抚养弟弟的责任,是可以随着往事的展开被一步步理解的。命运为她创造的枷锁往往多过她可以选择的道路,这种漠然也许是她学会用以与世界抗衡的方式,也是社会变迁逐渐交付予这一代年轻人的强烈的自我态度。
素不相识的亲情有怎样的意义,或许更像年轻人会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家族体系在瓦解,社会的单位也逐渐从家庭迈向个体。就像媒体总会声讨这个社会道德意识的缺失、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失衡,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人注定会关心自己甚过关心他人,所以我在这个故事里看到的不止是亲情,是一个女孩,以及无数个相似孤独个体的永恒困境与抉择。
#当我谈论电影时我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