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纲的小说”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让我想到了高中生写的没有大纲的小说。一方面能看出来想表达一些东西,但又不知道控制故事的节奏和详略。”这是节选自某条对《四海》这部电影的评论的一句话,也是我认为对我的观影体验最准确的表达。
或许是相对动画来说我的真人影剧阅历相对较少,我对主役的演技并其实没有太多的微辞。刘昊然的演出效果其实是符合我对阿耀这个角色的理解的,一个木讷但稍稍早熟,背负责任的时候会在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丝狠劲的大孩子;即使是备受指责的刘浩存的演技,也被整体叙事节奏的问题所掩盖,并没有非常直接的引起我出戏的观感。
或者应该说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从来没有真正的“入戏”过?
很多人指责各方宣传都使用沈腾老师作为C位,给人一种这是一部优质喜剧片的误会。即使宣传海报上并没有印着“喜剧”二字,在“沈腾+贺岁档”如此强的诱导意味下,这样的“货不对板”被人诟病也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但是我的非议并不来源于这一点。一来我其实并不抗拒在春节档体验一部“青春伤痛文学”,二来我是在恢复了酸苦辣的日常生活之后的五月份观影,单纯的BE并不会对我的心情造成什么有效打击。
但是《四海》不行。《四海》的BE是附了魔的BE,它让我用了一个小时去毁掉我前一个小时的体验。
是的,真正让我感觉观感崩坏是从1小时05分,阿耀和欢颂逃往广州开始的。即使在此之前发生了“主角团角色醉酒兴起海泳被货轮卷入乱流溺亡”这种我以为只会出现在《死神来了》系列中的桥段,但我也姑且当做是韩寒导演特有的黑色幽默强迫自己无视掉了,这与后面的转变比起来不值一提。
我们姑且先来整理一下剧情吧。
影片开始,被宣传图诱导的我也不免受惯性思维影响,认为这是一部描述阔别已久的父子修复感情夹杂着爱情线的喜剧,然后沈腾老师就被“不败传说”抢走了戏份;后来越来越多的摩托竞速描写,联想到韩寒老师的“主业”,我又觉得这是一部描写少年追寻速度与激情夹杂着爱情线的励志剧,然后飞车党就全员落网,剩下男女主落跑广州;两个年轻人广州艰苦求生,又让我觉得这是一部描写叛逆少年磨练成长,回归平凡夹杂着爱情线的青春剧,然后阿耀就不得不跑去寻找消失已久,同在广州的父亲;看着阿耀在小旧的防盗门前徘徊的样子和门上贴着的奥特曼贴纸,我拍着大腿确信,这果然还是修复亲情夹杂着爱情线的伦理剧嘛!然后我过早的自信就被另一个孩子一声声“爸爸”和沈腾老师打开门后空无一人的分镜彻底粉碎。
好吧!那就让阿耀接下风险与回报并存的挑战,再最后热血一次,还清欠款后和欢颂过上臭不要脸的幸福生活,当做单纯的爱情喜剧看也不是那么的不能接受!然后一声并不是那么巨的巨响过后,与汽车相撞后的摩托车躺在夜晚的江边,而我们甚至没能见骑在摩托上的欢颂最后一面。韩寒导演的留白让我这个不懂艺术的俗人不得不反复观看最后一段来确保他的确是在表达欢颂已经彻底杀青。至此,影片结束,我即使无数次动摇也始终贯彻的对“夹杂着爱情线”这一预测的坚持也彻底碎裂。我得说这的确是非常强烈的挫败感。
让我们抛开“为什么因妒生恨‘背叛’的朋友最终依然没有表现出任何愧疚的意思”或者“女主角雇人盗窃被政府机构合法扣押的物品这种不良引导桥段真的合适吗”这些姑且算是不特别影响观感的“小问题”不谈。对我来说,最佳的观影体验是出现在一小时左右,阿耀遇到陈小春老师扮演的“秋哥”并在飙车中接受专业出身的秋哥的指点的剧情。因为有秋哥这样一个亦敌亦师的王道少年漫人设的存在,我曾期待着后续剧情会是阿耀以此为契机步入专业团队,合法的挥洒自身天赋。或许是我不懂商业片,也或许的确是这样的设计太过平庸。但至少我个人更愿意为一个平凡但真正能触动我的故事买单。
突然挂怀起那个不仅要为了剧情能正常推进而操着一口粤语说“要带你奶奶回我的老家看雪”,而且连名字都被乔杉老师抢走的梓良叔,也不知道他老家的雪化了没有,照片拍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