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的导览
苏州灯彩 用的是上好江浙丝绸,扎的是园林亭台楼阁,画的是吴门水墨丹青。“东风夜放花千树”。 其实世界上的灯,说到底只有两种,给人家看的和给自己看的。给人家的挂在外面,亮了还要灭。给自己的放在心里,始终亮在那里。守着阑珊处的微亮,灯彩匠人一心要重现行业辉煌。手艺行原本阴晴不定,冷暖自知,有时候心头的念力犹胜指间的功夫。守不住的,退了。能守住的,就有机会等来阴霾渐散,拨云见日。 核雕 打榄,爬上几十米高的橄榄树,乌橄榄跟平常食用的青橄榄不同,榨油的绝好材料,其中的橄榄核就是核雕的原材料。 人虽已年近古稀,但因为热爱,所有的劳作都可以变为乐得其所。 宋锦 旗袍,二进制的织物经纬线排列组合。花楼织机,上面的人负责提拉织线,下面的人负责用梭敲打。 从事精密工作频繁用眼过近导致衰退得厉害,我想保护我的眼睛,世上还有很多漂亮的织锦我没看过,还想学习这其中的排列智慧。 也许手艺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职业生涯的成就感,只不过每个人理解和实现的方式不尽相同。 明式家具 明中叶江南文人推崇“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 传统的匠人会根据木种的不同属性以及使用者所在的地域气候差异,来判断木材在自然中风干的时间。 在机械化发达的今天,传统手工木作更像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过程。作为明式家具的发源地,很多苏州人坚信,只有手作才不辜负木头的灵性。榫卯,明式家具的灵魂,也是古代哲学思想与科学技术融合的代表。中国古人坚信天人合一,阴阳交互可以构建一个牢固的和谐体系。 打磨,让木器表面的坑洼磨平,慢慢选用更细的砂纸,犹如对待美人,体贴和耐心,精细与小心,再到用表面有细微倒刺的砂叶蘸水打磨。 天然的生漆,在自然环境下,生漆只有在南方潮湿的空气里,才可以迅速干燥。而在北方干燥空气中,却会久放不干。这是自然界给苏作木工的专属礼物。生漆中的油脂沁透木料表面,显现出光泽和质感,同时渗入木料内部,封住残存的细微气孔,彻底隔绝空气中的水分子,确保木质在未来几百年里不会变形。生漆晾干后还需要打磨,打磨后还需要上漆,交叉往复,至少需要二十多次。简约却不简单,这是明式家具一如既往的标准。也是手艺人追求的生活情趣。 船点 苏帮菜。两岸山塘,一叶轻舟,船娘坐船尾,竹签,梳子,剪刀足矣。“不时不食”,根据果蔬时令,“小满”品枇杷,秋日水八仙,点心做成后放入笼中,再放置小船上的泥炉之上文火熏蒸,少顷有香气传出便可食用了。享用船点者大多是达官商贾或者才子佳人,三分为的是果腹七分吃的是风情。如今船点已寻常饭桌,但依然是苏菜中最别致的门类。 船点,香,软,糯,滑,鲜,型。糯米粉和粳米粉掺水糅合,混以不同颜色的汁液,上笼蒸出不同颜色的粉团。船点的上色取自食材的天然色素,绿—青菜,红—番茄,黄—南瓜。船点根据粉团的用途包裹不同馅料,豆沙枣泥入料的做成植物,火腿叉烧入料的做成动物,好像童话书那样的不同造型。 苏绣 精,细,雅,洁,是营生,也是手艺。使用功能,是生活用品的装饰开始转向纯观赏用的画绣,闺中小姐也深谙又称“闺阁绣”。吴门画派的临摹欣赏以及昆曲盛行对服饰提出的更高要求,苏州皇家织造署设立都对苏绣有促进。 一条线,百条丝。配线,色差在绣娘眼中泾渭分明。绣一座十公分的山峦,根据浓淡相宜和着光角度的不同,就需要同系色线十几种,一幅绣品,配色越多,越显生动逼真。 分线,考验眼力和指间功夫。一根蚕丝由两股并成,俗称两绒。一绒可以分成八根丝,一根丝又可以分出八毛,也就是说一根线由128毛组成,例如绣金鱼的尾部,可能留只用到两毛或者一毛,这已然是追求极致的纤维艺术。 双面绣,最美丽的变身魔术。一块绣布的两面,两幅不同的画面。 仿真绣,山水到世间万物,表现内容开拓 乱针绣,长短粗细不一的丝线逐层交错叠加,看似混乱无序,却令苏绣从平面走向立体,造成传统绣品无法比拟的质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营生到创造。 简针绣,像素描,精妙复杂的极简绣法 绣的是锦缎,溜走的是年华。 是依托国家政策的荫庇,还是主动把古老技艺带往民间,在机械化作业的今天,传统手工业备受冲击。 香山帮营造(技艺) 故宫宫殿群,明代皇陵,苏州园林都是其作品。但古法匠人用时颇久,没有图纸,讲究口传心授,房梁多粗,飞檐多翘,都在心里。至于图纸,机械(有利于作业的设备),标准化的条条框框他们并不适应。 而且老一辈的观念,一只要房子造的好工期延迟是可以商量的,二是年轻人缺乏实践,图纸不如几十年的经验来得可靠,三老匠人经不起折腾了。瓦作水作。老一代人注重“规矩”和“讲究”,年轻人更看重“效率”。断代问题,年轻人不愿意学,传统技艺掌握在老一辈,而他们又很难融入现代模式,未来建筑行业的工业化时代到来,他们就更难融入了。传统要捍卫,可时代又逼着你去变化。他们曾经造雕梁画栋胸有成竹,游飞檐斗拱如履平地,奈何时过境迁,生活在不经意间,把人推向尴尬境地。不变,怕是要被边缘化,可改变又谈何容易。他们只能祈愿,不愿去想自己会是香山帮最后一代的匠人。 缂丝 从西域而来的古老手作。“通经断纬”,生丝做经线,如同备好一张画纸,在上面绘出画稿,色彩缤纷的熟丝做纬线,如同颜料,飞梭如同笔,勾上纬线,沿着图案开始织作。飞梭往来间,图案渐渐隐现。 设计团队的产品研发,工厂的染色车间,产品的文创当代结合赢得的海外订单,店面的线下展示,培训班的传承,一条产业链的完善。未来,还要完善网上平台的各位手艺人的域名注册 玉雕 “良玉虽集于京师,工巧则推吴郡” “子冈杯”玉雕全国性赛事,要求创新。对于匠人而言,重复劳作是没劲的,但超越自己也是最难的。这种压力,作为玉雕产业化的受益者而言,也是理应承受的。有的人选择游学问道田野调查进行古玉的理论研究,有的人选择精益求精推陈出新,都是夯实行业根基,产业引领变革。 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科普以及支持都是需要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