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点The Blind Side观后感:寻找认同和自信的故事

主观评分:9/10
客观评分:8/10
优点:
-特质明显的演员与简单清晰的剧中人物关系
-极富代入感的前半部分
-值得思考的主旨
-暖心的片中及真实故事
缺点:
-稍显流水账的叙事
-对原型角色的夸大
在百度上曾偶然间刷到一条文章,上面提到了一部叫《八角笼中》的未上映国产电影以及其幕后的“格斗孤儿”真实故事(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搜),这是一个关于一些人将他们的观点强加在他人身上的故事。而在那篇文章中,提到了这部电影,《弱点》,里的情节,在影片的高潮处,一个来自国家高校运动协会的人调查主角奥尔的情况,怀疑他申请他养父母的大学背后的原因不纯,借此带出了电影的故事。
主观评价:
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的父母带我去过一次美国,都说七岁以前人没啥记忆,但我却依然记得有几次去过当地幼儿园的感受,那只是一些残缺的片段,现在想起来却依然不寒而栗。耳边一片嘈杂,一名老师在用我所不能理解的语言呼唤我,而我则缩在洗手间的墙角几乎埋着头,与这片嘈杂的环境奇怪的融在了一起。这和本片主角奥尔刚入学时的状况和不适应简直一摸一样。
电影前半段对这个黑人男孩在一所白人学校,在那个与他的气质完全不符合的社区的那种无所适从的,迷茫的感受非常打动我。那个奥尔的演员昆东.亚伦的表演非常让人影响深刻,我不熟悉他,或许归功于他本人的气质,他成功的让一个有点憨憨的,体格强壮的,但又非常令人怜悯的大个子演了出来,你一点也不会被他吓到,而是一下子觉得这是个老实憨厚的人。正因如此,奥尔在电影中每一次遭遇的挫折,不管是他自己作的还是不可抗的外在压力,都能很容易的激起观众的同情心。
相比之下,最初吸引我打开电影的理由,也就是人们将自己的观点强加至他人身上并据此做推断的主题,都好像没有那么耀眼了。这个最终的爆发好像还差了一口气,一方面电影到这个点已经没差几十分钟要结束了,展开的比较有限,一方面可能还有类型所限,这类励志电影都不会有过于黑暗的展开,再一方面或许是我期待放太高了。
可是依然,当我们的“大迈克”说出他想去密西西比大学的理由时,那个就如他本人一样单纯的回答依然扣动人心,是一道对于那些对他怀疑,非议,不明真相的群体有力的回击,作为四分卫的他也保护了他自己。
客观评价:
说完了感性的评价,我决定从比较理智的角度看看这部电影。从正面角度来看,本片的选角与其对应的人物性格非常相符,纯真善良与硕大身躯形成有趣对比的奥尔,主动积极的母亲刻画的非常明确,而他们的行为也给我一种“带有这样气质的人必定会这么做”的感受: 奥尔对肢体冲突的犹豫和胆怯与他的纯正善良刚好相符,并在中后期逐渐获得自信的过程中过度的很流畅。母亲更是不用说,她的主动和果断从日常对话里一直主导主控权到不带犹豫的行为:说收留奥尔就给他住的地方,一看出奥尔训练时的问题就上前开导。这份人设在全片都如此坚定,鲜明,不过也随之带来了严重的剧作缺陷,后面再说。配角也有亮点,弟弟和母亲一样的积极与他独有的机灵劲配合的很好,并给人十分可靠的感觉,在不同的学校招生官来家里时你能感受到如果有了他,奥尔就不用怕了。奥尔的生母在一出现时楚楚可怜的气质,我就仿佛能够看到她悲惨的过去。而那个给奥尔在升学前下了最后一道挑战书的老师,也能做到你一看到他就觉得他不好惹的气质。影片后半段奥尔的那个民主党家教给我的印象也很清晰,虽然说不出为什么。
作为一部阳光向上的励志片,《弱点》选择讲了一个简单明了的故事,以奥尔和托伊太太为中心的,帮助他建立起自信的故事。但以稍微难听的话讲,简单明了可以四舍五入为脸谱化的角色,其实这并非不好,毕竟“脸谱化”角色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一部老少咸宜的故事。在仔细品味了一下电影后,我意识到托伊太太给我的感觉其实比较僵硬,她像是一个万金油,片中所有麻烦(除了最终的那个,毕竟是高潮)她都直接化解,或提出化解的方案,比方说那个她在训练场上帮奥尔做心理辅导的情节,整个情节的观感很舒服,但再来几次呢?车祸后的谅解,最开始的把大家叫来陪奥尔一起吃饭,后面的找家教,找奥尔。她的角色带来了一种不平衡感,事实上她确实是,与原型一家人对比,最被夸大的角色,抢走了蛮多戏份(详情可以看讨论那里影片与原型故事的区别)。一些配角,比如姐姐的形象塑造的也不太好,她对奥尔的态度没有足够清晰的转变,使得后面有段她主动陪奥尔自习的情节显得突兀。
再者其实是传记片的通病:流水账的叙事,我现在临时举出来删了不会对大体情节有影响的有:托伊太太带奥尔挑衣服,车祸, 弟弟带奥尔训练,姐姐陪奥尔自习。我不是说它们是废桥段,但这些一节一节的事件穿起来后很多都没有明显的结果或后续影响,“矛盾/小高潮出现,下一秒解决/结束了”是看很多这类电影时的感受。但相比于《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那种跨越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本片只有两年,其实应该能更紧凑些。这某种程度上还影响了高潮(国家高校运动协会的调查)的爆发力,关于这个调查电影在开始时就引出来勾引悬念,但当到结尾后我再看见时总觉得没那个劲,一想才发觉影片大半部分所着重体现的成长和自信其实跟这件事没有那么大的联系,当然,主角因此而对自己的怀疑还是扣上了成长这个主题,此外,片中暗线-奥尔的痛苦过去以及由此引来的,他对新家庭的感激也确实迎来了收束:与协会那些人可笑的过渡怀疑形成了白对黑一般的鲜明对比。
但是总而言之,这依然是个值得我感动的故事,它完美的出现在了当前,我即将动身去美国留学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