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析-家庭中妥协与懦弱的伤害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此视频为笔者影片心理学分析观后感剪辑,不喜欢看文字的可以看,也可以边看视频边看文字哈!
正文
电影一开始,伴随着一首悠扬的曲子, 交叉出现了两幅矛盾的画面,一面是柏林上流社会的豪华和几个孩子间天真的奔跑、一面是受驱逐的人们绝望的表情,为剧情发展定下了基调。
前面奔跑的小男孩布鲁诺回到了家中,疑惑地发现了很多人正在收拾行李,妈妈把他和姐姐叫到爸爸面前,原来爸爸是名军官,上级要派他去乡下工作,所以他们全家也要一起搬走。
这让小布鲁诺很不开心,因为他喜欢这里。这里有他最喜欢的房子以及他最要好的伙伴们,心理学中讲,孩子童年时稳定的环境是很重要的,迁移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的不稳定,从而影响安全感。
可对于小布鲁诺,这并不是最不幸的,接下来父母行为更是使他感到绝望。

被迫搬家
可以看出布鲁诺的家长事先并没有告诉他这件事情,这会让自我意识发展期间的孩子感到被忽视。从而无法感受被尊重,可以想见布鲁诺家长在其他方面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而从后面剧情可知,比起被忽视,欺骗才更是伤害布鲁诺更大的一面,因为他们的新家虽然很大,但却破旧不堪、死气沉沉。而且是在荒郊野岭,是封闭着的,和原来的房子完全没法相比,更让布鲁诺绝望的是,周围没有邻居,父亲还不让出去,这剥夺了孩子很多的乐趣。在社会心理学中,一个人的社会交往很重要。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一本社会心理学同名经典书籍),长期缺乏社交不仅影响人的发展,甚至会使人格出现问题,这对于正处在重要发展时期的孩子。更是不好。发展心理学中,孩子很需要陪伴,与伙伴们说要不仅能得到很多快乐,还是快速学习的重要方法。
布鲁诺在新房子里的一个窗口发现一个“农场”,他兴奋不已。以为那是他们的邻居, 很想去那边玩,可被家长们严肃的拒绝了。因为那里都是“怪人”,并把那扇窗户也封了,窗户是封了,可他们去门封不住小布鲁诺探索的心,布鲁诺属于社交性气质的孩子(美国心浬学家巴斯提出四种气质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天生喜欢与他人交往秒并对外界充满好奇,再加上家人对他的忽视。更使他对那个“农场”向往了。

没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小布鲁诺只能自己想办法玩,聪明的他看到家里有很多废掉的轮胎,想到做个秋千,于是他让“仆人”老叔(一个腿有问题的爷爷,布鲁诺有些害怕他,因为家人说他是个怪人)给自己做。
有一次布鲁诺荡秋千太过兴奋,不小心摔了下来,腿摔伤了,老叔帮他包扎了伤口。布鲁诺好奇大叔怎么会处浬伤口,大叔说自己以前是名医生,布鲁诺本来不太信,可看到大叔,陷入沉思的脸有些信了。这时母亲回来,出于本能激动地拉儿子回来,布鲁诺将经过告诉母亲后,便离开了。母亲觉得有些内疚,自己错怪了仆人大叔,可因为身份和习惯的原因,犹豫了一会终于说了声谢谢也离开了!
布鲁诺家里有个后花园,家人一直不让他去那里玩,这不经更加挑起了布鲁诺的好奇。一次他偷偷来到那里,发现一个窗子能够让他跑到外面去,他兴奋地跑了出去,兴高采烈地在树林里奔跑,像一只被关了很久的鸟儿一样!他朝“农场”方向跑去。到了那里,他发现和自己以为的”农场”不太一样——这里破旧不堪,没有一点生机,周围被铁网围着!
遇见沙暮
布鲁诺看到一个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在那里坐着,他看上去十分脆弱且忧伤。这个男孩叫沙暮,和布鲁诺一样也是八岁,但他们看起来有着天囊之别,布鲁诺穿着干净、性格开朗,沙暮衣服破旧不堪,神色忧郁,他们相互羡慕着,沙暮羡慕布鲁诺吃喝不愁、干净卫生。而布鲁诺羡慕沙暮的“有趣的游戏”,他们也都羡慕着彼此的“自由”。只是两人的自由天差地别…

沙暮羡慕布鲁诺的自由,是他只要在家长的允许下就可以自由的吃东西,玩游戏,布鲁诺羡慕沙暮,因为他觉得沙暮有人陪他玩游戏。但他们不知道是,他们两人都不自由。
布鲁诺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希望拥有更多的自主感,可他的父母却从活动范围、自主选择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包括在学习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因为他们附近是荒山野岭,所以只能请老师来家里上课。而这位老师是一个刻板严肃的人。布鲁克虽然不喜欢他,但敢怒不敢言,因为我想以他爸爸的强势性格,不会听他的话反而会批评他是在找借口不学习!所以布鲁诺的自由只是建立在他重要客体(心理学中的名词,可以理解为父母)的管控下的,不是自主意识选择的。
而布鲁诺羡慕沙暮的自由完全是他想像的,他以为有很多的人在陪沙暮玩“编号”的游戏,可实则那并不是游戏,而是囚徒编号,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德国纳粹政府从二战前,便对犹太人进行了关押和屠杀。沙暮及其家人便是其中之一,他们被迫囚禁在这破旧不堪的地方,要求每天干着苦力…只是年幼的布鲁诺自然不理解这些,就觉得他的小伙伴沙暮很开心。
后面布鲁诺经常带着他的玩具和好吃的找沙暮,虽然隔着防护网,却并没有影响两个小伴伴之间的交流和玩耍。
年幼无知的背判
直到有一天布鲁诺家里来了很多“穿条纹睡衣”的外人,他们在收拾房子, 布鲁诺经过餐厅时发现沙暮正在里面擦杯子,布鲁诺开心地跑到沙暮身边,原来是沙暮被暂时性的派到他家里干活,布鲁诺看到餐桌里的美食,便让沙暮吃一点,沙暮拿起美食大口的吃了起来,就在这时科勒特中尉突然进来,看到沙暮在吃着东西,便大声的斥责沙暮为什么偷吃东西,两个小孩都被吓傻了,中尉继续逼问着。
沙暮战战兢兢地说自己是布鲁诺的朋友,是布鲁诺让自己吃的,中尉转头看着布鲁诺,问他是不是真的,布鲁诺吓得半天才说出话来,可说的竟是“不,我正巧走进来,看到他在吃。我以前从没见过他”!中尉听后满意地点点头,对沙暮说把玻璃中不擦干净,完了看怎么处置你 ,便带布鲁诺离开了为什么布鲁诺这些善良的孩子,会在这时说慌让伙伴陷入危险之中呢?社会心理学可以给出答案。人在紧张和害怕的应激状态下,会用逃避或撒谎的方式使自己脱离危险,这是情境和权威对于人的影响。事后布鲁诺懊悔不及,回来找沙暮,发现人已不在,他又去农场也找不到,好几天后才见到沙暮。

布鲁诺再见到沙暮,让他吃惊和内疚的是沙暮脸上,身上的出了不少伤痕,显然这就是对“偷吃东西的惩罚”,除了身体上的惩罚,精神上的惩罚也同样严重——沙暮变得更忧伤颓废了。
带着愧㤥的心,布鲁诺表示了道歉,并询问沙暮还能继续做朋友吗?沙暮无可选择地原谅了布鲁诺,两人又开心地玩了起来。
被情境束缚着的上慰
科勒特中尉是布鲁诺父亲的部下,也是一名严肃的军官,从来都是板看个脸,让布鲁墙觉得很不友好,而真正让布鲁诺害怕的是一次聚餐时,中尉表现出来的行为。
这个片段是中尉受到布鲁诺父亲(也就是他的上司)的批评和质疑,碍于害怕不敢反抗,便把怒火发到那个瘸腿的犹太大叔上,对大叔残忍地拳打脚踢。在精神分析流派,大尉使用了置换的防御机制,当个体受到伤害却不敢正面对抗时,会用其他方式来化解心中的不满,比如受批评的孩子会欺负其他伙伴或小动物。

社会心理学对于侵犯他人有着相似的观点,多拉德的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也就是说,所有的侵犯根本原因来自于个体受到过的挫折,布鲁诺父亲对于中尉的挫折,转换为中尉对犹太大叔的侵犯。
根据挫折侵犯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两种途径减少受挫后的侵犯:
一是消除挫折感,消除侵犯动机实“验助手使别是在任务中失败的实验就是一个极好例子。当助手道歉并撤销测验结果时,被试的愤怒和侵犯性减弱。当信任感丧失后,道歉和撤销消极后果是重建信任的必要步骤。
二是允许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精神宣泄假说(catharsis)适用于侵犯行为出现后减少再次侵犯动机的情况。
科勒特中尉最后因为没有向上级汇报他的父亲去了其它国家而被派到了前线。
充满谎言与妥协的家庭
布鲁诺父母婚姻的关系属于功利型(社会心理学婚姻关系理论),他们之间很少有真正的情感交流,更多的是冷漠和利用,父亲看上母亲的美貌与性格。母亲依赖父亲的权利和地位。这类型的婚姻关系表面看上去很稳定,可实则危机四伏,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欺骗与隐忍。当这个虚假的泡沫被戳破,剩下的便是无尽的争吵和失落…

比如丈夫对新房子与新环境的欺骗,妻子都不计较忍着,可当妻子得知那个“农场”是奴隶和毒杀犹太人的时候,终于爆发了,妻子质问大夫为什么要欺骗自己和孩子,可丈夫只是冷冷地说那是自己的职责,妻子听到后绝望了,一天比一天的颓废…
可能妻子也想过带着孩子离开,可是过惯了优越生活的他们如何适应平凡的岁月,再说丈夫岂能让她们轻以离开,所以妻子也只能伤心地忍耐着。
关于姐姐和弟弟
虽然在同一个家庭里长大,布鲁诺和姐姐却有着天差地别的性格,首先布鲁诺喜欢自由,刚搬到封闭的新房子时他伤心透了,一是因为新房子很破旧,二是这里很封闭没有其他小朋友玩耍,而姐姐却对这并不太在乎。
其次,布鲁诺觉得犹太人被莫名的抓去很可怜,而姐姐在周围环境的洗脑下认为这是应该的,因为犹太人是“罪恶的民族”,这里先不管犹太人怎么样,布鲁诺和母亲都是宜人性高的人(大五人格中的一种特质倾向),他们会更多为别人着想,更同情弱者,而姐姐和父亲宜人性很低,看重的更多是自己的感受,所以当犹太大叔被残忍地对待时,布鲁诺与母亲会难过不忍,姐姐和父亲则无动于衷,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宜人性太高和太纸都不好。

太高会变成讨好性人格这对于自己和他人都不利,太低会很冷漠使自己难以与别人相处。处在中间是最合适的,而布鲁诺和母亲是正常的,姐姐和父亲的有点严重偏低了。
有很多人可能觉得再同样的教育环境下,布鲁诺后面也会变得像姐姐一样世俗、麻木的人,开始我也有这样想过,可认真思考后,我觉得不会,因为布鲁诺与姐姐的先天气质和人格特质是不同的。布鲁诺会随着环境影响减少些善良和童真,可我还是相信他依旧能成长为品行兼优的人。
父亲最致命的谎言——虚假录像带
看到妻子的崩溃,布鲁诺的父亲知道妻子在担心孩子知道农场的真相,所以拍了段虚假的农场生活——片子中农场中的生活非常欢乐美好,还故意让小布鲁诺看到,布鲁诺看后很是开心,为农场里沙暮和他的朋友们开心!
布鲁诺依旧经常去找沙暮沅,沙暮告䜣布鲁诺自己的父亲找不到了,其实沙暮父亲是被毒药害死了,布鲁诺既出于帮沙暮找父亲,又因为自己想去“欢乐”的农场感受一番,便偷偷地溜进农场里了。

进入农场里的布鲁诺,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到,这里完全不是父亲片子所看到的欢声笑话,反而都处都是断壁残垣。这时害怕、无助涌上心头,布鲁诺想逃却已无路可退,只能和沙暮在混乱中穿梭。
不一会警报响了,奴隶们被赶到一个封闭的空间,并且都发出绝望的叹息,这时有些人说这只是让大家来洗公共浴而已,很多人也开始
这么说了,心情也没刚才那么悲观绝望了。社会心理学把这个称为“从众”
效应,指个体会不经意地跟随周围大众的想法和行为。而使自己更好的被社会认同。当然这里他们也是自我暗示,用安慰自己的方式来减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布鲁诺妈妈发现儿子不知所踪,和女儿、丈夫焦急地寻找,顺着布鲁诺留下的脚印一路来到农村,他们痛苦的绝望了,致命的毒液正在侵蚀着布鲁诺、沙暮及犹太奴隶们鲜活的生命…
我在想,要是布鲁诺父亲接到上级这样罪恶的命令不去执行,就算执行了也不带家人一起搬去住。母亲知道真相勇敢地带孩子离开这里,甚至只是平时对孩子多些陪伴与关注,或者对孩子简单的诚实,都不会酿成这样的悲剧吧!
所以我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心理学知识,家长们更应该学习儿童心理教育的课程,这样才能让自己和重要的人免于悲伤,真正幸福!
片中还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探究的,比如布鲁诺父母的感情是否有背叛,姐姐和上慰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程度,父亲最后去解救布鲁诺时是否担心失职而犹豫而真正导致儿子的死亡,这些我就不深入探讨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研究研究,有什么心得体会记得与小编分享,感谢大家的阅读。
作者简介:
风月Art,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喜欢文学、电影、音乐和旅游,平时写一些心理学角度的书评、影评。有时也会将自己的感悟,身边有趣和有意义的事件,写成随笔,目前正在创作着两三本小说,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多交流讨论,一起走在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