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独在异乡,在这越剧的发源地和梁祝传说的故乡,恰好看到这部电影,也是一份难得的缘分吧。
想起在南京上学时,去老门东,走至东南一隅,有一间越剧博物馆,进出不大,展示了越剧的发展历史,陈列了几件戏服、道具,都是昔日大师所用原物。也曾在南京博物院的老茶馆,看过越剧的演出,曲目已不记得,但记得两位女演员,一生一旦,咿咿呀呀,飒爽英姿。周末南博剧院的演出,二十元的票价,看了扬剧《白蛇传》、锡剧《五女拜寿》,正是电影中出现的那部戏。
好像从《霸王别姬》开始,以戏曲形式承载的故事,都带有一种现实与虚幻交错的美感。台上是才子佳人、缠绵悱恻,台下是爱恨情仇、命运浮沉。时间流转,戏曲式微,三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个人命运,也正像西湖的雨一样,飘忽不定……
影片开头借由画师之口提出女小生“第三性”的议题,有意对此展开深入,终究不过在结尾以一种“白马非马”的泛泛空谈完成形式上的首位呼应。导演最终表达的,不是垂髫对自己台上、台下角色的认知,而是她的那句“我看见了,看见我们最好的日子”,像极了《饮食男女》结尾老朱的“我尝到了”。
老朱尝到的是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垂髫看到的是什么呢?是那些西湖边的熠熠生辉的岁月,当故事归于沉寂,那些陪伴过的人、那些带有遗憾的记忆,都变得刻骨铭心。
就用白居易写西湖的诗来结尾吧。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