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显微镜下的肃杀

刘文武是诸葛,美军宿敌是司马,大永是姜伯约。师父一死,姜维志继,枭敌首于几里之外。而象征朝鲜的孩童刘禅,一边落入魏狼的窠臼,一边受到蜀臣的荫庇。《三国》中姜维复国无望,但现实中以大永为代表的百万人民志愿军终究赢得了胜利。
如果不是因为排片增加,估计要错过这部春节佳片。
马伯庸有本书叫《显微镜下的大明》,他翻出六个明代基层事件,以此来反映整个大明的政治生态。本片跟它类似,整个抗美援朝的兵燹肃杀,就体现在一片雪地、两个阵营、十余个人及几毫米宽的瞄准镜里。

影片切口之小,在战争片中实属罕见。两年有余的抗美援朝,总计有二十七个军二百九十余万志愿军参战,但电影就演了那么十几个人,并在一天之内结束战斗,似乎抛却了时代的大背景。
张艺谋父女俩的意图很明显,据守雷池不逾矩。控场若烹小鲜,战士、战场、战时都扔进剧情这个小锅里,辅以战术、战机之类的佐料,一旦煮熟,必是让观众食指大动的珍馐。实际上,张艺谋负责中方的戏份,张末负责美方的戏份,场面调度时会互通交流。

《最冷的枪》,是影片的原名。枪足够冷,旁白足够冷,冷枪冷炮运动足够冷,连主角大永最后都成为一匹冷静的孤狼。大永的师父叫刘文武,人如其名,能文能武,如果说刘文武是诸葛,美军宿敌是司马,那大永就是姜伯约。师父一死,姜维志继,枭敌首于几里之外,完成了复仇大业。有意思的是,片中夹在中美之间的孩童,象征着朝鲜,又像极了刘禅,一边落入魏狼的窠臼,一边受到蜀臣的荫庇。
据说片中我方狙击手的原型是“冷枪英雄”、“上甘岭狙神”张桃芳。张桃芳的战功彪炳是难以想象的,在没有狙击枪且装备明显落后于美军的情况下,三十二天内用四百三十六发子弹侵彻了二百一十四名敌人。

这里有个词叫“侵彻”,是军事术语,专指弹头钻入或穿透物体。国师为了体现这种侵彻效应,做了子弹的慢速特效,虽然会延缓故事发展节奏,但体验感十足。
透过镜头,我们能感受到一众戏骨和素人的敬业。在拍摄花絮里,国师对新人陈永胜言辞激烈,要求严苛,陈永胜当然想抓住学习机会,沉心打磨演技,后来得到国师的肯定。不仅是他,演员们都暴露在零下的环境中,耳朵被冻得发肿发烂。还有张译的谢绝片酬,排片的整体上升、票价的稍微下降都体现着电影人的良心。

看完《狙击手》的第二天我去看了《长津湖之水门桥》,后者场面闳阔,战场在野千里,一种大历史观气象磅礴。但相对于徐克的春秋笔法,我还是喜
欢张艺谋和张末的肃杀美学,他俩用狙击枪将民族大义一颗颗侵彻进观众的心里,电影看似没有主旋律,其实主旋律就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