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战争片 一般

7.5/10. 怀着9分的期望去看的,遗憾的发现影片远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虽然本身质量也够硬。理应是高潮的护旗戏份虽然热血,但总少了点劲,导致全片的战斗片段没有一段是足够称得上高潮的。差不多四五场大小接敌战,很好的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但是每一段都点到为止,怎么也没有真的把最后感人至深的泪点引出来,打的又很真实,以至于可以燃的燃点也没有塑造好。包括后半小时的撤退戏,强行煽情,只让人觉得节奏拖延,太过拉胯了。白马意象可以保留,但幻想赵子龙的片段完全无意义,和几处慢镜头一样无意义。服化道的用心和制作精良的态度以及管虎的野心如同影片的缺点一样显而易见。虽然没我想象中那么好,但整体上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国产片。
一、历史中的《八佰》:“我们为中国而生,死不足惜”
1. 淞沪会战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坚守之后缘何撤兵?
中日连日战争,给对岸的公共租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四行仓库东南角方向,耸立着两个巨大的煤气罐,一旦日军炮火偏离、煤气罐被炸起火,将殃及租界民众安危,半个上海也将不保。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后续:死者易,生者难
1. 撤兵后“八佰壮士”被囚于“孤军营”,结局悲惨
“八佰壮士”自四行仓库撤兵后,进入英国租界领域,英军之前原本答应“负责掩护孤军撤退”,使“孤军由租界到沪西归队”。
可当孤军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以与四昼夜血战一般大的代价进入租界时,却立即被英军勒令收缴武器。
孤军以“军人不能离枪”为由,拒绝缴械,双方形成对峙,这时,国民党政府还派人劝说孤军配合英军——可孤军的枪刚交出去,英军就将孤军押上车辆,送胶州路羁留。
英军之所以轻食诺言,是因日军威胁租界当局:“如果准许孤军通过租界归队,他们将开进租界追击孤军”
——基于此,原本虎胆如斗、凛凛然视日军如鼠辈的“八佰壮士”就这样不明不白束手就擒,在形同战俘营的“孤军营”被软禁4年之久。
“孤军营”四周以铁丝网围困,由白俄兵看守,生活条件极为恶劣。
在艰苦的环境里,团长谢晋元依然严格督促孤军励精图治,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按教育、生产、体育三项内容安排时间,更带领战士平整场地,自盖房屋,逐步开办制皂、织袜、毛巾等工场,使战士学习技能,便于今后独立生活,生产收入除补贴生活费外,还捐款数千元,支援政府作抗战经费。
期间,为维护民族尊严,孤军战士曾赤手空拳与白俄士兵肉搏,一百余人受伤,更有四人被砍成重伤,不久即牺牲。
4年的苦熬间,团长谢晋元写下了近50万字的日记。
他在日记写道:“孤军营在租界内几乎与‘俘虏营’无异,自由受到限制,生活也非常艰苦。”然而谢晋元依旧积极乐观,严格治军,每天早操前还坚持升旗仪式。
由于多次坚决拒绝日伪的诱降,谢晋元最终被汪精卫收买的叛徒乱刃刺杀惨死,享年仅37岁,团附上官志标见状上前捉拿凶手时,亦被刺成重伤。
此后,名振天下的“四行孤军”沦为日军苦役、大部分客死他乡。
简而言之
从主要角色上
欧豪,叔叔死了不杀日本人,淹死中国人没有惭愧,促使角色转变的是他看到了自己意淫的妓女和周边英雄的呼声。匪夷所思。但欧豪的演技真的一直在进步。
小湖北,给观众提供了视角紊乱的重要角色。为什么不以他的视角展开整个故事?哥哥欧豪之死对他没有造成实质影响,人物的转变主要来自于驯马大哥哥的死亡。匪夷所思。
王千源,演的真的不错,最佳表演,黑不动。这个角色设计的缺点也多,但不忍说了。
姜武,怕死是为了家人活着。这个生死的矛盾解决了吗?没有解决。那为什么他突然不怕死了?作为姜武角色符号的绑着红带大刀在片中有什么作用?他上楼对着旗帜挥砍刀是为什么?他坐上机炮是为什么?匪夷所思。
张译,他的角色是为什么?如果要表现军中一个怕死的角色,姜武难道不够吗?如果不够的话,那他的人物弧光是什么,促使他和姜武有别?中间他失踪了,结尾处突然出现在了对岸,他是怎么过去的?影片中只交代了过桥和过河两种办法。如果他用了其中一种办法过河,那他就打了拉电话线牺牲的那么多人的脸。如果他用了电影交代以外的第三种方法,导演应该让观众猜这种场景设置中如此关键的问题吗?匪夷所思。
小湖北后面怎么了?没交代。王千源后面怎么了?没交代。姜武后面怎么了?没交代。张译后面怎么了?没交代。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