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觉醒年代》后六大感受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一:自由和幸福
二:爱国和爱家
三:浅薄和求真
四:奋斗和自律
五:批判和包容
六:团结和信仰
【要自由,就要为自己而活;要幸福,就不能只为自己而活】
爱国
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意法日五国在巴黎展开分赃会议,日本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剧有完整的巴黎和会的时间线全过程;政府高官的腐败和无作为,外交官的焦虑和自责,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积极展开反抗政府签约的活动;从北大的示威游行慢慢演变成全国人民的罢课、罢工、罢市的五四运动;整个看下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弱国无外交,以及被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所感染。
爱国是公理,不爱国是不道德的;但爱国这一品质比一般的“真善美”更伟大;卖国和辱国比一般的“盗窃杀人”更卑劣。
爱国所求不是为了几个人的利益,是为了一个庞大的集体的多数人的利益,是抛开自身的博爱。
中国文化认为:“国家”是先有国后有家;国家比家庭重要;民族荣辱胜过个人私利,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这种精神是中国人的脊梁。
有一个情节我印象深刻:北大的一个青年人在得知自己家乡青岛被转交给日本后,心思重到一夜之间白了头,郁结于心而死,留下了血书四字“还我青岛”。
爱家
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是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独秀由于投身于革命事业无法顾及家人,甚至在家庭处于最困难时期无法回家,后来俩孩子干脆放弃家庭的一切支持,在外做苦工,自立更生。再后来家庭生活变好,两兄弟勤工俭学能养活自己了,延年和乔年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由于和父亲信仰不同,常常闹的不愉快。
陈独秀性格强势,但对孩子的教育上在那个年代来看甚至放到现在也是开明的,我觉得至少比毛泽东的父亲要开明太多,虽然延年在埋怨时用“封建大家长”评价自己的父亲,但在那个年代来看,延年是没见过识真正的封建大家长是什么样的;陈独秀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亏欠就是顾及家人的时间太少,这一点延年自己也明白就是“救国和持家无法两个都要”延年后来选择了一生不结婚。
我以前也总为家人无法给予归属感而抱怨,现在想来不是他们不想给而是他们根本做不到。他们所受的教育所处的条件让他们只能如此;小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家庭“封建”但我也是没见过比我们家更加“封建”的...
在这和家人交流这点上我非常佩服李大钊同志,李大钊和他的妻子是娃娃亲,妻子比他大六岁,不识字是文盲,而李大钊却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两人差异巨大,放到现在来看,两人是根本没法交流的,但李大钊却和妻子非常恩爱和睦,举案齐眉。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在于两人彼此尊敬,不强求改变对方而是时常体谅对方的不易。
浅薄和求真
陈独秀这群人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走马克思主义这条路的,而是在发展新文化运动慢慢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从人物来看,李大钊首先选择马克思,胡适选杜威,陈独秀一开始处中间后来倾向李大钊;从理论来看争论点有三:有政府主义还是无政府主义,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还是私有制;在剧中胡适和李大钊多次争论:李大钊认为要学习马克思,胡适则认为要照搬西方制度。剧中两人多次针锋相对,但谁也不能说服谁;现在站在我们这个时代了,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对的,但这是马后炮,在那个时代我们真的知道吗?
现在是网络的时代,百家争鸣…“我”只用自身经验评判出对的理论,粗浅的学习了自己觉得“有道理”的言论,然后就学到了一点“明智”,便为满足自身的道德感而与人争论
“百家争鸣”是好的,但在这过程中容易犯“浅薄”的错误。所谓“浅薄”就是不深度思考。
不论证,不验证,不实践,不理性分析,是我学习时有的状态。
奋斗和自律
先辈为振兴中华的做出的种种贡献让我感动,也让作为后辈的惭愧。“奋斗”和“自律”就像两个口号,我也无意写一些“鸡汤”文字,不过现在我对此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毛泽东说“自律的人无论在哪个年代都会脱颖而出”,现在考研学习类博主也喜欢把“教你如何自律”作为标题,但是现代人所说所求的“自律”更多的是一种为某一特定目标而努力的自律,比如学习考试,运动瘦身等;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这种“自律”趋向于一种急功近利的“自律”。这样的自律不会长久。
那如何长久?毛泽东所说的“与天、地、人奋斗,其乐无穷”可以作为一种思路,使自律既能遵循自然规律有能有乐子。
自律的本意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砥砺德行也是自律,不过这种自律不被人重视和强调。延年的给自己定六不“不看戏,不拍照,不闲游,不看衣着,不私交,不下馆子”其实是德行的自律。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不下馆子”即不贪图享乐,“不看衣着”即不爱慕虚荣,“不闲游”不虚度光阴,“不私交”不与志向之相不同的人结交。我觉得品德的自律要比成就上的自律可能更重要
批判和包容
批判和包容是我在看新文化代表和旧文化代表之间对抗冲突后的感受;但关于此部分剧情详细内容都快忘得差不多了,我也难想到一些新的理论;
什么东西该批判,错的,但错的范畴很难把握,我以为是逆历史潮流的东西。旧文化不再是历史主流时,他的价值是什么,好学生立马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固然没错,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却甚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试想我自己穿越到那个时代未必能看清
批判和包容是在对待旧文化的两种态度。陈独秀自然是批判主义了,而蔡元培是包容的态度。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批判是前进,包容是继承。到我们今天,文化是个大杂烩,那些价值界定模糊的文化是采取批判还是包容的态度,这两者之间要如何把握,是否有标准来衡量,这有待探究。
团结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