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说真话的谎言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扬名立万一开始叫一部电影的诞生,一部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一个编故事的过程。在这整部影片中,大家都在编自己的故事,猜别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有时候越编越真,但有时却也永远无法接近真相的本质,有的故事是新编的,有的故事还未编成便被一把火烧光。导演在悬疑片的外壳下,藏了自己对于真相和艺术的理解。
最开始的剧本会,剧中的导演编了一个又烂又火的爆片故事,集齐了爱情、权力和动作元素,单看这里的讽刺其实有点无聊,不过是重新骂骂当下的文艺工作者和现象级烂片,需要与最后结尾放映的“好的故事”和这整部电影相对照才能显出荒唐的本质。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顶住了巨大的世俗压力之后,这帮人拍出了一部真正反映真实的电影,但是烂的套路也没什么两样。而扬名立万这部作品最后也是不缺爱情、不缺权力也不缺动作——嗯,把讽刺者本身也讽刺了。
这种假的太明显的故事,没人信,但大家都从这个故事身上各取其需,有人需要名利,有人需要掩盖真正的故事,这其实对于一个商业作品来说,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影片的第一个冲突非常浅白,所谓的艺术的真实性。一个性格扁平、理想主义到不讨人喜欢的记者,以一己之力担当了这个角色。他对于真实的追求近乎于纯粹,认为艺术作品要反映真实,不说谎话,这的确更像一个记者的价值观。但是,不管是新闻还是艺术,真的东西一定是更好的吗?或者,真能够达到吗?
记者想要挖掘故事的细节,为了艺术和真相;其他人也想要挖掘故事的细节,为了记录下来博得众人眼球——在这种阴差阳错之下,他们发现了第一层真相,也是军人凶手想让他们发现的真相。这个真相已经足够真实而动人,包括观影的人,虽然有一点困惑(比如,只是为了贞洁的问题就能够把心爱的人分尸,实在有点牵强且没必要),但也大体相信这就是真相。一个隐忍的、默默守护的俗套故事,用一个案件埋藏另一个案件。
剧里的主人公也相信了这个真相,我本来以为剧情会在逃出会所之后的草地上结束,以不了了之作为结局,大家四散于江湖。因为三老案的故事虽然已经足够真实,但真实的艺术有风险,不仅仅对于拍摄者,也是对于被拍摄者的“揭露”。这就是真实的第一层祛魅,把真实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没想到镜头一转,导演还是赋予了这一群不好也不坏的人理想主义的光晕,他们竟然真的把经过处理的作品拍出来了,在越南辗转上映。但是显然,他们拍得不够好,滑稽的对白、寥寥的观众,甚至连令人感动的真实故事变成了电影情节,也变得如此矫揉造作。缺乏艺术性的真实被再次祛魅了。
在影片的最后,记者发现了夜莺,一路追随——这追随的过程是他对于真相最后的追寻,原来军人凶手的故事也不过是为了掩藏另一个故事罢了。但是,当他真的与夜莺之间相隔咫尺的时候,他却停住了。这只欲要触碰而又没有触碰的手,其实意味着真相没那么重要,众人历尽艰辛拍摄的电影为了讲出真相而诞生,但事实上却帮助齐乐天圆上了谎言的最后一环。只有在谎言中,夜莺才悄然飞远。
自此,我们发现,这部为了反映真实而拍摄的电影首先为了保护当事人牺牲了一部分真实,接着发现真实与艺术无关,且不可抑制地成为了一部烂片,直到最后,发现连真实本身都是存疑的,而错误的记忆却通过电影的传播性而被长久地保存了。
后真相时代,真实再难追寻,再真实的艺术也可能是谎言的同谋。但是,发现了这一切的记者,一位曾经的“真实原教旨主义”者却学会了与真实和解,这部片子不会让他们成为somebody,导演也没有让我们看到所谓的艺术对于社会现实的改变。拍摄这部片子,其实只是告诉大家有些火苗不会被踩灭,而真相永远不是为了真相本身而存在。
所以,剧情中最打动我们的总是那张没人来取的鲜活照片、一群人在夕阳下奔跑的背影和夜莺与齐乐天最后的对视,这些都不在最后一众人拍出的片子里,但这些又离不开众人费尽心力拍出的这部“真实”的烂片,它烂到电影院的众人都发出了笑声。
显然,艺术是个谎言,但却是一个说真话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