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云水谣》

一如众多“以微见著”题材的作品(如《冬春的日子》),《云水谣》沿用了双关的主题形式:以陈秋水和王碧云的命运辗转来映射两岸云水相隔/连的无奈现实与情感诉求,以个人感情与民族情绪的激荡来展开文化的根性之旅从而实现政治的诉求。影片最后那段由电脑合成的全景扫描(panoramic scan)颇有意味:一只雄鹰由青藏高原两条母亲河的源头腾空而起,穿越云海,东向而去,在河水的纽带、海水的阻隔与云海的无穷变幻之中,全能的(omniscient)的视角定格于大中国雄伟版图的东南一隅,在一段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背景之中,全片似乎在精神境界上由此得到了最终的升华。
1 革命,意识形态,台湾的女性与女性的台湾
一反以往反映两岸关系题材的影片中的固有模式(大陆游子飘零台湾,一水之隔却成为一世之恨,时光消磨中诉说着对祖国母亲的无穷的眷恋),《云水谣》以台湾和1947年“二·二八”事件为背景出发点,陈秋水被迫逃往大陆,留下年轻貌美的未婚妻与垂垂老母。在这里,影片不仅在文化同根性的运用上继承了前辈的传统,而且在意识形态上似乎更有了明显的“突破”:如果说对当年逃往台湾的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具有意识形态的模糊性——衣锦还乡的台胞千里寻访大陆亲人,似乎在证明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性,如果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的话——这种模糊性只有在浓烈的文化同根性轰轰烈烈的激情演绎中来掩饰和稀释,那么这次向大陆的“逆向逃亡”则可以“名正言顺”地来展示自己不需要羞答答遮掩的充分理由。
高谈鲁迅和新民主主义的陈秋水除了得到王碧云母亲几句唠叨以外(也完全是为了女儿的安危而不是政治性的),奇迹般地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可。逃往大陆,则意味着奔向“革命的圣地”,实现“让更多的人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的理想。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引导下,政治性的过滤则不可避免。不难想象,像陈秋水这种身份的人,在一波波革命浪潮中所受到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他在西藏雪崩中非常“适时”“适地”的牺牲最终成就了他“革命圣徒”的地位,也挽救了革命的圣洁性。
而与此同时,台湾也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被女性化。缺少陈秋水的台湾顿时成为一个女性的世界:盼儿归来的老母、望穿秋水的未婚妻、自我“柏拉图”化的追求者,政治性暧昧的小资父亲。他们“不关心政治”,“只想过一份属于自己安安静静的日子”。在这里,母亲的形象不再是祖国,因为祖国业已占据了雄鹰式的男性的革命形象。母亲已然只是传统式的港湾,情感的纽带。而奔父去母则成为政治上“正确”的选择。
妻子,则必须永远守候,圣女般的,孝而贞。而失败的追求者薛子路(名字是不是颇有孔圣人门生的意味?)不无奇怪地为自己设定了一个两难处境——只有王碧云还矢志不渝地爱着陈秋水,他才能去爱王碧云。一切都进行得那么圣洁无瑕。在去性化的(asexual)这个女性的世界中,我们依稀看到的一个来自大陆的得意的男性目光,他可以为自己的不贞找到一个似是而非(plausible)的借口,而这群女人的贞血也只有从薛子路的鼻孔里不时地借代性地显影。更要命的是,这个唯一具有威胁的男性,必须在有生之年发挥自己可被利用的价值,然后再冠冕堂皇地被安排死掉。从此,作为私有财产的妻子便会得到安全的安置。
2 双重的影象(double images),取代的政治(politics of substitution)
两个王碧云,两个陈秋水。一个是同一时代不同地点,一个是不同时代共同空间。
陈秋水可以将自己名字改变来寄托对母亲和未婚妻的思念,而王金娣也可以将自己变为王碧云。陈秋水/徐秋云与王金娣/王碧云的结合似乎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取代,却不料发生了一次意想不到的错位。最终结合的仍然不是云和水。王金娣改名王碧云,是一次改变身份的企图。然而交杯酒间她对自己作为替代者这一位置的再次确认,却又说明这种企图是多么的无奈与不可能。王金娣以丧失自己身份的代价来成全陈秋水的幻想,她得到的永远只是别人的。如果她是自私的,那她的幸福则永远是悲哀的。如果她是无私的,这种感情本身就很难成立,而同时也将陈秋水陷入不道德的境地。作为生命的个体,有些东西是无法替代的。
王金娣是在“替”王碧云在另一个空间延续一份感情。当她承诺今生今世而将来生交给王碧云的时候,当陈秋水默认了这个无理的承诺的时候,他们如果不是为自己的情欲寻找借口,那么就是在理智上承认了这个人为空间阻隔的不可战胜性。因为一旦阻隔解除,云水相逢,三方在伦理上将会承受不可解决的两难(这样的例子在“伤痕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在这里,取代的可能是以绝望的阻隔为前提的。
老年的王碧云在网络上再见年轻时的陈秋水,他是“陈秋水和王碧云的儿子”——这听似一句安慰,而对于真正的听者来说,却意味着对自己成为替代品这一事实的认识,或者说是,自己成为自己戏剧人生的局外人。如果说在前者中还有替代的可能性,那么这里则将这种可能性完全排除。现代科技为云水创造出同一空间,但是时间已经成为不可逾越的阻隔。
3 前现代的纯真,怀旧,与“原始的激情”
影片以一个些许玩世不恭的现代女孩的追寻之旅为线索,串起水彩般的镜头片断,游走于时空的交错之间。女孩不相信现代社会的爱情,因此她要去追寻爱情的真谛。一如现代主义者对拯救现代文明的良方的追寻,女孩的目光游向了前现代原始的纯真。她相信那时的激情能抵抗或治愈现世的堕落。跟随她的目光,我们进入了过去,抵达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又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纽约曼哈顿、台北、西螺、香港、朝鲜、中国大陆、西藏雪山。后现代的时空碎裂,却为我们拼接出一幅通往原始圣洁之源的道路。
颇为昭彰的是,在王碧云完成布里斯科(Lily Briscoe)式的最终画卷中,掩埋着陈秋水的高原流淌着血色的雪——一曲“血染的风采”再次为意识形态的胜利而高歌。
http://hamiltongong.spaces.live.com/blog/cns!280E2BC7BAF20DBB!660.entry
1 革命,意识形态,台湾的女性与女性的台湾
一反以往反映两岸关系题材的影片中的固有模式(大陆游子飘零台湾,一水之隔却成为一世之恨,时光消磨中诉说着对祖国母亲的无穷的眷恋),《云水谣》以台湾和1947年“二·二八”事件为背景出发点,陈秋水被迫逃往大陆,留下年轻貌美的未婚妻与垂垂老母。在这里,影片不仅在文化同根性的运用上继承了前辈的传统,而且在意识形态上似乎更有了明显的“突破”:如果说对当年逃往台湾的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具有意识形态的模糊性——衣锦还乡的台胞千里寻访大陆亲人,似乎在证明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性,如果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的话——这种模糊性只有在浓烈的文化同根性轰轰烈烈的激情演绎中来掩饰和稀释,那么这次向大陆的“逆向逃亡”则可以“名正言顺”地来展示自己不需要羞答答遮掩的充分理由。
高谈鲁迅和新民主主义的陈秋水除了得到王碧云母亲几句唠叨以外(也完全是为了女儿的安危而不是政治性的),奇迹般地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可。逃往大陆,则意味着奔向“革命的圣地”,实现“让更多的人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的理想。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引导下,政治性的过滤则不可避免。不难想象,像陈秋水这种身份的人,在一波波革命浪潮中所受到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他在西藏雪崩中非常“适时”“适地”的牺牲最终成就了他“革命圣徒”的地位,也挽救了革命的圣洁性。
而与此同时,台湾也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被女性化。缺少陈秋水的台湾顿时成为一个女性的世界:盼儿归来的老母、望穿秋水的未婚妻、自我“柏拉图”化的追求者,政治性暧昧的小资父亲。他们“不关心政治”,“只想过一份属于自己安安静静的日子”。在这里,母亲的形象不再是祖国,因为祖国业已占据了雄鹰式的男性的革命形象。母亲已然只是传统式的港湾,情感的纽带。而奔父去母则成为政治上“正确”的选择。
妻子,则必须永远守候,圣女般的,孝而贞。而失败的追求者薛子路(名字是不是颇有孔圣人门生的意味?)不无奇怪地为自己设定了一个两难处境——只有王碧云还矢志不渝地爱着陈秋水,他才能去爱王碧云。一切都进行得那么圣洁无瑕。在去性化的(asexual)这个女性的世界中,我们依稀看到的一个来自大陆的得意的男性目光,他可以为自己的不贞找到一个似是而非(plausible)的借口,而这群女人的贞血也只有从薛子路的鼻孔里不时地借代性地显影。更要命的是,这个唯一具有威胁的男性,必须在有生之年发挥自己可被利用的价值,然后再冠冕堂皇地被安排死掉。从此,作为私有财产的妻子便会得到安全的安置。
2 双重的影象(double images),取代的政治(politics of substitution)
两个王碧云,两个陈秋水。一个是同一时代不同地点,一个是不同时代共同空间。
陈秋水可以将自己名字改变来寄托对母亲和未婚妻的思念,而王金娣也可以将自己变为王碧云。陈秋水/徐秋云与王金娣/王碧云的结合似乎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取代,却不料发生了一次意想不到的错位。最终结合的仍然不是云和水。王金娣改名王碧云,是一次改变身份的企图。然而交杯酒间她对自己作为替代者这一位置的再次确认,却又说明这种企图是多么的无奈与不可能。王金娣以丧失自己身份的代价来成全陈秋水的幻想,她得到的永远只是别人的。如果她是自私的,那她的幸福则永远是悲哀的。如果她是无私的,这种感情本身就很难成立,而同时也将陈秋水陷入不道德的境地。作为生命的个体,有些东西是无法替代的。
王金娣是在“替”王碧云在另一个空间延续一份感情。当她承诺今生今世而将来生交给王碧云的时候,当陈秋水默认了这个无理的承诺的时候,他们如果不是为自己的情欲寻找借口,那么就是在理智上承认了这个人为空间阻隔的不可战胜性。因为一旦阻隔解除,云水相逢,三方在伦理上将会承受不可解决的两难(这样的例子在“伤痕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在这里,取代的可能是以绝望的阻隔为前提的。
老年的王碧云在网络上再见年轻时的陈秋水,他是“陈秋水和王碧云的儿子”——这听似一句安慰,而对于真正的听者来说,却意味着对自己成为替代品这一事实的认识,或者说是,自己成为自己戏剧人生的局外人。如果说在前者中还有替代的可能性,那么这里则将这种可能性完全排除。现代科技为云水创造出同一空间,但是时间已经成为不可逾越的阻隔。
3 前现代的纯真,怀旧,与“原始的激情”
影片以一个些许玩世不恭的现代女孩的追寻之旅为线索,串起水彩般的镜头片断,游走于时空的交错之间。女孩不相信现代社会的爱情,因此她要去追寻爱情的真谛。一如现代主义者对拯救现代文明的良方的追寻,女孩的目光游向了前现代原始的纯真。她相信那时的激情能抵抗或治愈现世的堕落。跟随她的目光,我们进入了过去,抵达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又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纽约曼哈顿、台北、西螺、香港、朝鲜、中国大陆、西藏雪山。后现代的时空碎裂,却为我们拼接出一幅通往原始圣洁之源的道路。
颇为昭彰的是,在王碧云完成布里斯科(Lily Briscoe)式的最终画卷中,掩埋着陈秋水的高原流淌着血色的雪——一曲“血染的风采”再次为意识形态的胜利而高歌。
http://hamiltongong.spaces.live.com/blog/cns!280E2BC7BAF20DBB!660.entry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