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写的

我还是想要问一个问题
中国大陆什么时候才能拍出像《我们与恶的距离》这样深刻的电视剧?
当台湾在热播豆瓣9.5分的《我们与恶的距离》我们在看些什么?
《亲爱的,热爱的》6.6分,《庆余年》7.9分,《新世界》6.9
当然,我也不是,对于中国大陆的电视剧一味的否定,更多的是一种反思与自省。
我一直就有一种观点,就所谓文化的累积效应。我们大众的审美是什么样的,大众想要看什么,才是决定了电视剧等文艺娱乐等发展趋势。因为从文娱部门的角度,他们都免不了媚俗,或者说商业化,所以我们这些社会中的人才要思考,为什么我们出产不了这样优质的电视剧。我并不是想要责问电视剧的相关工作者,而是想要对我们自身的文化品位进行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台湾可以说相对和平地度过了抗战时期,也没有受到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重创,所以台湾的文化品位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是要比我们大陆的人要高出一点的。(其他方面我也对台湾的相关政治经济不太了解,这些我会在日后进行充电)
……
接下来才是我对这部电视剧的一点思考
好的电视剧,总能让观者有一种代入感。也就是说好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常常让人有一种亲生经历的感觉,而剧中优秀的演员,也必须拥有毫无破绽的演技,以及真情实感的流露,有一种看剧好像就像在看我们自己的生活,而我们就是那个喜欢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一切的一切,或者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但在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正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最后编剧则负责让整部剧的矛盾达到顶峰,将主题在不知不觉中灌输进我们的大脑。
电视剧想要表现的主题要多尖锐,从这部电视剧的人物职业就可以看出来:
电视台主编,记者,心理医生,精神病患者,刑事诉讼律师,全职太太,导演。
更巧妙的是,编剧竟然能够将这些本身就很具有话题性的职业人群联络在一起,可见本剧的复杂程度以及矛盾的激烈性。
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是指什么?
也许就是指我们这些观众,短短七个字,就将我们这些表面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人,强行代入。而剧中有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投影,也有为了反衬我们,而特意刻画的好人。这样的剧名,很真实,我可以感觉到,甚至呼之欲出地感受到导演真真想表达的其实就是一个反问句:我们与恶的距离还远吗?
我们是普通人,用驴得水里的一句话,“凭什么拿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我们有自私的权利,这些自私的想法有一些是天生的,也有一些是后天家庭环境,道德教育导致的,思想觉悟不高,真的并没有错。但我希望每一个看完这一部剧的人能够开阔一点视野,思考一下我们与善良的距离。我永远不愿相信中国大陆上,都是一些功利的,眼里只装着钱的俗人。
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里也提到了类似的话题,是 是枝裕和的《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里面有一章讲到拍摄灰色地带,以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为例,导演也同样关注了加害者亲属的视角,这在本剧中可以说是一大亮点(具体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