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节假日看电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6日晚上和妻子去看了这部电影,三年三部我和我的拼盘电影看下来,感觉影片质量也随着拼盘数量七、五、四下降而下降了。
章子怡的《诗》是印象最深的一章,把甘于奉献的知识分子的执着、坚韧和浪漫表现的很好,全篇风格也和片中人物合为一体,坚忍克制,除孩子放孔明灯处外无刻意煽情。故事也是同片尾主题曲《如愿》最契合的一部。不过我也有一个小槽点:就是最后陈道明的中年哥哥角色显得年龄太大了,这样宇航员妹妹的年龄让我心里犯嘀咕。
《乘风》的硬伤就是过于煽情,剧情显得有点尬,比如:1、父亲下令发信号灯,儿子那边发报,从而牺牲了儿子引开了鬼子。但鬼子距离发信号弹的地方已近在咫尺,为什么不分兵,或者消灭眼前的对手再杀回去,毕竟这边的我军自己都说一旦鬼子进攻坚持不了半分钟。空城记不是这么用的哟!2、结尾的骑兵冲锋,热血是有了,但不知道在大炮机关枪的面前,这样的战术是否可行。也许是这段的镜头太多了,显的冲锋距离过长而不合理,如果这个地方减少些镜头会更好。
《鸭先知》和《少年行》两部都是能把人逗笑那么一下,但又有小品式喜剧无法摆脱的模式化问题,比如充当主角对立面的父子都比较尬。相比徐峥比沈腾的功力还是要强些,调教小演员的能力也好一些,《少年行》的结尾也太尬了点。
我的排序:《诗》>《鸭先知》>《乘风》>《少年行》
国庆看了两部电影,说一下我的收获:今后尽量不要在节假日看电影!
看《长津湖》时,很多是家庭集体观影,有老人有孩子。实际上我挺喜欢这样的,中国电影需要更多年龄阶段的人支持,一家人观影其乐融融也挺好,期间有孩子吵闹我也能接受,毕竟长津湖是战争片也够热闹。但看《我和我的父辈》时我怒了!
我身后做了一对夫妻,可能还有一个他们的家人,那位男士从电影一开始嘴巴就说个不停,一开始我的注意力还能放在电影上,后来他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力。《乘风》中的儿子牺牲,马跑回到了父亲身边,他在吐槽马为什么没死,如果这个还算是槽点,接下来的就让人无语了:片中的冀中骑兵团被他说成是新四军;骑兵团营救乡亲时他又给家人科普“当时国军在抗战,共军在收买人心”;第二篇《诗》字幕显示时间来到了1969年,他又解释这是建国以后了,因为49年新中国成立了!后来我又感觉有节奏的敲击和颤动,是他在抵着我的座椅在抖腿,忍耐了一分钟多种,我回头说了他两句,他这才收敛。他的妻子则是经常性的发出笑声,但是都是在前两部战士牺牲和孩子失去父亲时,让人特别无语和不解。如果不是怕近一步影响其他人,我都要好好和他们说道说道了!我想这些人平时也是很少进电影院的,如果不在节假日观影,应该可以最大概率的避开他们。所以我就有了这个想法:不要在节假日看电影!除了是全家欢类型的。
希望今后观众整体素质能够提升,让我改掉这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