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回到过去,才能看到未来

作为国庆档“我和我的XX”系列的第三部,延续保持了拼盘式电影的制作水准,甚至略有提升。如果类似的主旋律电影,可以比喻成是每年给电影界高考的命题作文,那这篇作文完全可以打出80以上的分数。《我和我的祖国》是国家历史上有纪念意义的7个时刻,《我和我的家乡》是东西南北中5个地域发展变化,而《我和我的父辈》则是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父子(母子)亲情故事。 4位70后导演,吴京的硬朗,章子怡的温婉,徐峥的诙谐,沈腾的搞笑,有笑有泪,有万马奔腾的大场面,有影后小戏骨们的细腻表演,有众多明星的彩蛋客串,有开心麻花的笑料托底,每个片段40分钟左右,先后讲诉了冀中抗日战场的骑兵团,大戈壁的运载火箭建设,上海的第一支电视广告,以及深圳校园的人工智能,显而易见,这分别对应着被誉为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四个年代。 虽然,亲情是普世价值,是永恒元素,但是,也脱离不了时间轴系,无法回避其历史背景。陈忠实的《白鹿原》,纵览两个家族沧桑几十年,却又深深浸淫在社会变迁的长河之中;百年清华的《无问西东》里,一定要讲西南联大时期发生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本身可能并不重要。《我和我的父辈》着墨人物和亲情本身,多过父子之间的矛盾转折,一个人物,一个家庭,更是时代的缩影,历史的厚重。 四个不同时期不同寓意的亲情故事,使用了四个不同的讲故事的风格,诠释了亲情的不同维度。人人都望子成龙,孩子有病的只祈求他身体好,身体没毛病的盼着他学习好,智商高的还希望他情商高,而吴京饰演的骑兵团团长马仁兴,对儿子马乘风唯一的希望,是“要死,死我后头”。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军人父子,儿子牺牲在抗日战场,父亲牺牲在解放战场。其实要实现他这个愿望很简单,拒绝孩子上战场即可,可他并没有。章子怡饰演的火箭炸药工程师,带着《横空出世》的精气神,冒死奋战实验一线,而且写浪漫的诗给孩子“宇宙,是让生命渺小的东西”。 何为父辈?何为生命的延续?不是简单的血缘、宗族的延续,而是拼死抗争为了民族的延续,是生死看淡为了国家的强大,为后辈们亲手创造一个更好的家园。所谓家国情怀,并不是一种道德标准,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对多数人来说,父辈只是芸芸众生,可能不是英雄,不是勇士,也不是弄潮儿,只是某个年代里普普通通的人,甚至“有的人在自己的电影里都不是主角”。但这个平凡的人、渺小的人,倾其所有,在那个年代坚定的、安分的活着,努力的、全心的关爱着我们,不更是一种伟大么? 有人说,人成长的三个阶段标志是,先是接受父母的平凡,而后接受自己的平凡,最后接受孩子的平凡。然而亲情是骄傲的,是感性的,甚至是自私的。徐峥饰演的销售员屡屡碰壁,儿子一直以他为骄傲,这是他能继续下去的最大动力,虽然是诙谐的演绎方式,却有种《当幸福来敲门》的感觉。沈腾作为2050年穿越过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不顾短路去救水中“儿子”,情感居然战胜了机器设定。电影告诉我们,平凡的渺小,正是伟大的开始。 成功的宣传不是说教,而是共情。真正的艺术,不是技术,而是情感。书上说,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掩饰的,咳嗽、贫穷和爱。抛开咳嗽不谈。贫穷,也就是指出身;爱,包括爱国、爱家、爱人。如此看来,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这个系列,实际上都是我和我无法隐瞒割舍的属性,是人间大爱,是信念,更是传承。 电影中,战斗英雄的孩子成了烈士,火箭工程师的孩子做了宇航员,弄潮儿的孩子设计了摩天大楼,人工智能的孩子制作了人工智能。现实中我们,同样传承着父辈的理想信念、父辈的人生经验、父辈的基因优长,延续着他们的道路坚定的走着,也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的儿子正式上学前的那个暑期,有人建议去曲阜孔府孔庙拜拜圣人,有人建议去清华北大校园转转讨个彩头,后来我和爱人决意带他去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遗址,告诉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可能不记得那个暑期做了什么、玩了什么,但应该永远记得,那个炙热的下午,来自父辈的拉勾与约定。就像李雪健老师在电影里说的,“你让他回到了一次过去,而我们,看到了未来”。
欢迎关注影评公众号“白日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