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

看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自己对马烽先生和贾平凹先生的生平描述毫无感触,大概是生活年代和阅历引起的记忆代沟,所以无论怎么看,意识里无法引起共鸣。
只是在大屏幕上观察了贾科长拍的贾平凹先生说话的形态、穿着以及写作和居住的环境。后来想了下,是自己无知,对自己出世之前的历史文化的无知导致的,导致在看到那么多相关的图像和作者自己的叙述后,依旧毫无所动。我是那一头牛。
引起共鸣的是余华和梁红。
余华先生的笔触才华作品以及人生智慧,我想我目前不具备能力也不敢描述任何。
作为一名女性视角去看这部纪录片,对我最有触动的是梁鸿。
整个片子里,男性的讲述几乎没有性别婚姻生育,但是梁鸿的叙述,就一直参杂着母亲,婚姻,育儿,自我的突破以及探索视角。
关键是她的几次非常隐忍的哭。提到母亲时,提到父亲时,提到姐姐时,梁鸿其实很少说自己的实际感受,但是哭的人是她。
记忆里肌肉里的直至现在也没有和解的痛的委屈的被压抑的情绪,一次次地袭卷这个已经快年过半百的女作者。
贾樟柯用几代人的视角,串联起来近一百多年的历史,那些重大的公众回忆以及事件,每个人都遭遇,记忆,然后在镜头前叙说出来,其中也参杂着个人的视角体验以及自己生命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结合的触角。
个人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法脱离,也不能出动脱离。一切滚滚向前走。
就像我们现在。
最毛骨悚然是第一章吃饭,在我的记忆里,这是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到如此真实的代表我们自己的脸,不加任何掩饰的,到了生命最后的真实。
一张张老人的脸,特别是嘴部的描写,眼神的描写,面部的描写,真实到我不敢直视大屏幕。
当时我整个震呆在夜晚的电影院座位上。
一张张脸,写满了历史,眼神里全是故事。是我的母亲,是我的父亲,是我的奶奶,是我的爷爷,是我从小长大村里的每一位,是我在城市里见过每一位,是我身边的每一位,是我每天要见到的每一位。
想起一幅艺术作品。有位艺术家,将很多张脸粗暴地放大很多张展示在一起,那场面直击人心,让人无法直视。是灵魂深处的羞耻,震荡,袒露。
我那一刻,失去了直视自己民族面孔的勇气。看多了宏大叙事镜头里幸福快乐体面的人面孔,看多了官方媒体镜头里大部分美的面孔,看多了层层滤镜美化过后的面孔,我失去了直视同类的勇气。
我无法凝视这一刻导演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