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命运把你放在天平的某端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五星。喜欢。很喜欢的那种。
纪录片中无绝对的真实性,价值观是目的地,而镜头与剪辑的表意方法,由价值观决定。就像权衡私利与道德的天平,无绝对的倾斜正确性,依旧由个人价值观决定。作为纪录片导演的由宇子,习惯用镜头自行裁决绝对正义。可当镜头前记录的事态发生在自己身边时,操作天平的她也成了施害者家属,被命运强行放置在天平的某端之上。
“你站在哪个立场?”真相总落在天平晃动后骤停的一边,但那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真相。同一部纪录片,媒体方为了避免引火上身,删改素材将矛头指向校方;施害者家属为了包庇罪人,篡改遗书将矛头指向校方和媒体。施害者母亲像过街老鼠般,因为要随时搬家不敢多添家具,报纸糊住的窗户只能投进几缕昏暗的光。报纸象征着媒体,真相的阳光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散射开,透过那报纸媒体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条条框框限制挤压的窗户,又能有多少透进这密闭黑暗的现实房间呢?
手持镜头很好的展现混乱复杂的心绪,同时将观众更好地代入两难境地,陷入道德选择的僵局。导演像是在不停抛出问题,而每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多解甚至无正解。而情节点设置恰到好处,将整体节奏把控得游刃有余。
人不能充分领悟另一个人的感受,除非同等事件降临在自己身上,才能在并不能完全同感的基础上稍有共鸣。世人总在各自下雪,各有各的阴晦与皎洁。对待施害者家属,由宇子从强势的逼供式采访,到自身领会到局内人难处与哀痛时眼里的悲光,从为了寻求真相被同事形容为难缠的不好说话的女强人,变为低头走路摸摸抽烟不带镜头去诚心探访施害者家属的另一面由宇子,有着很大转变。“我可以和你一起吃吗”分享食物是一种信任感的建立,由宇子在向萌示好、采访受害者家属时,都曾发出过这样的共享食物邀约。作为纪录片导演的她,为获取更真实情感流露的采访,可以说是习惯性地拥有这些技巧了。但这两次发问,却都是发自真心。那锅亲手做的热粥,是与萌像一家人似的温情流露;那袋面包的传递,是打通受害者和施害者家属间芥蒂的桥梁。
他们,或是施害者,或是受害者,却都是身着蓝色的父亲角色。新闻中受害者的父亲身着灰色外套,外套里的蓝衬衫映着背后流淌的蓝色河水,此时他在采访中悼念女儿“我会说你可以在家里练笛子,很难听也不要紧。”由宇子的父亲再次向由宇子道歉并打算去认罪时,重整衣衫换上蓝色格子衫,“希望我们重建父女关系。”萌的父亲在医院面对选择被车撞的女儿时,也身着蓝色,“听说女儿在卖身。但我从来不曾过问过她。”角色设置上,也很注重具有女性意义的命题。
赎罪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解脱,却从来不是沉重之物消散殆尽的结点。罪恶的痛只会从施害者转移到其家属身上,从受害者扩散至其亲人身上。新闻中作为施害者的老师畏罪自杀,将模糊的真相丢给受害女学生的父亲,将这种重抛给了替他负罪前行的亲属身上。由宇子的父亲打算去谢罪时,由宇子只是冷冷地说:“这样你就能解脱了?”导演通过将学生笑声的放大处理、黑板擦清洗机像警笛声等音效,在无过度配乐的影片中,渲染了犯下罪行的恐慌与不安。由宇子父亲或许想通过说出真相缓解自己的负罪感,但指望由宇子的片子传递真相的他们、年幼怀孕备受欺凌的萌和一心想要披露真正真相的她的导演口碑,都会因此蒙受巨大损失并雪上加霜。最后作为施害者家属的志帆撕心裂肺的一连串“对不起”,又何尝不是由宇子在内心的嘶吼。由宇子本离开医院,阳光打下的阴影在她脸上明暗交替,直到她停下脚步转身,此刻阳光无比明媚耀眼。她说出了真相,感到解脱,即使被扼住喉咙。当然,这种重又转移到了萌的父亲身上。沉重从未消逝,只会转移。
最后,总爱将一针见血的问题抛给镜头对面的由宇子,将镜头对向了自己。或许从头至尾,由宇子的天平上放着的不过是两个自己。
太晚了还是想记住点什么糊写几句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