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说,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尾

余华绝对是本片的亮点,他讲出了本片的punch line,没有余华老师,最后的结尾是向下走的。余华老师说:你要有个光明的结尾,我就给你一个光明的结尾,哈哈哈。
贾科长在这个片子里为我们展示了他对于节奏、结构、段落如作曲家一般精妙的掌握,我们的情绪是随着段落的铺陈而起伏的。
最开始的贾家庄是最难进入的,长镜头,老人含糊不清的喃喃,陌生的地名和乡音,但是这是贾科长的根,是一切故事的起点,不得不说。然后就是贾平凹,这段我睡着了(对不起)。余华老师完全把我吸引住了,他讲话就是有一种魔力,让人不自觉地嘴角露笑。我真喜欢他讲的去北京改稿子的故事啊,一个长途电话,打了一天,到傍晚才接通,然后主编老太太说,你有一个稿子不错,我们邀请你到北京改一下稿子。多么地浪漫,我喜欢前数码时代,大家对时间和空间的尊重和郑重其事。
最后梁鸿讲的是家庭史,个人史,虽然这样的故事也有让人鼻子微微一酸的时候,但是更多的是沉默,带着一种对于别人苦难不得不有的敬意。
其实如果说到乡村,梁鸿老师才是做切题的,贾平凹应该算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余华是小镇青年,只有梁老师才是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又反哺乡村。
余华老师和梁鸿老师真是一个有趣的对比。
余华老师总是自带一种南方人和小镇青年特有的狡黠和灵活,也不是没有困惑,下海大潮中不少人“背叛了”文学。但总还是向着光明去的,因为可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到了梁老师,困惑变成了阴影和心结,即便是写书也没法达成真正的自洽,可能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
或许这就是贾科长希望为我们展示的生活和事态的参差吧。就如同贾科长怼到近景拍的那一张张的脸。
还有一个片段印象很深,火车上放着交响乐的背景音乐,但是不断地被手机提示音打断。
心流无法形成,人类没办法凝视某个东西。就好比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还是会去看一下手机,甚至还出去接了一次电影。尽管我知道面前这个电影我有多想好好细细体会。
这真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