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标题起什么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好久没有看电影了,看完之后没办法形容我的感受。 整部电影叙事的方式非常克制,在观影过程没有平常电影的刻意,一家四口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温度有特点。 妈妈是一个护工,她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在照顾残疾人士和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的时候,她会发光,正是这样一个会发光的人,在情绪崩溃的时候才更让人心疼,让人感觉这不是她应该承受的。她最触动我的两个时刻,一个是在公交站,她说 “他不是一个难搞的客户,她很脆弱”

“我有个原则,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照顾他们,你不会任由自己的母亲那副模样,没人会”

这一段导演安排了一个路人的角色在旁边,我觉得是加分项,巧妙的安排了一个引导的角色,非常自然地把妈妈的情绪引导出来。 另一个触动我的时刻,是她和爸爸解释手机对孩子的意义,和吵完架之后她和爸爸沟通的过程。 “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就是你的错”

爸爸有不好的脾气,但并没有被刻意的放大,在看过他为家庭付出的努力和他的遭遇后,我也能够去理解他。动手打孩子和与哥哥粗暴的沟通方式,无疑是毫无帮助且非常不好的。但他能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也会感到后悔,他也知道他在孩子们的生活里缺席了太多太多,他会去翻看哥哥的画册,会想去了解他。但是很多东西错过了就没办法弥补。其中触动我的时刻,包括,他在得知车钥匙是妹妹拿的,自己错怪哥哥之后,努力掩盖自己的情绪,在年幼的女儿面前,只是说 “这不是你的错” “我现在又能去上班了”

妹妹可以说是电影中最令人欣慰的角色,她非常懂事,小小年纪就能够理解爸爸妈妈的辛苦,努力为他们分担。但是藏钥匙这一段,还是感觉有点不合理。只能归咎为小孩子的不懂事,或者说太懂事。 哥哥正值叛逆的青春期,父母疲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他,他缺乏应有的陪伴和理解,这也是他叛逆的导火索吧。在爸爸受伤之后,他对爸爸的关心和担心,也证明了他是一个善良,同时也爱父母的人。 电影还有很多触动我的细节,等想到了再补充吧。全片比较刻意的情节,我觉得是最后爸爸被打的遭遇,这个安排会不会有一点原因是导演为了引出儿子对爸爸的关心呢。但主要的原因我想是通过这个意外发生后老板的表现,表达出剥削人的社会环境吧。 爸爸和妈妈都非常努力的工作,也是很好的人,他们如此遭遇的原因在电影中也有说到,是因为之前不可抗力的金融危机,或许导演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更多关于社会与底层人民的思考,但我完全沉浸在人和人的关系的思考中。对于社会、制度、底层这些命题,我并不很感兴趣,因为我习惯了只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不去责怪和烦脑自己改变不了的。因为这个,我知道我并不是能够改变世界的那类人。仅仅改变我自己,就已经需要我非常大的努力了,而改变世界,我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