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怒火重案》不得不说的话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三刷后的我依旧对《怒火》的精彩回味不已。就也简单来说说对于这部电影的观感,涉及剧透,没看过的千万别点进来。
首先是必须致敬陈木胜导演,在我的印象里陈导所执导的作品所带给我的共鸣是最深的,也是最难忘的。从《 新警察故事》《男儿本色》《扫毒》到如今的《怒火重案》几乎在我心中陈导就是香港动作电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尤其对他导演作品里暴力美学的诠释,是最让人意犹未尽的。都说电影是镜头语言的艺术,他通过镜头所传达的内容,那些经典的港式情怀可以说影响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它的一种最特别的感情,正因为这样,我们对于每一次陈导的作品都是给予了最大的期待,只是万万没想到这竟然是我们看到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而这一部《怒火重案》也成为了陈导经典的作品之一,值得庆幸的是您留下的作品的精彩永远不会抹去,我们也能在作品中延续这份对您的怀念。
《怒火重案》这部剧,我必须建议大家的是一定要去看粤语版,不是说普通话版的不好,但是粤语版原配音色音准呈现的感情的爆发力确实是配音版所不能比拟的。
先来说说剧情,虽然在诠释上的确是出现了过于老套的情况,所谓的老套就是在这样警匪题材的动作电影里都逃脱不了的基本情节,整体上没有太大的转折悬疑和突破性,但是却并不显得单薄而是经过打磨提炼没有“废话”的好剧情,一句话概括就是精简且酣畅淋漓。在整体的观感来说是非常流畅通透的,这样在观众看的时候也就不存在看不懂的反应,也就是很多人会吐槽说“看个电影还要带脑看费劲”的观点,这就是很纯粹看得爽就完事的情节,丝毫没有一处是拖泥带水的现象。当然也会有因为一些被删减的片段而带来的影响,以至于看后会产生剧情人物理解的偏颇,但整体来说却再挑不出更多的刺。
在来说的就是画面的呈现,这就真的很能体现我们陈导过硬的功底,整体看来包括把打戏的激烈真实惊险诠释的非常到位,正反两派交手明里暗里的澎湃,枪战飙车爆破场面的交叠碰撞感,这些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总是能非常精准的刺激到观众的神经,以此来满足潜在观众的施虐心理。
虽然血腥暴力的场面确实是真不适合小朋友观看,却又是情节必然的呈现,刺激着观众原生的恐惧观感把矛盾面渲染到最大化。那些经典的镜头呈现,包括阿敖扔炸弹爆破的瞬间,隔着一睹墙正邪拔枪的对峙,借着雕像倒下来的烟雾阿敖冲出来拼杀的画面等等,很多光影艺术的处理在视觉的呈现上都是给我印象很深刻:逼供可乐场景里整个雨景灯光的交叠烘托出当时紧张矛盾压抑的整体情绪,邦主独闯毒窝里错综复杂紧凑的仓房暗街昏黄的灯光交错也是让人更投入焦灼打斗场面的运镜铺垫,教堂里两人打斗整体氛围的严肃紧张沉重凛栗冷色调的肃穆,这一系列的画面构成都把电影的整体美感烘托了出来,我们看的时候就更容易投入电影描述的情节里,人物的表现里。
然后就是不得不说的两位主演锋哥和丹哥,在剧里一正一邪的精彩对峙。虽然丹哥诠释的邦主,在里面作为一个正义到感觉有些缺乏人情味的这样一个角色,在处理情感细节的时候又与其他正派角色大不相同。他是孤立于“职场生存规则”外的一个有“傲气傲骨”的人物,他很明白自己职业的底线是在哪里,所以在开头我们都已经很明确这个人物的自我定位,刚正不阿,不给官僚资本主义者一点面子,哪怕他知道这会影响到他的事业和正常工作也没有做半点逾越。从面对上级权力的压制他不惜违抗上司命令带着队友们冒死前往抓捕,到后面为了牺牲的兄弟同僚不惜只身前往敌区单独作战也要抓捕到罪犯的冲动,都说明了他是个骨子里有着绝对铁血情义的这样一个人。
但这些却在与之后他和阿敖在扫墓的地方重逢却有着不同。他说到每年都会来祭拜,证明他在心底对阿敖他们内心是有怜悯的但这却不代表他有后悔自己当初所做的选择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对他们有所亏欠。从他对于再见阿敖豪不怯懦的表现和那一个握手,就可以看得出他对于自己所坚持的立场内心的绝对坚定。有很多观众会说邦主太过于绝情,以至于在法庭作证的时候,哪怕是有再三犹豫有内心的挣扎动摇,可在之后面对阿敖最后的质问没有回答头也不回的决绝,那种几乎冷漠到绝情的坦荡,让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他可以做到面对好兄弟遭受的一切甚至沦为复仇的工具却能做到如此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面对中间妻子受到了性命威胁时,他对人质的一枪毙命的反应表现得如此平淡,甚至是向自己的同事开枪,虽然是在同事们已经做了防护的前提下做的选择,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呢如果不得不面临是要守护妻子还是同事的生命做选择呢?他又会怎么抉择呢?这就是他所坚持的绝对正义吗?其实不然吧,只是没逼到绝境,有哪个人能做到在威胁到自身所在乎时还能独善其身。所以这场道德的博弈中,我认为阿敖是完胜的,事实证明从来就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只有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经历罢了。邦主的好,好的是有种主观的彻底,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一开始我们更多的其实是在共鸣上更偏向于阿敖多一点。
并且邦主面临聆讯那一段在我看来是有嘲讽意味的。这处境有点类似于阿敖他们对薄法庭时候的局面,而邦主是自认为站在了正义一方,但做的却是与正义偏离,出格于制度法律下的做法,同样是被逼无奈做下的选择,他却被原谅,只是因为没有人受伤只是因为道德伦理是站在他一边的,所以不管他怎么做,他都是能被谅解的,这就是他与阿敖处境的最大区别,道德审判。而他为什么非要坚持自己亲手制裁阿敖他们呢,只是单纯触碰到他正义的底线而已嘛?只是为了牺牲的战友吗?最讽刺的其实还是队员出面的维护,如果当初法庭上哪怕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替阿敖他们说话,那会不会也不至于把他们逼到这样的地步,只是因为灰色操作下,大家不愿意趟浑水吗,只是因为邦主代表了绝大多数正义的选择所以就该得到支持吗?这里面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讨论。
再来重点说我们的阿敖,他的亮点几乎是整部剧的高潮所在。
用丹哥的话说峰哥的呈现是据信服力,吸引力和魅力的,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就完全被他的演技给彻底征服。那种癫狂邪魅疯魔的状态,和邦主极致的好恰恰有强烈的反差。阿敖是极致的坏,是从出场到最后无差别攻击最能说明的一点,几乎说除了六个兄弟它几乎就是个六亲不认的杀人工具。不管是面对以前的同事还是无辜的群众甚至是小孩孕妇无一没有放过,他就是一个目的,复仇。这样的狠就是因为当时的恨所累积的,很多人说不理解为什么阿敖的恨能恨到杀人如麻,单单是因为被兄弟的背叛和在狱中收到非人的虐待吗?当然这些导致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办法看到,但一个人的恨能累积到这份上,也就证明他所遭遇到的一切折磨是不能原谅不能被释怀的。所以他才会认为造成现在的局面没有谁是无辜的,包括那些不作为,陷他与不义的人。可以说当初的他只是官僚的傀儡,在职场晋升这条路,他是做过很多妥协的人,所以哪怕是上司在最后下死命令,他也没有任何怀疑的照做了。可以说他是冲动而且认死理的人,我自己做的我自己买单,这是他认为对于他来说天理不容改的,也呼应了耶稣都没有面子给的梗,这也是他寻仇邦主的最大原因。
在给阿敖下死命令之前上司也说过了这件案件是不能公开的,那么就意味着之后无论发生了什么都很难作为有效证据,不管成与不成,阿敖他们的黑锅都是背定了的。哪怕他的坏是因果造成的,更是资本官僚下的牺牲品,但在情绪的处理上更凸显的是张狂中带着一份来自他人物本身的桀骜不驯,不然在踩到职业边线的时候,他也不会说是能做到这么决绝,就是说明他自己也是具有很大的野心,在对待罪犯从不会心软,并默认自己以暴制暴的方式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在与邦主重逢时,虽然是暂时收起了自己的戾气,但却丝毫不掩盖自己的锋芒,哪怕入狱也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这也是他性格里面固执的一块。之所以我们会更同情阿敖也正是因为我们自己也能够理解他之所以会和自己彻底决裂的原因,正是因为在法庭上孤注一掷对于兄弟的信任,换来的绝望,更是在他看清了这层灰色地带下自己挣扎的无助与不甘,他那一瞬间的失望和痛苦,虽没有外放出来,但哪怕是隐忍到极点,也明确传达给了我们那一刻多种情绪的挣扎,在那种情况下任谁都会觉得可悲和惋惜。这一切促成了今天出现在他们眼前的阿敖,换句话说,这一切都是因果报应,是你们把他推向深渊,那就由他自己把你们一同拉下深渊。这就是他为什么会以复仇的形式出现的原因,他让你们以同样的立场去体验他当初的感受然后嘲笑你们的抉择,你看,你我大家都不是圣人。
那邦主真的没有对不起他吗?按理来说确实没有,但却是整件事最后的导火线,他们需要他为这件事买单,是不顾什么真相的,而邦主,明知道这一点,哪怕他不知道阿敖他们是遭人陷害,他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拒绝,这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他也有挣扎,可他不明白的是哪怕他有那么一点信任兄弟的,他都会承担起哪怕是善意的谎言的代价。他选择坚信自己的底线,他也觉得阿敖他们是罪有应得,这就是他与阿敖最大的不同,也是道德选择题里最考验人性的一题,你好像选择哪一边,都说服不了自己。也许会有人觉得整部剧邦主才是最大受害者,但阿敖却是在邦主做抉择的时候已经赔掉了他整个人生。
这就是整个剧情的厚度,他让我们反思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制度,人性,是心魔。在这种情况下善与恶你并没有办法很明确分辨他的界限,就像是灰色地带,可能我们每个人都踏进去过陷进去过,现在这道坎就摆在眼前,你怎么去判定他我们几乎都是各有说法,但阿敖的极端,虽然是可悲的令人触动的,却又是被道德否定的,透过他这样一个人物,我们似乎是看到更多边缘化的激进感,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个角色也更立体更博得我们的共情,而不是单单是因为真的三观跟着五官走这样的调侃,而是我们更关注他在这种处境下的自己与内心不服抗争的执念。那种被推入了黑暗,就去利用黑暗去与黑暗争斗的博弈,不得不说让峰哥诠释得格外吸引人,叛逆而又极致潇洒。
包括在审讯室的那段,那种克制的暴戾,屈辱隐忍人格的爆发,和对于规则玩法拿捏的得意,真的是精彩至极,是黑与白没有武器的对峙,谁看了不说一句过瘾,这个过瘾程度不低于搏斗和爆破场面硝烟子弹的叫嚣,是暗潮涌动的正邪斗争,场景里阿敖几乎都是背光的镜头,就如同他已经把自己置身于黑暗,也说明了他会以黑暗的方式去报复那些所谓的光鲜的人物,让他们也知道阳光下很多人的心比影子还要黑。
造船厂斗殴的那一段,景是拍得真好,瓢泼大雨,昏黄的灯光,黑到甚至连大家的脸都看不清,阿敖前面并没有动手,是当上司下了死命令后,他也只是回复了简单的一句收到,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质问罪犯的行动上,用的方式狠到被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这种以暴制暴的手段,但他们面对的是什么都能做出来的罪犯,在时间这么紧迫的前提下,阿敖被逼无奈的举动其实无可厚非,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这样的罪犯就根本不是人,那我用什么手段其实都不为过。再加上雨景的渲染把当事人的矛盾压抑焦躁情绪紧张剧情的推进无限放大,推至矛盾的最大化。
而在对罪犯的不同态度上二人的区别很大,邦主这边在阻止阿敖他们下手时对他们喊出的“你们是警察”就已经看出,他认为即使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但我身为一名代表正义的警察,就不能做出出格越界的事,动用私刑就是违背警察职业道义的事。而阿邦却是觉得既然他们只是罪犯,而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手段去惩治他们,所以就并不会对罪犯的死亡有所愧疚。
中间有一段邦主和上司为了阿敖杀人的事争吵的短暂片段,证明他也不是没有不帮阿敖他们出头,只是在那种情况下他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无奈,做了就是做了。所以在更衣室里,邦主怒不可遏的教训了阿敖来责备他的冲动,他想骂,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再说什么已经没用,而阿敖想的是邦主是能帮他的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是能懂他的,并向邦主传达了帮自己的讯号。在开庭指正之前阿敖和邦主眼神交流包括点头示意,阿敖是已经认定邦主会帮他,是那种我相信你兄弟,你不会辜负我的信任。镜头三次给到阿敖特写,最后和邦主的对视,阿邦甚至已经是祈求的眼神,而到最后失望,嘴角抽搐这一系列情绪的转变,是让人看了都咬牙切齿的程度,很让人能感同身受那一刻被信任的人放弃的那种心灰意冷,是唏嘘又无奈的。
在阿敖出手杀掉公子那一瞬间其实是出乎兄弟意料之外的,毕竟一路同生死共患难,情义不会是假的,但涉及到背叛,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阿敖最痛恨的也是这一点,哪怕是面对自己的兄弟他下手也没有一丝手软,一刀毙命,血溅在阿敖脸上,那一刻迸发出的狠我觉得是比任何杀戮场面都要更刺痛人心的,哪怕在旁人看来已经是疯魔。再来就是邦主提到的:“怎么收手?”他的动力也非常的明确,他也只有一个目的,替死去的兄弟同事讨回公道,抓不到,他是一定会死磕到底不会放手,所以就直接对应了在聆讯里的整体表现。
口供房里的对手戏是真的很过瘾,阿敖的表现冷静又不乏嚣张极端却睿智,并且一而再再二三的试探邦主的底线。因为你不在场,所以他们是替你去死的,这个是我认为很绝的刺激到对方的地方,癫狂却有理智。
在他们再次相逢的时候还有一点要说,就是邦主有提到入狱期间有去探望过阿敖,但阿邦不见他,这也能看得出,在这件事上邦主是一直想要和阿敖和解的,对比阿敖其他兄弟的面对邦主的愤怒,阿敖却是把对他的恨压抑在心底,用一种一切仿佛无关的态度回应邦主,言语里你读不出他的杀气但却处处是刀。
人质炸弹,用让仇人忏悔的方式将自己的屈辱公之于众,这个复仇方法是最解恨的,像是种仪式感,也等于是给自己的一个说法,简单一句背黑锅,讽刺意味极大,但在政权下这又是件你连挣扎的权利都没有的力量。到最后一刻邦主都并没有放弃救人质,这就和阿敖的设置最后引爆炸弹的决绝形成鲜明对比,做就做得彻底我无谓你死活。
再说到聆讯的片段,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因为他涉及到了很多,规矩人情,责任,纪律,没法选择,道德绑架,几乎就像是在找借口为自己的理由开脱并让它显得合理化,但在观众视角看来却像空话一样让我们觉得没有一点说服力,强行升价值。而证据这个词也频繁出现,而且更多的我觉得是调侃意味,因为在灰色地带里哪怕你有证据我也能定你的罪,所以你需要证据是吧,好那你想抓我你倒是找阿。
那些画面的渲染,光影的呈现,明暗的交叠,是属于陈导的艺术感,那些打斗,枪战,飙车戏的处理,每一步的设计都是能调动观众的胃口,但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敖在和邦主教堂打斗的最后,两个人滩到在地上,互相对望,邦主看向阿敖痛苦挣扎的模样,记忆回想到当年法庭上一样看向自己的痛苦失望的眼神,真的是讽刺意味十足。那时的阿敖输了,这一次他又输了。当阿敖蹒跚着爬上钢琴,那摇晃孤独的身影无不刺激到我们内心对这个角色的怜悯,“我认输但不信命”的呐喊,他认输是向什么认输呢?是对这个世界不公的规则认输?还是向这个世界我们最不敢试探的人性认输?他不认命,是不相信他的命运就这样毁在制度下毁在人性的牺牲品下?我们无法去断言。
就如同我们看这部剧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帝的视角去看一样,我们没有经历那样的经历,全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评断,哪怕是我站在法庭上,我也不敢说如果我是邦主,我是站在哪一方。而法庭上多次人物的特写,情绪的递进,矛盾紧张的争锋,被陷害的六兄弟,被救的人质,翻脸的上司,往事的兄弟,咄咄逼人的律师,每一步的镜头的切换,都是每一层关系的抗争,把每一条因果线刻划的清清楚楚,越是这样,我们观众就越是能感受到阿邦他们的愤怒,那种无助感是最能引起共鸣的。如果我站在阿敖的立场呢,或许我会比他更加的激进。
太多我很喜欢的镜头叙述:两人拔枪隔墙对峙的镜头,离开银行两辆车相遇的镜头,在人质死后阿邦笑里带苦的镜头,阿敖死后,邦主头也不回走远的镜头等等,两人的渐行渐远,有太多令人唏嘘的地方,有太多值得我们反复去看去思考的地方,一部好的作品,他的厉害之处也是在于你看过之后,有对事物的反思对自身观点与提出的多种言论方式方法现象的推敲理解审视深思。
再次致敬陈导,感谢这部作品的最终呈现,让我们又有了更多故事可以怀恋和留恋。最后也付上自己画的邱刚敖,画得很差,不要介意,希望这样一部好的作品能被大家更好的记住。
三刷后的我依旧对《怒火》的精彩回味不已。就也简单来说说对于这部电影的观感,涉及剧透,没看过的千万别点进来。
首先是必须致敬陈木胜导演,在我的印象里陈导所执导的作品所带给我的共鸣是最深的,也是最难忘的。从《 新警察故事》《男儿本色》《扫毒》到如今的《怒火重案》几乎在我心中陈导就是香港动作电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尤其对他导演作品里暴力美学的诠释,是最让人意犹未尽的。都说电影是镜头语言的艺术,他通过镜头所传达的内容,那些经典的港式情怀可以说影响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它的一种最特别的感情,正因为这样,我们对于每一次陈导的作品都是给予了最大的期待,只是万万没想到这竟然是我们看到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而这一部《怒火重案》也成为了陈导经典的作品之一,值得庆幸的是您留下的作品的精彩永远不会抹去,我们也能在作品中延续这份对您的怀念。
《怒火重案》这部剧,我必须建议大家的是一定要去看粤语版,不是说普通话版的不好,但是粤语版原配音色音准呈现的感情的爆发力确实是配音版所不能比拟的。
先来说说剧情,虽然在诠释上的确是出现了过于老套的情况,所谓的老套就是在这样警匪题材的动作电影里都逃脱不了的基本情节,整体上没有太大的转折悬疑和突破性,但是却并不显得单薄而是经过打磨提炼没有“废话”的好剧情,一句话概括就是精简且酣畅淋漓。在整体的观感来说是非常流畅通透的,这样在观众看的时候也就不存在看不懂的反应,也就是很多人会吐槽说“看个电影还要带脑看费劲”的观点,这就是很纯粹看得爽就完事的情节,丝毫没有一处是拖泥带水的现象。当然也会有因为一些被删减的片段而带来的影响,以至于看后会产生剧情人物理解的偏颇,但整体来说却再挑不出更多的刺。
在来说的就是画面的呈现,这就真的很能体现我们陈导过硬的功底,整体看来包括把打戏的激烈真实惊险诠释的非常到位,正反两派交手明里暗里的澎湃,枪战飙车爆破场面的交叠碰撞感,这些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总是能非常精准的刺激到观众的神经,以此来满足潜在观众的施虐心理。
虽然血腥暴力的场面确实是真不适合小朋友观看,却又是情节必然的呈现,刺激着观众原生的恐惧观感把矛盾面渲染到最大化。那些经典的镜头呈现,包括阿敖扔炸弹爆破的瞬间,隔着一睹墙正邪拔枪的对峙,借着雕像倒下来的烟雾阿敖冲出来拼杀的画面等等,很多光影艺术的处理在视觉的呈现上都是给我印象很深刻:逼供可乐场景里整个雨景灯光的交叠烘托出当时紧张矛盾压抑的整体情绪,邦主独闯毒窝里错综复杂紧凑的仓房暗街昏黄的灯光交错也是让人更投入焦灼打斗场面的运镜铺垫,教堂里两人打斗整体氛围的严肃紧张沉重凛栗冷色调的肃穆,这一系列的画面构成都把电影的整体美感烘托了出来,我们看的时候就更容易投入电影描述的情节里,人物的表现里。
然后就是不得不说的两位主演锋哥和丹哥,在剧里一正一邪的精彩对峙。虽然丹哥诠释的邦主,在里面作为一个正义到感觉有些缺乏人情味的这样一个角色,在处理情感细节的时候又与其他正派角色大不相同。他是孤立于“职场生存规则”外的一个有“傲气傲骨”的人物,他很明白自己职业的底线是在哪里,所以在开头我们都已经很明确这个人物的自我定位,刚正不阿,不给官僚资本主义者一点面子,哪怕他知道这会影响到他的事业和正常工作也没有做半点逾越。从面对上级权力的压制他不惜违抗上司命令带着队友们冒死前往抓捕,到后面为了牺牲的兄弟同僚不惜只身前往敌区单独作战也要抓捕到罪犯的冲动,都说明了他是个骨子里有着绝对铁血情义的这样一个人。
但这些却在与之后他和阿敖在扫墓的地方重逢却有着不同。他说到每年都会来祭拜,证明他在心底对阿敖他们内心是有怜悯的但这却不代表他有后悔自己当初所做的选择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对他们有所亏欠。从他对于再见阿敖豪不怯懦的表现和那一个握手,就可以看得出他对于自己所坚持的立场内心的绝对坚定。有很多观众会说邦主太过于绝情,以至于在法庭作证的时候,哪怕是有再三犹豫有内心的挣扎动摇,可在之后面对阿敖最后的质问没有回答头也不回的决绝,那种几乎冷漠到绝情的坦荡,让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他可以做到面对好兄弟遭受的一切甚至沦为复仇的工具却能做到如此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面对中间妻子受到了性命威胁时,他对人质的一枪毙命的反应表现得如此平淡,甚至是向自己的同事开枪,虽然是在同事们已经做了防护的前提下做的选择,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呢如果不得不面临是要守护妻子还是同事的生命做选择呢?他又会怎么抉择呢?这就是他所坚持的绝对正义吗?其实不然吧,只是没逼到绝境,有哪个人能做到在威胁到自身所在乎时还能独善其身。所以这场道德的博弈中,我认为阿敖是完胜的,事实证明从来就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只有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经历罢了。邦主的好,好的是有种主观的彻底,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一开始我们更多的其实是在共鸣上更偏向于阿敖多一点。
并且邦主面临聆讯那一段在我看来是有嘲讽意味的。这处境有点类似于阿敖他们对薄法庭时候的局面,而邦主是自认为站在了正义一方,但做的却是与正义偏离,出格于制度法律下的做法,同样是被逼无奈做下的选择,他却被原谅,只是因为没有人受伤只是因为道德伦理是站在他一边的,所以不管他怎么做,他都是能被谅解的,这就是他与阿敖处境的最大区别,道德审判。而他为什么非要坚持自己亲手制裁阿敖他们呢,只是单纯触碰到他正义的底线而已嘛?只是为了牺牲的战友吗?最讽刺的其实还是队员出面的维护,如果当初法庭上哪怕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替阿敖他们说话,那会不会也不至于把他们逼到这样的地步,只是因为灰色操作下,大家不愿意趟浑水吗,只是因为邦主代表了绝大多数正义的选择所以就该得到支持吗?这里面的很多问题其实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讨论。
再来重点说我们的阿敖,他的亮点几乎是整部剧的高潮所在。
用丹哥的话说峰哥的呈现是据信服力,吸引力和魅力的,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就完全被他的演技给彻底征服。那种癫狂邪魅疯魔的状态,和邦主极致的好恰恰有强烈的反差。阿敖是极致的坏,是从出场到最后无差别攻击最能说明的一点,几乎说除了六个兄弟它几乎就是个六亲不认的杀人工具。不管是面对以前的同事还是无辜的群众甚至是小孩孕妇无一没有放过,他就是一个目的,复仇。这样的狠就是因为当时的恨所累积的,很多人说不理解为什么阿敖的恨能恨到杀人如麻,单单是因为被兄弟的背叛和在狱中收到非人的虐待吗?当然这些导致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办法看到,但一个人的恨能累积到这份上,也就证明他所遭遇到的一切折磨是不能原谅不能被释怀的。所以他才会认为造成现在的局面没有谁是无辜的,包括那些不作为,陷他与不义的人。可以说当初的他只是官僚的傀儡,在职场晋升这条路,他是做过很多妥协的人,所以哪怕是上司在最后下死命令,他也没有任何怀疑的照做了。可以说他是冲动而且认死理的人,我自己做的我自己买单,这是他认为对于他来说天理不容改的,也呼应了耶稣都没有面子给的梗,这也是他寻仇邦主的最大原因。
在给阿敖下死命令之前上司也说过了这件案件是不能公开的,那么就意味着之后无论发生了什么都很难作为有效证据,不管成与不成,阿敖他们的黑锅都是背定了的。哪怕他的坏是因果造成的,更是资本官僚下的牺牲品,但在情绪的处理上更凸显的是张狂中带着一份来自他人物本身的桀骜不驯,不然在踩到职业边线的时候,他也不会说是能做到这么决绝,就是说明他自己也是具有很大的野心,在对待罪犯从不会心软,并默认自己以暴制暴的方式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在与邦主重逢时,虽然是暂时收起了自己的戾气,但却丝毫不掩盖自己的锋芒,哪怕入狱也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这也是他性格里面固执的一块。之所以我们会更同情阿敖也正是因为我们自己也能够理解他之所以会和自己彻底决裂的原因,正是因为在法庭上孤注一掷对于兄弟的信任,换来的绝望,更是在他看清了这层灰色地带下自己挣扎的无助与不甘,他那一瞬间的失望和痛苦,虽没有外放出来,但哪怕是隐忍到极点,也明确传达给了我们那一刻多种情绪的挣扎,在那种情况下任谁都会觉得可悲和惋惜。这一切促成了今天出现在他们眼前的阿敖,换句话说,这一切都是因果报应,是你们把他推向深渊,那就由他自己把你们一同拉下深渊。这就是他为什么会以复仇的形式出现的原因,他让你们以同样的立场去体验他当初的感受然后嘲笑你们的抉择,你看,你我大家都不是圣人。
那邦主真的没有对不起他吗?按理来说确实没有,但却是整件事最后的导火线,他们需要他为这件事买单,是不顾什么真相的,而邦主,明知道这一点,哪怕他不知道阿敖他们是遭人陷害,他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拒绝,这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他也有挣扎,可他不明白的是哪怕他有那么一点信任兄弟的,他都会承担起哪怕是善意的谎言的代价。他选择坚信自己的底线,他也觉得阿敖他们是罪有应得,这就是他与阿敖最大的不同,也是道德选择题里最考验人性的一题,你好像选择哪一边,都说服不了自己。也许会有人觉得整部剧邦主才是最大受害者,但阿敖却是在邦主做抉择的时候已经赔掉了他整个人生。
这就是整个剧情的厚度,他让我们反思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制度,人性,是心魔。在这种情况下善与恶你并没有办法很明确分辨他的界限,就像是灰色地带,可能我们每个人都踏进去过陷进去过,现在这道坎就摆在眼前,你怎么去判定他我们几乎都是各有说法,但阿敖的极端,虽然是可悲的令人触动的,却又是被道德否定的,透过他这样一个人物,我们似乎是看到更多边缘化的激进感,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个角色也更立体更博得我们的共情,而不是单单是因为真的三观跟着五官走这样的调侃,而是我们更关注他在这种处境下的自己与内心不服抗争的执念。那种被推入了黑暗,就去利用黑暗去与黑暗争斗的博弈,不得不说让峰哥诠释得格外吸引人,叛逆而又极致潇洒。
包括在审讯室的那段,那种克制的暴戾,屈辱隐忍人格的爆发,和对于规则玩法拿捏的得意,真的是精彩至极,是黑与白没有武器的对峙,谁看了不说一句过瘾,这个过瘾程度不低于搏斗和爆破场面硝烟子弹的叫嚣,是暗潮涌动的正邪斗争,场景里阿敖几乎都是背光的镜头,就如同他已经把自己置身于黑暗,也说明了他会以黑暗的方式去报复那些所谓的光鲜的人物,让他们也知道阳光下很多人的心比影子还要黑。
造船厂斗殴的那一段,景是拍得真好,瓢泼大雨,昏黄的灯光,黑到甚至连大家的脸都看不清,阿敖前面并没有动手,是当上司下了死命令后,他也只是回复了简单的一句收到,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质问罪犯的行动上,用的方式狠到被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这种以暴制暴的手段,但他们面对的是什么都能做出来的罪犯,在时间这么紧迫的前提下,阿敖被逼无奈的举动其实无可厚非,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这样的罪犯就根本不是人,那我用什么手段其实都不为过。再加上雨景的渲染把当事人的矛盾压抑焦躁情绪紧张剧情的推进无限放大,推至矛盾的最大化。
而在对罪犯的不同态度上二人的区别很大,邦主这边在阻止阿敖他们下手时对他们喊出的“你们是警察”就已经看出,他认为即使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但我身为一名代表正义的警察,就不能做出出格越界的事,动用私刑就是违背警察职业道义的事。而阿邦却是觉得既然他们只是罪犯,而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手段去惩治他们,所以就并不会对罪犯的死亡有所愧疚。
中间有一段邦主和上司为了阿敖杀人的事争吵的短暂片段,证明他也不是没有不帮阿敖他们出头,只是在那种情况下他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无奈,做了就是做了。所以在更衣室里,邦主怒不可遏的教训了阿敖来责备他的冲动,他想骂,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再说什么已经没用,而阿敖想的是邦主是能帮他的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是能懂他的,并向邦主传达了帮自己的讯号。在开庭指正之前阿敖和邦主眼神交流包括点头示意,阿敖是已经认定邦主会帮他,是那种我相信你兄弟,你不会辜负我的信任。镜头三次给到阿敖特写,最后和邦主的对视,阿邦甚至已经是祈求的眼神,而到最后失望,嘴角抽搐这一系列情绪的转变,是让人看了都咬牙切齿的程度,很让人能感同身受那一刻被信任的人放弃的那种心灰意冷,是唏嘘又无奈的。
在阿敖出手杀掉公子那一瞬间其实是出乎兄弟意料之外的,毕竟一路同生死共患难,情义不会是假的,但涉及到背叛,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阿敖最痛恨的也是这一点,哪怕是面对自己的兄弟他下手也没有一丝手软,一刀毙命,血溅在阿敖脸上,那一刻迸发出的狠我觉得是比任何杀戮场面都要更刺痛人心的,哪怕在旁人看来已经是疯魔。再来就是邦主提到的:“怎么收手?”他的动力也非常的明确,他也只有一个目的,替死去的兄弟同事讨回公道,抓不到,他是一定会死磕到底不会放手,所以就直接对应了在聆讯里的整体表现。
口供房里的对手戏是真的很过瘾,阿敖的表现冷静又不乏嚣张极端却睿智,并且一而再再二三的试探邦主的底线。因为你不在场,所以他们是替你去死的,这个是我认为很绝的刺激到对方的地方,癫狂却有理智。
在他们再次相逢的时候还有一点要说,就是邦主有提到入狱期间有去探望过阿敖,但阿邦不见他,这也能看得出,在这件事上邦主是一直想要和阿敖和解的,对比阿敖其他兄弟的面对邦主的愤怒,阿敖却是把对他的恨压抑在心底,用一种一切仿佛无关的态度回应邦主,言语里你读不出他的杀气但却处处是刀。
人质炸弹,用让仇人忏悔的方式将自己的屈辱公之于众,这个复仇方法是最解恨的,像是种仪式感,也等于是给自己的一个说法,简单一句背黑锅,讽刺意味极大,但在政权下这又是件你连挣扎的权利都没有的力量。到最后一刻邦主都并没有放弃救人质,这就和阿敖的设置最后引爆炸弹的决绝形成鲜明对比,做就做得彻底我无谓你死活。
再说到聆讯的片段,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因为他涉及到了很多,规矩人情,责任,纪律,没法选择,道德绑架,几乎就像是在找借口为自己的理由开脱并让它显得合理化,但在观众视角看来却像空话一样让我们觉得没有一点说服力,强行升价值。而证据这个词也频繁出现,而且更多的我觉得是调侃意味,因为在灰色地带里哪怕你有证据我也能定你的罪,所以你需要证据是吧,好那你想抓我你倒是找阿。
那些画面的渲染,光影的呈现,明暗的交叠,是属于陈导的艺术感,那些打斗,枪战,飙车戏的处理,每一步的设计都是能调动观众的胃口,但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敖在和邦主教堂打斗的最后,两个人滩到在地上,互相对望,邦主看向阿敖痛苦挣扎的模样,记忆回想到当年法庭上一样看向自己的痛苦失望的眼神,真的是讽刺意味十足。那时的阿敖输了,这一次他又输了。当阿敖蹒跚着爬上钢琴,那摇晃孤独的身影无不刺激到我们内心对这个角色的怜悯,“我认输但不信命”的呐喊,他认输是向什么认输呢?是对这个世界不公的规则认输?还是向这个世界我们最不敢试探的人性认输?他不认命,是不相信他的命运就这样毁在制度下毁在人性的牺牲品下?我们无法去断言。
就如同我们看这部剧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帝的视角去看一样,我们没有经历那样的经历,全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评断,哪怕是我站在法庭上,我也不敢说如果我是邦主,我是站在哪一方。而法庭上多次人物的特写,情绪的递进,矛盾紧张的争锋,被陷害的六兄弟,被救的人质,翻脸的上司,往事的兄弟,咄咄逼人的律师,每一步的镜头的切换,都是每一层关系的抗争,把每一条因果线刻划的清清楚楚,越是这样,我们观众就越是能感受到阿邦他们的愤怒,那种无助感是最能引起共鸣的。如果我站在阿敖的立场呢,或许我会比他更加的激进。
太多我很喜欢的镜头叙述:两人拔枪隔墙对峙的镜头,离开银行两辆车相遇的镜头,在人质死后阿邦笑里带苦的镜头,阿敖死后,邦主头也不回走远的镜头等等,两人的渐行渐远,有太多令人唏嘘的地方,有太多值得我们反复去看去思考的地方,一部好的作品,他的厉害之处也是在于你看过之后,有对事物的反思对自身观点与提出的多种言论方式方法现象的推敲理解审视深思。
再次致敬陈导,感谢这部作品的最终呈现,让我们又有了更多故事可以怀恋和留恋。最后也付上自己画的邱刚敖,画得很差,不要介意,希望这样一部好的作品能被大家更好的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