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辈青年与时偕行,终日乾坤助恒昌

吾辈青年与时偕行,终日乾坤助恒昌
——《觉醒年代》影评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的话语汇成时代宣言,青年生长于时代,也时刻为时代增添自己的色彩。时代为当代青年打造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我们有歌可吟,有路可赴,以远处繁花相迎,也以夹道风景相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青年,又把脉搏和足音连缀成时代铿锵的鼓点,奏响华章。
在那个年代,陈独秀先生撰写《新青年》为的是唤醒麻痹的人们,陈延年陈乔年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革命事业,成人后做自己的“新青年”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花一样的年纪,正是青春正当时,笑起来眉眼弯弯浑身仿佛透着光,明亮又柔暖。两人相伴长大,相依相随,是彼此的玩伴,也是长大后同盟的战友。两人彼此相依相惜,在大荧幕上两人深厚的兄弟情谊表现的淋漓尽致。
1915年,十三岁的陈乔年和十七岁的陈延年,都长成了才气翩翩的英俊书生。他俩决定一起离开家乡,前往上海求学,彼时陈独秀正在上海担任《新青年》的主编。两人并没有依靠着父亲过硬的关系,选择“躺平”过着舒坦的生活,好好学习可这对哥俩偏偏不依赖家里,一心要独立自谋出路。于是,两人外出打工,过着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生活,饿了吃烧饼,渴了喝自来水,晚上住在《新青年》社编辑部。在原剧中哥哥总是将弟弟护在身边,分饼时,延年总是把最大的分给弟弟,于是总把弟弟护在身后,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后来,他俩双双考上了复旦大学,又一同漂洋过海,去法国勤工俭学,一起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树立共同的意志:回国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可谁能想到,二十几岁的青春正当时,却奔赴了刑场,当他满脸笑意的回头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光。
上街游行示威,激情演讲,义无反顾。菜市口奔赴刑场,无所畏惧,坚定不移。这是他们的样子。“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这是他说的话。他们离开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在笑着走向刑场的路上,尽管浑身淌血,尘泥满面,依旧抹杀不了他们的傲气与芳华。去是少年时,归有英雄。他们虽然走了,但一直活在我们的心里,被我们永远铭记。
青年要前行,时代要发展,要初心在怀,信念在心,行动不止。青年的成长定与国家进步同频,心怀感念地汇入时代的洪流,年轻的生命永不干涸,国家的巨轮前行不止。使命是连接时代与青年的关节,当青年感受到肩上责任,眼前目标时,自然会以时代的嘱托为风向标,朝既定目标跋涉奔赴,无惧险阻。
我们理应做好新时代的新青年,接过“新青年”的接力棒,当好我们这一辈的新青年,完成我们的革命事业,让「延乔路」通向「繁荣大道」实现他们留在人间未尽的执念。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时代谱写青春之歌,青年点亮时代之光。青年始终是社会滚烫的血液,勃发的力量,最有所作为的成员,我们的栖身之所或有不同,但心魂所向始终关联同一处,那便是时代发展的方向。崭新时代为青年提供无限可能,在时代孕育下的青年一代定已做好启航搏浪的准备,风正劲,浪正涌,时代正与你我相拥。让我们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