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之后,穿过那个隧道,还是会有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两天接连看了《盛夏未来》和《兔子暴力》,都是青春的剪影与对生命向往的追寻;前者洋溢着蓬勃的希望,后者看完之后,尚有很多撕裂的心境。从影院中出来,头脑中回荡着《乐园》的音乐,却又是狭长的隧道的画面。每个人都想逃脱抽离出来找些乐子,却又讽刺地被一次次拉回到生活的沉重之中,是谓乐景衬哀情。
电影只把我们忽地投进另一个时空情境,去体验,感受,练习。沉浸于其中,我会自问,在这样的情境下,我有足够的力量承担吗?我有足够的勇气去度过吗?我有足够的智慧去扭转吗?这一个回想、消化、重建的过程,也像是看见和片中人所共鸣的那一部分情感,然后自我书写和自我疗愈。
作者说想把母女俩的关系类比为《巴黎圣母院》中的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影片的质感,也如同巴黎圣母院一般,轻盈的美梦背后有阴郁的底色,充满了恐惧仿佛一颗雷随时都会炸,然后浑浑噩噩,癫狂迷失,最终一声叹息。
本片的悲剧性在于我可以触摸到少女水青的心绪:多年缺爱后,终于等到母亲回来,她在自己的视角下看到这个摩登女郎如此美丽、随性,闪着光一般的存在,想要牢牢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并且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一切。
催债的外力一次次迫近想要伤害母亲,在无知、无力的叠加作用下,水青的生命张力未能有序地释放,她也没有其它的求助的管道。依旧无序。她牵拉着已经失去了主见和判断力的妈妈,一步步滑向犯罪的局面。她可能还不知道,自己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自己是否可以承担 --- 无论是对他人的生命层面,还是社会与法律的层面。
影片没有拍出来,但我们却能在脑中想象的,是在剧终出了这个隧道之后水青所要面对的:伤害了无辜同学的自责,和妈妈刚见面又要被分开的痛苦,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又被打破的失落,“这一切要是没有发生就好了”的后悔...
她的一切行动,却又只是“没有觉知的”,“失去善恶之辨的”,生理冲动与本能。她真的是恶人吗?更确切的说,只是她内心的小恶魔,不合时宜地被点燃了,然后飞蛾扑火。
这让看到最后10分钟的我,不禁回问:如果是身处相似两难情境的我们,在她的成长经历和见识之下,就一定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吗?就一定能从这失序的格局中看清方向吗?就一定可以跳出这一连串的偶然吗?也未必。因而,会有生而为人的共情。
影片前半如梦如幻,她们一同度过了一段金灿灿的时光,像是抛下了学校的、原生家庭的、社会的、个人业力的,一切的桎梏,短暂的逃离。在下一瞬间,下了那辆车,出了那个隧道,又要面对一地的鸡毛。多希望像是一场可以醒来的梦,可以从隧道的另一端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于我们而言,银幕之外的旁观,有剧终散场的时刻。可以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虚幻,都是导演的造梦----只是这个梦有些沉重,是hard模式。
可是对片中的她们,真实生活中的他们,又好像一直在走一个长长的无尽的隧道,时而有光,大多时无光,在感知里狭窄而危机重重。
也只能向前走。真诚而无悔地向前走。勇敢,或着接受自己暂时无法勇敢地向前走。慢慢地向前走。开始练习有担当,愿意为自己行为而负责地向前走。宽容起过去那个无知无力的自己,向前走,承担这一切。还是会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