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一首英雄的赞歌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从前的我,对于历史书上那些一闪而过的伟人,那些只出现一次的名字,那些黑白模糊的照片,只是把它当作知识点记住,再不济就是稍稍在心里感叹一下:真不容易。
《觉醒年代》,就在这时,带着伟人们的影像,它来了。我随着万千大众,回到百年前的那个中国。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军阀割据,百姓在压迫中过着日复一日,毫无希望的生活。在劳苦人民的心里,那天空,永远是阴沉沉的,黑色的云,紧紧地密密地缠绕着太阳,压抑了鲜红的血性。
而陈独秀,他看到了光。
随着第一份《新青年》(此时为《青年杂志》)出刊,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它旨在唤醒政治和伦理的觉悟,提倡白话文。而这自然与复古派产生冲突,有张丰载这样的小人想尽一切办法打压,但更令我触动的是辜鸿铭这个小老头。他出生国外,但却对中国的文化充满热爱;他虽然不赞同陈独秀的观点,但从不接受其他小人的邀请。这大概是君子和而不同的最好诠释。
就在新文化运动开展地如火如荼时,一件大事冲进了国内。中国作为协约国,站在了胜利的一方,就在每个人欢天喜地期待青岛收复,而日本却居心叵测,而其他强国也沉默无语。我们永远也不会忘了那个夜晚,屈辱,不甘心,无奈......几个外交官在那个夜晚等待着电话的想起,却再也等不到了,只是望着凯旋门的壁画沉默着泪流满面。
大规模的游行充斥着北京的街道,“警察”们抓了一个又一个学生。陈独秀看着这些学生,又笑又心酸。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开始政治化,学术固然重要,但中国就想病入膏肓的病人,急需一道治国良药。
李大钊在与工人们的相处中,发现了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与中国的国情相似,由此注意到了共产主义。他向工人们讲着列宁这个大胡子,一个女孩指着李大钊大喊:“你就是那个大胡子!”是啊,李大钊就像中国的列宁,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那时的中国,是思想碰撞激烈的时代。没有人知道什么样的道路是正确的,大家都在尝试,并愿意赋予实践。比如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与陈乔年创立的互助社,是对于无政府主义的实验,不过它太过理想化,最终以失败告终。而陈独秀与李大钊在这样混乱的环境中找到真正的救国之路,是多么令人感动,以致激动。
《觉醒年代》不仅详细讲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共产党成立的那些历史书上一笔带过的过程,更是将一个个黑白人物“复活”,富有生机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陈独秀也有对儿子傲娇但充满亲情的一面;鲁迅写下《狂人日记》后瘫倒在地,留下一滴泪水;蔡元培为了请陈独秀到北大三顾茅庐.......我更敬佩革命人的洒脱,陈独秀把监狱当作研究所,豁达地唱着定风波。到延年乔年带着笑容踏着坚定走上刑场,这时多么地义无反顾。
我头一次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人的血与泪换来的;我们享受的平和安定,是前人的披荆斩棘。这些共产党人既是志存高远的理想主义者,又是扎根实际、勇于牺牲的现实主义者。他们用卓越的想象力、满腔的爱国热情为思想的动力,并以艰苦卓绝的努力、百折不挠的顽强为现实的武器,牺牲时间、精力、财力、亲情、乃至生命,这才把一个伟大的想法和主义,从理想的一粒种子,栽培成一颗大树,并且枝繁叶茂,直到如今。
如果他们能听到,我想大喊一句:“这盛世,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