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标题
无论是《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还是《今天我休息》,其关于爱情的讲述都是以男女主角必然结合的明朗结局作为叙述的铺陈的。这当然可以被理解为喜剧表达的一种方法,但不应仅限于电影作品本身,应该说这一叙事策略的选择实际上是和时代背景紧紧相关。而当众多评论把十七年电影指认为一种单纯的乌托邦的构想,甚至多次强调时代不同造就的观感偏差,从而在字里行间透露着社会转型后所谓自由开放气息的优越,实在是让人犯恶心。只记得欣欣向荣的火红时代是一个“always together forever apart”的所谓「时代背景」(就这还算好的),忘记了那些年造成所谓“乌托邦”现实的国际国内生产关系生产力原因,而当厚重的家国历史现实压在你心头的时候,你就该明白影片中被你评价为仅仅的“幻想与愿望”的喜剧表达有着多么沉重的底色。为什么会有理解与情感上的隔阂,这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而忘记历史注定会导致前路迷茫,当社会转型终有一天再次降临的时候,你们也会心向往之,就像接受那个时代的表面退场一样欣然接受吗?还是在那时才能真正的意识到,你其实并不能舍得现在怀抱着的这一套看似客观自由的思维,原来客观自由竟然也成了你们最讨厌的“意识形态”了。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