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不会缺席,但可能会迟到

屯了一段时间,今天下午把影片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剧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静默、沉重、悲伤和无奈。
影片开头,父亲和女儿的幸福日常,在平淡的对话和细节中,主人公的家庭情况就很好的呈现了出来。虽然看日剧不算很多,但通过对话形式展现角色背景和故事内涵的手法,确是霓虹编剧惯用的闪光点。所以很多日剧中的台词被观众所喜爱,并反复回味。
本剧篇幅上较少,切入主线的速度很快,交代清楚人物以后就推进到了犯罪的情节。随后就把话题引到了剧中讨论的三方主要群体:受害者家属、警察和媒体。
警察方没有失职渎职,镜头给到的是通宵加班查案的正面形象;媒体方虽有践踏受害者隐私之嫌,但没有过于过分的行为;主角和另一个受害者父亲在受到强烈打击下,仍保持理性,目标明确,只要求要凶手偿命,没有滥杀无辜或抹黑警方的夸张行为。
本片讨论的主题是当面对法律和人性冲突时的是非观,向社会和观众尖锐地抛出这些问题: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应该如何判刑?对待这些少年罪犯应该如何管控?如何保证对他们的处罚是切实有效的?法律和社会应该如何保障受害者的隐私?当我们面对这种滔天的罪恶时,作为普通民众该如何反应?等等。
私以为法律是为保障多数人的利益而设置的,孟德斯鸠的社会契约论很好的阐明了,我们现代的文明社会是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之上,法律就是人民与政府签订的契约,所以法律具有权威性,是不允许被破坏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政府公权机关才能依据法律来处理案件。
不过,人类毕竟是感性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民的朴素情感,在我们中国所谓善。没有谁能够考虑到各个方面,而且总会有人利益处于相反面,因此法律是不完美的,我们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了,经过历史的打磨,才能不断地去修改完善,从而可以更好满足更多人的利益。
对于本片中提到的未成年人犯罪,确是现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话题。我们的法律也在精进,相信未来会有更合适的法律标准。如何保护真正该保护的未成年儿童和区分一些知法犯法的未成年罪犯,仍是我国法律的一大挑战。
说回彷徨之刃这部电视剧,首先作为线索贯穿的男主女儿被强奸的那段视频拍的很好,少女的恐惧、屈辱和施虐方的可恶与冰冷,这段音频极致的体现了出来。这种冲击感,让剧中和剧外的人都难以言喻。作为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生,剧中每一次看到这个片段都让我十分悲痛和揪心,当听到这些受害者无助的求救、呼喊时,我潸然泪下,感同身受,想到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那些案件,强奸杀人的场景,不禁让我不寒而栗,可能同龄人更能有这种感受吧,总而言之,我光是看着就要气死了,更不用提如果是父母看到受害者生气被凌辱的视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了。
昨天吴亦凡被抓,我也想到那些少女当时被迷奸会是什么样的场面,简直禽兽,令人作呕!抓了他真是大快人心!
男主角的演技很好,把一个父亲的悲愤表现的很好。在警局的强忍泪水,到回到家后一个人悲泣与怒吼,再到杀人时的疯狂与仇恨,都表演的淋漓尽致,看的我也感动的泪流不止。我也问了我爸爸这个问题,如果是我被害他会怎么样,虽然就像剧中那个年轻的警察一样回答不出来,但我相信全天下的父母,那一刻的悲愤与自责会是相同的。
剧中还有一个很戳我的点,那个离家出走的女孩。本来以为她是叛逆少女,或有感情纠葛,才会主动与杀人犯一路,结果被警察抓住后询问,才知道她也是受害者,人生已经被毁了,干脆堕落、自暴自弃了。真相令人唏嘘,现在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案件,有很多媒体大肆传播,受害者生前的照片、受害者家人采访的视频,然后等到最后警方发出一个通告,才算结束这场事件。网民们纷纷散去,感慨不已,有的人还会对被害者评头论足一番,长的也不怎么样嘛、肯定是她不检点、为什么光抓她不抓别人等等。这种反映社会现实的剧情,更让人揪心。
我们不是受害者,事情没有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这辈子都不能体会到他们当时的恐惧与无助,我们也没有资格对这些事情指指点点。我们看到这些事情,仅仅是看到了而已,事情的真相自然会有警方去调查清楚,犯人也一定会被抓获。我们能做的就是报以善意,最起码也要积点口德。现在仍然存在事件会被资本、或者......按下来,就像宁波工程学院的黑人外教!吴亦凡之前的公关团队!等等。群众的发声是有用的,但我们也要擦亮双眸,不要被居心叵测的公知和外国势力带节奏,相信我们的人民政府!
影片最后长峰重树被击毙,少年A仅被判刑,结局令人唏嘘。有些人不理解开枪的年轻警察与报警的和佳子。其实就像我上述所说,法律是永远不能被违背的。因为我们要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如果你有理他也有理,大家都去违法了,那法律还有威慑效益吗?如何再去约束和保障守法公民的利益与安全呢?
尽管法律不是尽善尽美,但我们仍然要做好守法公民。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违法,否则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至于法律与人性的界限和媒体的作用,是该剧留给我们的一个问号,值得相关人员和我们普通民众去思考。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