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集分析剧中国民党主要将领军衔等级及资历章

说在前面的话:
我的这篇文章只是针对剧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肩上佩戴的军衔及胸前佩戴的资历章进行相应的说明,偶尔会对出现的人物科普下。关于剧情,表演等问题,不是这篇文章想要说的,在这里也就不加赘述。
因为我自己在看这部剧的时候,心中最大的疑问就是国民党这些将领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军衔级别,肩上的五角星以及胸前的资历章太显眼了,但是我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含义;另外自己看的战争剧不多,在这寥寥无几的几部剧中,能一下子将国民党所有高级将领囊括在内的寥寥无几。
所以,这篇文章于我而言,更多的是科普。

若要谈及剧中主要人物的军衔,那么就需要大致了解当时国军军衔是依据什么设置的?
中华民国国军军衔制度源起于清末的新军,袁世凯肇建北洋六镇时即模仿普鲁士军制设立衔级,。北洋六镇,正式名称为新建陆军第一镇至第六镇,由袁世凯掌控,也是后来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的前身。
电视剧中所讲的时间已经是抗战以后了,重庆谈判结束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全面围剿共军。他收下的兵虽然多,但兵权大都掌控在其他军阀头领手中。这也就导致后来,在一些重要战役中,他手下的将领并未按照他的话执行任务。
北洋政府时期,军官级别可分为 都统、参领、军校三等,各官等又分正副协3级的3等9级 ,一共是27级(额外军官不列等级);民国后,将其改为将官、校官、尉官3等9级,也是27级(额外军官改称准尉),再往下是士官3阶:上、中、下士,士兵3等级: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在这里,有一个注意的是,国民政府自1935年北伐成功后,将上将分为特级、一级与二级;最高阶的特级上将一衔,仅授予时任(1935)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中正一人 ,我可以理解为蒋介石为了彰显自己的“绝对地位”,为自己弄了一枚“特级上将”。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国民党军的军衔授予并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予, 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 这就导致当时衔高职低的情况比尤其多,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也自封为上将。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整个军衔等级为五等十八级:
准尉;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国民党的常服在抗战前后也有一定的调整 ,抗战前的军衔等级由领章就可以看出,抗战以后, 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 此次军装改制,由日式的军衔、军制全面改成美式的军衔、军制。(1946年3月至1949年10月)

少将为1颗星
中将为2颗星
二级上将为3颗星
一级上将为4颗星
特级上将为5颗星
不知道大家在看电视剧是否注意到,国军军将领的服装除了有领章或肩章外,还有左胸襟前别戴的一排排各种颜色的横杠。其实这一排排的彩色横杠我们称之为“资历章”,或者“勋表”、”略章“。民国时期军官胸前的‘资历章“可不能用现在我国军人的资历章方法来识别。
我国军人现在佩戴的资历章可以明确的知道军衔级别和参军时间,但是民国时期高级军官胸前的略表乃是他参军以来所获勋章、奖章的一种简化装饰。简单来说,你不能从中知道他参军的时间,但是可以知道他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勋章是什么?
说到这里,就会发现很多讲述国民军官故事影视剧中,在服装这块与历史相差甚大,我不知道《大决战》这部剧是否在服装上做到了吻合历史,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等到我写到哪里便解答哪里。
下面我将国军涉及到的勋章 、奖章及各种纪念章和荣誉徽章图发一下, 这几张图严格按照最新的勋章奖章条例制作,基本涵盖了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现在所设立的所有勋奖章(不包含历史上设立过但现在取消的、非官方颁发的勋奖章) 可以做个大致了解。(图片从网上获取)

yousheng






注意:上图从网上所得,其中有几处存在错误
第一集

历史上,国民党的军服历经5次较大的改革。时间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1924年-1929年1月)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黄浦军校,聘请苏联顾问,完全按照苏联的军事制度创建由国民党人自己掌握的军队。建军之初,无论军官和士兵均穿相同的灰布军装,没有军衔。直至1928年才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小范围地使用了一种军衔臂章。但这些军衔都没有经过国民政府的正式任命。
第二阶段(1929年1月-1929年9月)
192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常服暨礼服暂行条例》,对陆军服装进行了自国民政府成立以来首次统一。首先自中央军开始换装。但此次换装时间很短,总共不到9个月时间,在同年的9月就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第三阶段(1929年9月-1936年1月)
1929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又公布了《陆军军常服军礼服条例》。此条例于同年1月公布的《陆军军常服暨军礼服暂行条例》相比,在军衔领章上有了较大的区别。将官军衔领章由全红色改为全金色。校、尉军官的领章底色改为所属的兵种色。士兵仍用黄色底色,士官在领章上加缀3道蓝线。炮兵的兵种色也由浅蓝色改为蓝色。

第四阶段(1936年1月-1946年3月)
1936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陆军服制条例》,规定陆军军服分冬夏两季,大礼服、礼服、军常服三种。官兵均以领章表明兵种和阶级,各兵种的识别标志是:步兵红色,骑兵黄色,炮兵蓝色,工兵白色,通信兵浅灰色,辎重兵黑色,宪兵风红色,军需紫色,军医深绿色,测量土黄色,军乐杏黄色。礼服的穿戴,大礼服在国庆日、元旦日庆贺宴会时,领受勋章或参加各种典礼时,随从国民政府主席阅兵时,随从最高军事长官与国庆日、元旦日阅兵时,国家有其他大典时,举行会礼或祭奠时穿着;长礼服在竭见或迎送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时,侍从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巡阅要塞、军港、学校、兵营、舰队时,部队因典礼而举行阅兵时,就职、卸职及重要集会时,访侯或拜答外国重要文物官员时,参加军人婚丧以及祭奠时穿用;军常服在平时办公及外出,操练演习及受检阅以及战时穿用。还规定了穿着制式服装是的佩戴,包括礼带(武装带)、肩章、领章、军刀、短剑、马刺、长筒皮鞋(马靴或皮鞋)或手套。部队番号以臂章表示。
官兵的服装,抗战前,大都采用小领(中山装相似),颜色一度灰色,后改草绿色。规定中下级军官一律打绑腿。
抗战期间,鉴于当时军服多系棉织品,制式不够统一,尺寸长短不适,材料粗脆者多精细者少,穿着后运动呼吸不自由,外观上亦不能表现军人之威武仪表的弊端,国民党军队于1942年10月,研究拟制了《十年军服具体实施办法》。对军服制作提出:一是合乎军事要求。强调服装舒适、轻便、坚固耐用,外观庄严且便于伪装。二是合乎经济原则。要求军服制作要就地取材,尽量使用国货,避免资金外流。三是合乎卫生要求。将保暖、透气、吸水三者作为选择被服材料的基本要求。四是统一制式。彼此通用。
军常服,领章
国民党军队将、校军官冬季均穿呢子军服,呢子的颜色为暗绿色,区别于普通军官或将校军官夏装的黄色军服 ,地方军阀部队军服式样与中央军基本一样,但颜色却是五花八门,值得一提的是,国军参谋人员的领章一面是交叉的竹节,一面是军衔,这在很多国产抗战片上是没有表现出来的。





胸章
将官的胸章边框为红色,没有兵种色带,左侧的三角数量与领章上的三角数量相同,当是在国民党军中有“见红就立正”的说法,就是指见到红色边框而是红色兵种色 。
校官的胸章为黄色边,尉官的为蓝色边,胸章上带所属兵种色,黑色三角的数量与其领章上三角数量相同 。
士官和士兵的胸章都是黑色,士官的军衔是在黑三角后加一竖线,士兵官则没有此线,其它内容与军官相同


第五阶段(1946年3月-1949年9月)
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有关军队进行整编的决议,决议中重新就军队的服装样式进行了统一设计,并在全军进行逐步换装,但因同年7月内战爆发,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有许多国民党军队还没来的及换发新军装就被人民解放军歼灭,所以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当年的照片中国民党军队着装十分混乱。
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部分部队改换美式装备,首先从远征军、驻印军开始,装备美军枪械、被服、装具,请美国顾问帮助训练,相对于以国产装备为主的“国械师”来说,这些部队被称为“美械师”。抗战结束前后,至1946年10月,共装备、训练陆军40个师和5万交警部队,这些部队基本穿着美式军服。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接受美国顾问团的建议,改革军制。军服也仿效美国,做了一些改动。军官常服仍用旧制,改用大檐帽,便服改为大翻领,黄色卡叽布制。将校级军官冬服一般用呢制。士兵夏季服装一般改为大翻领,船形帽,短裤、绑腿;士兵冬季服装仍用旧制。军衔标志采用美式肩、领章并用的方法。军官肩章为肩袢上缀金属徽标。


1946年3月至1949年10月的军衔
此次军装改制,由日式的军衔、军制全面改成美式的军衔、军制。这次的改制,只要摘了帽徽,就和美军没多大区别。



第一集

重庆谈判正值1945年8月,当时国民军穿的军服正处第四阶段时期,虽然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耳机上将同为三颗星,但是其中大有不同。
特级上将的常服领章底板为金线刺绣,加绣金边,缀3颗3角金星;只授蒋委员长一人。
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的领章相同,领章底板为金线刺绣,缀3颗3角金星,注意,这个是没有镶金边的。
另外,我们再看看此时蒋介石左胸上“勋略”具体指代什么?
电视中,蒋介石左襟的“勋略”共三排,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一等宝鼎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国光勋章
第二排:河图勋章、一等云麾勋章
第三排: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陆海空甲种一等勋章
勋章科普

宝鼎勋章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勋章之一,分一至九等,其中心为宝鼎,四周为光芒,鼎为我国古代传国之宝,象征荣获此章者,卫国有功,国家珍视如鼎,荣誉之光四射。
此章于中华民国十八年五月十五日国民政府公布陆海空军勋章条例时颁行,嗣于民国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改订为陆海空军勋赏条例,此章照旧颁行,分一至九等,一、二、三等为大绶,四、五等为领绶,六、七等为襟绶附勋表,八、九等为襟绶。各等均有表。颁绶海陆空军军人,凡捍御外侮或镇慑内乱,著有战功之军人。

青天白日勋章,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时期的军职勋章,此勋章的颁授对象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有功军职人员。 其等级仅次于国光勋章,截止2020年获颁人数计有211人。
此勋章章体依台湾当局1980年12月19日修正之“陆海空军勋赏条例施行细则”之图案完全相同的正、副、小勋章和大绶及勋表组成,材质为银质镀金,表面含珐琅质。其勋章的中心为青天白日徽,代表“国家”,四周为光芒,象征荣获此章者,有御侮克敌,使“国家”光辉四耀之功勋。

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勋章之一。 国光勋章中心为威武鹰扬图案。四周为光芒,象征荣获此章者,有使国家前程远大,国运昌隆,光芒四照之功勋。 此章于1937年11月8日修正《陆海空军勋赏条例》所制定,并于1938年2月20日施行,为襟绶,有表,不分等级。
国光勋章为中华民国最高荣誉的军职勋章。此勋章于1937年11月8日制定,1938年2月20日施行,主要颁授予捍御外侮、保卫国家的军人。但截至1949年10月为止仅有两人(蒋介石、傅作义)获得。由于获得者罕见,对军人来说实在高不可攀,更有被认为是一种摆设的想法。
另外三人为周至柔、俞大维、何应钦。

河图勋章中心为河图,四周为光芒,相传伏羲氏,见龙马负图出于河,故称为河图,其图文为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氏据以画八卦,牺牲奋斗,维护国家悠久之历史,荣光四照也。
此章于1945年6月14日颁行,为襟绶,有表,不分等级。

云麾勋章是南京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勋章之一。因勋章中心刻有云麾而得名。中华民国24年(1935年)6月15日颁行。分1—9等,1,2,3等为大绶,4,5等为领绶,6,7,8,9等为襟绶。 其等级在同等宝鼎勋章之下,忠勇勋章之上

此勋章于民国25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十周年纪念日颁行,系颁给自民国15年广州北伐誓师以后,迄17年统一全国期间,凡师长以上之将领及中将以上之幕僚,着有功绩者,不分等级,襟绶有表。中心为蒋中正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时肖像,章为十字型,背面为九层宝塔之图案,为纪念在蒋总司令领导下北伐战役中着有功绩者。

此奖章为陆海空军通用最高奖章,依获颁者阶级分甲、乙种,每种又分二等,襟绶有表。中心为国花,代表国家,国花环以万字图,表示时间久远,其外五角星表示光明,并衬以花圈增加美观,象征荣获此章者,有使国家光明灿烂、绵绵不息之意。本奖章甲、乙种以花圈图案及五角星颜色区分,一、二等以镶边(金、银)区分


剧中的张治中的领章虽然也是三星,但是没有镶金边。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另外。历史上的张治中本人为中国革命陆军二级上将,在他之上军衔再高一级就是一级上将了,一级上将的领章与二级上将的领章没有区别。
电视中,张治中左襟的“勋略”共三排,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未知、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国光勋章
第二排:青天白日勋章、二等云麾勋章
第三排:河图勋章、大同勋章


大同勋章由梅花、十字组成。梅花为国花,代表国家,十字架代表基督救世之标帜,象征荣获此章者,以基督救世之博爱精神,拯救世人,以达世界大同。
注:剧中的此勋章方向貌似佩戴反了。
第二集

剧中此时的杜聿明领章为两颗星,军衔应为中将军衔。



这里蒋介石左肩上的“勋略”与重庆谈判时有些区别,这里为四排,在数量上明显有增加。而同他乘坐在同一汽车的军人为当时的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所以,他此次佩戴的“勋略”应该与要见的人有一定的关系。
第一排:国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美国功绩勋章
第二排:一等宝鼎勋章、一等云麾勋章
第三排:大同勋章、河图勋章、抗战胜利勋章、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
第四排:陆海空甲种一等勋章、光华甲一勋章、干城甲一勋章、蒋委员长西安蒙难纪念章


功绩勋章于1942年7月20日由美国国会决定设立。这种勋章授予美国武装部队或盟军中在服役期间功绩卓著的人员(通常是主要人员)。
对于与战争无关的服役人员,“主要人员”一词所适用的范围比在战时要窄些,授予美国国民功绩勋章时不分等级,每次奖励均颁发一枚功绩勋章,但依据陆军条例第672—5—1号规定的条件授予外国军人功绩勋章时,则分以下四级:总司令,司令官,一般军官及外籍军团成员。
注意:电视剧中的蒋介石将此勋章放在第一列,并在会见马歇尔时才佩戴,可见其用意。

抗战胜利勋章是中华民国的一种勋章,颁发给对抗日战争时期有功的文武官员和社会贤达人士。其勋章中心图案为蒋中正肖像,周围为红色环形,象征胜利;环形上有8颗金色的星星,象征八年抗战,环外有光芒图形。整个勋章象征着获颁赠勋章者经历八年抗战,功勋卓著,使胜利之光辉四射。附章为嘉禾图案环绕的国民党党徽,象征着抗战胜利,从此国运昌隆,亿兆国民幸福生活。

1937年9月7日,国民政府公布经修订的《陆军海空军奖励条例》,增加了光华奖章,并规定当年十月十六日起施行。
光华奖章,颁发给陆海空军军人于战时或平时著有功绩,或学术技能特有专长。又,非军人或外籍人员,尽力于军事著有劳绩,或捐助军用器具物品,及其发明或改良有益於军用者,亦可颁给之。

干城奖章图案中心为古城一角,四周为光芒,(干城二字,本于《诗经》,原文为“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意为「捍蔽如盾.防守如城」),象征着荣获此章者,捍外而卫内,使国家坚强巩固,荣光四射也。
干城奖章于1937年九月七日修正陆海空军奖励条例时增颁。同年十月十六日施行,分甲、乙两种,每种又分一、二两等,为襟授,有勋表。

“蒋委员长西安蒙难纪念章”常简称“西安蒙难纪念章”,是中华民国政府为纪念“西安事变”而设置、颁发的一枚纪念章,于1937年颁发。
第三集

此时国军在东北对共军已经开战,而重庆这边,周恩来这边仍在力求谈判和平解决问题。周恩来向张治中反映了国民党内部存在的贪污腐败问题,张治中在向蒋介石谏言的时候,左肩的“勋略”做了略微的调整,这次为四排。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二等云麾勋章
第二排:六等宝鼎勋章、一等卿云勋章
第三排:未知、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国光勋章
第四排:河图勋章、大同勋章



卿云勋章由国民政府颁发,为白色八角芒光,圆形中心为蓝底白色金边祥云图案,中心外圈是八角金色芒星,与八角芒星之间是浅蓝色五角星,白色芒星上的红色五星数量和外圈光芒颜色组合来区分各等级。
颁赠对象:此章于民国三十年二月十二日颁行,分一至九等。颁授对国家政务著有勋劳的公务员,及对国家社会贡献卓著的非公务员及外籍人士。
注意:六等宝鼎勋章勋略与乙种陆光奖章的勋略很是相似,后查证后知乙种陆光是1952年才设置的,所以可确认为六等宝鼎。此两枚勋略之前未在张志中左襟出现,故在此做了介绍。

杜聿明为东北保安正司令官,郑国洞为副司令官, 领章为两颗星,同杜聿明一样,应为中将军衔。
第四集


顾祝同,军衔为“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前面说到的张治中为二级上将,可以看出两人的领章并无区别,但顾祝同的级别明显高于张。
其左襟“勋略”有四排,以此为
第一排:二等云麾勋章、一等宝鼎勋章
第二排:青天白日勋章、忠勤勋章
第三排:未知、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四等云麾勋章
第四排:二等复兴荣誉勋章、河图勋章、甲种二等陆海空军奖章

忠勤勋章为国民政府时期的武职勋章· 此勋章于1944年9月23日颁行,为襟绶,有表,不分等级。 颁授给陆海空军军人,连续服役十年以上未兼外职,其服务成绩优异,在近十年内曾考优甲上一次、甲等八次、乙上一次以上,而行为足资楷模者,获曾获颁与现职相称之陆海空军、光华与干城奖章,而当年考绩最优者颁给之。并依需要以星加缀。


复兴荣誉勋章是一种中华民国时期的勋章,主要颁发给作战有功的空军人员。其中心图案为蓝天下围绕着金色梅花的五架飞机,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颁赠对象:军官佐、士兵于战进捍御外侮、保卫国家,在空中作虞著有特殊战功者,除依法给予其他勋赏外,并得颁授复兴荣誉勋章。

陆海空军奖章是中华民国早期设置、颁发的一种三军通用奖章。
奖章中心为蓝色底色的金色梅花,为中华民国时期国花,象征国家;周围环绕着传统的“万”字花纹,象征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周围有五角星状光芒,象征光明。整个奖章的寓意是,获得此勋章者,其功绩使得国祚绵延不绝,光芒四射。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回族,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
军衔级别同前面的顾祝同一样,均为陆军一级上将。
剧中的白崇禧左襟“勋略‘有五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一等云麾勋章
第二排:一等宝鼎勋章、二等复兴荣誉勋章、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
第三排:未知、甲种一等海陆空军奖章(戴反了?)、大同勋章
第四排:二等云麾勋章、河图勋章(戴反了?)、六等云麾勋章
第五排:五等云麾勋章、甲种一等光华奖章(戴反了?)、三等云麾勋章
吐槽:白崇禧的服装问题也太多了吧?


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男,字辞修,别号石叟。 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参谋总长,1947年授一级上将衔,1948年12月任台湾省省长。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
剧中陈诚的领章为三颗星,同白崇禧,顾祝同一样,同为一级上将。左襟的“勋略”有四排,依次为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一等宝鼎勋章
第二排:一等云麾勋章、甲种二等陆海空军奖章
第三排:忠勤勋章、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未知
第四排:二等复兴光荣勋章、三等宝鼎勋章、大同勋章
ps:从陈诚的勋略可以看出,他的军衔虽然和白崇禧,祝顾同同为上将,但是他的勋章级别分量稍重这两人,从这点可以看出蒋介石对嫡系部队的明显偏心。
第五集

前提:此时的时间已经是1946年往后了,此时国军常服已经进行了第五次改革,所以我们看到杜聿明和郑国洞衣服上的领章改成了肩章。而将官领部的纽扣和校官也是有区别的(校官为军刀形状),这个大家可以注意下。
杜聿明左襟‘勋略’排列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
第二排:二等云麾勋章、三等宝鼎勋章、忠勤勋章
第三排:甲种一等光华勋章(反了?)、甲种陆光奖章、三等云麾勋章
第四排:未知、陆海空甲种一等勋章(反了?)、五等宝鼎勋章

郑国洞左襟‘勋略’只有两排,排列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一等宝鼎勋章、六等宝鼎勋章、二等云麾勋章
第二排: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未知、河图勋章
ps:从两人的勋章数可以看出,杜比郑还是多出不少。


郭汝瑰左襟有三排“勋略”,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二等云麾勋章、三等云麾勋章、忠勤勋章
第二排:二等宝鼎勋章、二等复兴光荣勋章、五等云麾勋章
第三排:河图勋章、大同勋章、未知
第六集 无

注意这里傅作义的头衔:国民党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

还有此时李宗仁的头衔: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主任
第七集 无
第八集


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1962年2月14日),字寿山,原名胡琴斋,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胡宗南左襟“勋略”有四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一等宝鼎勋章
第二排:三等宝鼎勋章、一等云麾勋章
第三排:二等云麾勋章、三等云麾勋章
第四排:忠勤勋章、二等复兴光荣勋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
第五排:河图勋章、未知、五等宝鼎勋章
第九集

此时的时间已经是1949年9月,陈诚因想获得一些政治成果,所以去了东北处理贪腐的东北政局,手握军政大权。
之前忘记说了,国民党在第五次改革军服后,可以看到陈诚肩章有四颗星,只比蒋介石少一颗,比顾祝同还要多一颗。作为蒋介石的干女婿,可见其权力是有多大。
第十集


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辉珊,中华民国高级将领,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
国民党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注意,白崇禧肩章上有四颗星,与陈诚一样。

注意:前面我们看到傅作义的头衔是司令官,此时,头衔变更为了“国民党军华北剿总总司令”。

杜聿明此时已经调任到了徐州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同时兼有第2兵团司令官。表面上看是委任了重担,受到了重用,实际上是在替别人挡子弹。

范汉杰(1896.10.29—1976.1.16),名其迭,字汉杰,民国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名将,战后获授首批抗战胜利勋章和美国总统自由等奖章。
第十一集


刘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经扶,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
刘峙左襟”勋略“有四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一等云麾勋章
第二排:一等宝鼎勋章、未知
第三排: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陆海空甲种一等勋章、四等云麾勋章
第四排:九等云麾勋章、三等云麾勋章


王耀武(1904年—1968年),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抗日革命家、抗日名将,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
左襟”勋略”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一等宝鼎勋章
第二排:一等卿云勋章
第三排: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四等宝鼎勋章、三等宝鼎勋章
第四排:六等宝鼎勋章、大同勋章、五等宝鼎勋章
第十二集

卫立煌左襟“勋略”有四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一等云麾勋章
第二排:一等宝鼎勋章、忠勤勋章
第三排:未知、九等云麾勋章
第四排:国光勋章、河图勋章(反了?)、三等云麾勋章
第十三集

范汉杰左襟“勋略”有三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二等宝鼎勋章、一等云麾勋章
第二排:忠勤勋章、四等云麾勋章、河图勋章
第三排:未知、六等云麾勋章、二等复兴光荣勋章
第十四集 无
第十五集

曾泽生(1902年10月-1973年2月22日)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滇军第98师军士队队长,原国民革命军第60军军长,1948年10月17日率60军战场起义,起义部队编为解放军第50军,任军长。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曾泽生肩章两颗星,左襟“勋略”有三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三等云麾勋章
第二排:五等云麾勋章、甲种一等光华勋章(反了?)、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
第三排:五等宝鼎勋章、四等云麾勋章、河图勋章

罗奇(1904-1975),广西省容县人,黄埔一期毕业,抗战时是著名的“赵子龙师”的师长,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副总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罗奇肩章两颗星,左襟“勋略”有三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三等云麾勋章、三等宝鼎勋章
第二排:忠勤勋章、甲种二等陆海空奖章、五等宝鼎勋章
第三排: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未知、五等云麾勋章

阙汉骞(1902—1972年), [1] 字拨云,男,汉族, 湖南宁远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官至中将兵团司令、台湾防卫副总司令等职。
第十六集

桂永清(1900年-1954年8月12日),字率真,国民党将领,信仰三民主义,曾经在德国步兵专门学校留过学,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历任师长、军长、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国民革命军海军一级上将,1954年病逝于台湾。

王叔铭, (1905年10月16日-1998年10月28日),本名醺,号叔铭。山东诸城人。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历任美籍志愿军大队中国人员管理处主任、空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等职。1946年6月,调任空军总司令部少将副总司令,1952年3月,升任“空军总司令”。
第十七集

林伟俦(1905年~1998年),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市水步镇大岭乡兴隆村,是黄埔军校出身的著名将领之一,陆军中将。
第十八集 无
第十九集 无
第二十集 无
第二十一集

锦州之战失败后,范汉杰被捕,杜聿明接替了他的职位,担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官。

第二十二集

第二十三集

廖耀湘(1906.05-1968.12),汉族,别号建楚,湖南邵阳(今湖南新邵)人,国民党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曾任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的新编第六军军长。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廖耀湘肩章有两颗星,左襟“勋略”有三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二等宝鼎勋章
第二排:一等宝鼎勋章(疑问?)、四等云麾勋章、河图勋章
第三排:未知、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二等复兴光荣勋章

侯镜如(1902年-1994年10月25日 ),号心朗,河南永城人,1955年加入民革,历任民革第三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中央常委,第六、七届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参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89年3月至1994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郑挺锋,派名庭锋,号耀台。海南省文昌市宝芳下水村人。是原国民党国防部常务次长、军统局局长郑介民上将的同胞弟。1957年任第一兵团副司令。1960年12月,任预备部队训练司令部中将司令。曾获得忠勤勋章、宝鼎勋章等。卒后追赠陆军二级上将。
第二十四集

李涛(1902——1957)字涤吾,湖南邵阳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期毕业。新编第六军军长。陆军少将。
第二十五集

汤恩伯(1900年9月—1954年6月29日 ),字克勤,浙江武义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黄埔系骨干将领 。
汤恩伯肩章三颗星,左襟“勋略”有三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二等复兴光荣勋章、六等云麾勋章、八等云麾勋章
第二排:五等云麾勋章、九等云麾勋章、二等复兴光荣勋章
第三排:二等绩学奖章、三等复兴光荣勋章、九等宝鼎勋章
第四排:五等云麾勋章、大同勋章(反了)、六等云麾勋章
第五排:四等宝鼎勋章、未知、七等云麾勋章
吐槽:本来写这个的时候我就说过不想讨论剧情,但是看到这里,且不论剧情的槽点有多少,关于汤恩伯这位角色,陆军二级上将,难道就没有获得分量重点的勋章吗?电视剧剧组我想问你,他左襟这五排,看似很多,实则毫无分量,甚至存在多处重复,你不能因为他的戏份不多就这样草草准备吧!写到这里,真的是气愤至极!

周福成(1898—1953),字全五,辽宁省灯塔市柳条寨镇连三台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第二十六集


此时的李宗仁已经是民国的副总统,他的身份与第一次和傅作义相见时大有区别。肩章有四颗星, 军衔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
李宗仁左襟勋略有五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一等宝鼎勋章
第二排:六等宝鼎勋章、忠勤勋章、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
第三排:未知、一等云麾勋章、一等宝鼎勋章(怀疑?)
第四排:五等云麾、甲种二等陆海空奖章、甲种一等陆海空奖章(反了?)
第五排:宪兵服役20周年纪念章、六等云麾勋章
第二十七集

邱清泉(1902年1月27日—1949年1月10日),男,汉族,字雨庵,浙江永嘉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战死后追赠二级上将),抗日爱国将领。

黄百韬(1900年9月9日—1948年11月22日),男,汉族,又名黄伯韬,字焕然,号寒玉,原籍广东梅县 。 国民革命军将领。国军陆军中将-追赠二级上将,兵团司令官。

孙元良(1904年—2007年5月25日),原籍浙江绍兴,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华阳。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师长、第22集团军司令官、国民军第5绥靖区司令官等职。

何基沣(1898年10月—1980年1月20日),河北藁城人。 1938年春秘密赴延安,1939年1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四军军长、南京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局局长,水利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等职

杨斯德(1921年11月17日-2018年9月7日),男,山东省滕县(今滕州市)人,1937年3月参加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1938年3月入伍,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少将军衔。原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原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张克侠(1900年10月7日-1984年7月7日),原名张树棠,原林业部副部长,1984年7月7日,张克侠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张客侠左襟勋略有两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四等宝鼎勋章、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二等复兴光荣勋章
第二排:甲种一等光华奖章(反了?)、四等宝鼎勋章、四等云麾勋章


冯治安(1896年12月16日—1954年12月16日),直隶故城(今河北故城)人。自幼贫苦,少年从军,投身于冯玉祥将军麾下。历任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77军军长、国民革命军33集团军总司令等职。
冯治安左襟勋略有三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三等云麾勋章
第二排:甲种一等陆海空军奖章、未知、大同勋章
第四排:河图勋章、五等宝鼎勋章、六等云麾勋章
第二十八集

李弥(1902年~1973年3月10日),男,汉族,字炳仁,号文卿,1926年黄埔第四期毕业。国民党军陆军中将(病逝后追晋二级上将)

刘镇湘(1906--1986)又名浓奋,字涵伟。广东防城光坡镇(今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客家人。祖籍广东省兴宁市岗背镇榕树村。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5期步兵科毕业。国民革命军第64军军长。
第二十九集

第三十集 无
第三十一集 无
第三十二集

杨伯涛(1909—2000),湖南芷江人,侗族,1926年加入王天培第十军教导团,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国宁汉分裂,杨伯涛转入程潜第六军教导团,任第六军第十九师排长。1948年12月15日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歼,杨伯涛也在双堆集被俘。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获特赦,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2000年因病逝世,终年91岁。

王泽浚(1903年—1974年),号润泉,四川西充人,抗日名将。陆军中将,川军第2师军官传习所第二期、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六期毕业,川军将领,系王缵绪次子。
第三十三集

熊绶春(1907—1948),字霖生,江西南昌县人。黄埔军校三期学员,日本步兵学校学员、日本户山军官学校毕业。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排、连长。1948年,陈赓争取熊绶春起义,熊的异常举动被兵团副司令胡琏发现,他无法采取行动。在最后的总攻中,黄维兵团全部被歼,熊绶春阵亡。1950年8月被败逃到台湾的蒋介石追赠熊绶春为陆军上将。
熊绶春左襟勋略有三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二等云麾勋章、未知
第二排:甲种一等海陆空奖章(反了)、甲种二等海陆空奖章、六等云麾勋章
第三排:河图勋章、大同勋章、忠勤勋章

黄维(1904年2月28日~1989年3月20日),字悟我,江西贵溪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12兵团司令长官,俗称“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后任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国民革命军军史研究。1989年3月20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临猗人 [7] ,国民革命军将领。是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1949年1月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任水利部(后来的水利电力部)部长长达22年之久,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傅作义左襟勋略有五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一等宝鼎勋章
第二排:国光勋章、一等云麾勋章
第三排:河图勋章、未知、二等宝鼎勋章
第四排:九等云麾勋章、忠勤勋章
第五排:二等宝鼎勋章(?)、二等云麾勋章
第三十四集

刘镇湘胸前挂德三枚勋章分别是:
六等云麾勋章、宪兵服役20周年纪念章、河图勋章

这里可以再次注意下白崇禧的身份,国防部长换成了华中剿总总司令。
第三十五集 五
第三十六集 无
第三十七集 无
第三十八集


李文(1905-1977),字质吾,号作彬,湖南新化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过东征和北伐战争,抗战期间参加过淞沪会战、兰封会战和武汉会战,曾任北平警备总司令,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4兵团司令官,华北警备总司令、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5兵团司令官。
李文左襟勋略有三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五等宝鼎勋章
第二排:甲种二等干城奖章、忠勤勋章、甲种一等陆海空奖章(反了)
第三排:六等宝鼎勋章、五等云麾勋章、六等云麾勋章


郑介民(1897年9月18日——1959年12月11日),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后参与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在戴笠飞机失事后,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 一生历任中华民族复兴社代理书记,特务处副处长兼华北区区长,参谋本部第二厅少将处长、军令部第二厅中将厅长兼军统局局长、保密局局长、国防部常务次长、参谋次长,1954年任台湾地区“中华民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
郑介民左襟勋略有四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一等宝鼎勋章
第二排:五等宝鼎勋章(?)
第三排: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四等宝鼎勋章、三等宝鼎勋章
第四排:六等宝鼎勋章、大同勋章、五等宝鼎勋章
第三十九集

此时国民党已经到了山河日尽的地步,打仗将领几乎无人可用,注意此时杜聿明的身份多了一个,前进指挥部主任。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
1946年6月,任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次年3月任行政院长,5月辞职,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民国联合国同志会”理事长、“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
第四十集

胡琏(1907年11月16日~1977年6月22日),汉族,陕西华县(今陕西华州区)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属陈诚的土木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统治大陆后期的著名将领。
胡琏左襟勋略有三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三等宝鼎勋章、甲种二等陆海空奖章
第二排:六等云麾勋章、二等复兴光荣勋章、四等宝鼎勋章
第三排:河图勋章、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甲种二等干城奖章


石觉(1908—1986),广西桂林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石觉任第四师第十旅少将旅长,率部开赴华北对日作战。8月,参加南口战役。1938年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会战。1940年,升任第四师师长,参加枣宜会战。1945年10月,石觉率第十三军开赴东北对日军受降,并兼任东北第一绥靖区司令官。1949年赴台湾,1986年9月23日在台湾病逝。
觉石左襟勋略有三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二等宝鼎勋章、国民革命军誓师第十周年勋章
第二排:三等云麾勋章、四等宝鼎勋章、四等云麾勋章
第三排:未知、忠勤勋章、甲种二等干城奖章

安春山(1907—1979),号尔仁,山西闻喜人。铨叙军衔为陆军少将,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2期毕业。囯民革命军第104军中将军长。

陈长捷(1892年6月2日-1968年4月7日),字介山,福建闽侯人,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步兵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毕业。中华民国军事将领,被称为抗日常胜将军。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杀死妻子后自杀。

郭景云(1904—1948),字秀山,陕西富平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任第35军101师218旅436团团长,1938年参加绥南抗战,1939年7月任第35军101师302团团长,参加冬季攻势作战,1940年6月任第35军101师少将师长。1948年1月任第35军中将军长,12月22日在河北新保安兵败自杀身亡。

孙元良襟勋略有三排,按顺序依次为
第一排:青天白日勋章、二等云麾勋章
第二排:未知、甲种二等陆海军奖章、甲种二等干城奖章
第三排:河图勋章、一等云麾勋章(?)
第四十一 ——四十五集无
第四十六集

第四十七——四十九集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