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徐克的“刻意”

上贴提到严振东给洋人的枪炮击毙,是“太也刻意”,大家似乎有不同看法,我虽是来自印象的笼统看法,却也不是只有结论的武断,今次来侃下徐怪的这个“刻意”吧。
徐克的影片爱发“牢骚”,人所皆知,我当然并无恶感,只是“发牢骚”这事儿,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儿,且问,三姑八婆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唧唧歪歪反反复复跟你大发牢骚,扯得尽是张家长李家短的咸淡您还会乐不颠儿跟看徐怪片子似的凑上去么?
牢骚有无水准,究其根本,一则人的见识修养,一则人的“演讲”水平。前者是你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的牢骚,那当然是学养修养两成就;后者是你虽无新见,亦无内涵,但是演讲水平大大的良好,那么集中一点,尽力猛煽,到阿尔帕西诺的器宇轩昂有点儿困难,到倪萍阿姨的程度,还是有盼头儿的。
徐克在“黄飞鸿系列”中的牢骚,其实即是在前后两者间拉锯拔河,从平衡到失衡,从两手抓两手都硬,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以致沦落到几乎烂尾的地步。
首部“黄飞鸿”的可爱之处是徐怪在前者下足了预备的功夫,小飞提到“中国电影整体式微,给徐克的灵感越来越少”,一语道破天机,看得我高兴地不得了。如小飞言,徐是灵感型迸发“开风气先”的那派,但是“灵感”这玩意儿并不是凭空跑出来砸到徐克脑袋上的,徐的灵感来源,其实并不复杂。我来举一例,管中窥豹,黄飞鸿的开片儿是佛山的市井街景,贩夫走卒,三教九流,楼上在奏“喜洋洋”,楼下却在高歌“哈利路亚”,看得眼熟,显然是打袁牧之先生的《马路天使》那里来的。徐的黄飞鸿与“儒家仁侠”沾边儿,与“后生小子”沾边儿,与旧上海喜剧也沾边儿,但是整体出来却自成一派,是因为徐在黄飞鸿身上倾注了“坚持与革新”的那代国人的特性,以致黄飞鸿不在简单是个正派的侠士,或者功夫小子,而是一代中国人的典型代表。这些是徐克“牢骚”的立足点,此种牢骚在史书中并不新颖,但在黄飞鸿身上,在武侠片的银幕上,那是很大的创造。
而电影不是史书,电影短于缜密的论证,长处在于生动的影像直观地讲述故事,所以“牢骚”本身选得好才是影片成功的一部分,怎么“发出来”则是更为重要的另一部分。
于是“寓意”成为徐克的手中宝,大到故事铺陈,小到道具使用,都要为“寓意”服务(即是发牢骚),而徐克“长于影像”的优势也即发挥出来了。要知道,即便是赋予“寓意”,亦有好赖之分,其中的判别,窃以为精髓在个“藏”字,好的寓意藏的巧,藏的妙,要人思考,耐人回味,而不好的寓意为图省事,搞得简单、粗暴,大剌剌地摆出来,一股脑儿地抛给你,由不得你思索探究,我们瞧不起主旋律影片,其实不就因为这点么?比方某位大人物给老婆按摩下,即是反映人性的寓意了,真是吃米吃到沙子,生硬抵死。
在黄飞鸿中,好的寓意,我试举一例:
九叔给人打伤,黄飞鸿治伤完毕,发了通“兴、亡皆是百姓苦”的感慨,性格冲动的徒弟林世荣于是抄家伙要去与洋人理论,黄师傅厉声制止之,道:“不要冲动,不许你插手,现在关乎人命,我要找衙门,跟洋人澄清这件事情,不然我们唐人,怎么在佛上住下去。”
这段是要表现黄飞鸿比较古板,遵规守矩,相信家法国法的一面,即是黄飞鸿保守的一面,徐克在其间插了个拍黄飞鸿布鞋的镜头,赋予布鞋一个寓意。
图片一
向来心迫急切的徐怪还嫌不够,于是要黄飞鸿转身进来,拿起烟斗装烟。
图片二
看到此种段落处的精心布置,真是形神皆备,比起“等到所有中国人都穿西装,到那时候我再穿”的直白,藏的巧妙,藏的生动,藏的也有趣许多。
倘若你以为徐克不过是在小道具上使了点儿小花招而已,那么你太也小看徐怪了。我们知道,在黄飞鸿中,代表传统者,有对生动的比照,即是黄飞鸿和严振东,一个相对开明,一个则趋于保守,而因为后者的保守性,徐克将他设计成为最具悲剧性的一个角色。黄与严之间,有个桥梁式的角色,即是先师从严振东,后来转向黄飞鸿的梁宽。
梁宽的转变是徐的一个重要寓意,即是从一个参照上来表现黄与严的同与异。在描述梁宽的转变中,有一场重要的戏,即是梁宽彻底抛弃意图“曲线救国”的严振东那段儿。
严振东投靠了沙河帮,梁宽心生疑窦,与沙河帮众人发生了争议,结果钱洒了一地,严向梁宽道出自己的苦衷:“江湖上,总是差强人意,现在最重要的是在佛山打出名堂,将来可以为天下人主持正义,梁宽,把钱捡起来。”
于是徐克便剪入了这么个镜头:
图片三
这个镜头的寓意当然是梁宽(严振东)面临的艰难选择,为了加强效果,徐克故意用光打亮钱币。除此之外,你要是留意,恐怕已然注意到了布鞋的“寓意”,它即是固守传统的精英象征,都面临着乱世中的巨大抉择,黄与严的“同”在此处映照,“异”也即将显现,片尾黄飞鸿接受梁宽拜师,已然穿上西装,给“照相机”拍照了。
我以为,这是“长于影像”的徐克所谓“好的寓意”,而严振东给枪炮打死,本来问题不大,严投靠沙河帮(背后是洋买办)却死于洋人枪下,悲剧性确实很强,但是“我们功夫再棒,也敌不过洋枪”,此种唯恐观者不知的对白便稍显刻意,简直是徐怪禁不住假严之口发自己的牢骚了。
http://www.mtime.com/my/banbeizi/blog/1099388/
徐克的影片爱发“牢骚”,人所皆知,我当然并无恶感,只是“发牢骚”这事儿,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儿,且问,三姑八婆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唧唧歪歪反反复复跟你大发牢骚,扯得尽是张家长李家短的咸淡您还会乐不颠儿跟看徐怪片子似的凑上去么?
牢骚有无水准,究其根本,一则人的见识修养,一则人的“演讲”水平。前者是你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的牢骚,那当然是学养修养两成就;后者是你虽无新见,亦无内涵,但是演讲水平大大的良好,那么集中一点,尽力猛煽,到阿尔帕西诺的器宇轩昂有点儿困难,到倪萍阿姨的程度,还是有盼头儿的。
徐克在“黄飞鸿系列”中的牢骚,其实即是在前后两者间拉锯拔河,从平衡到失衡,从两手抓两手都硬,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以致沦落到几乎烂尾的地步。
首部“黄飞鸿”的可爱之处是徐怪在前者下足了预备的功夫,小飞提到“中国电影整体式微,给徐克的灵感越来越少”,一语道破天机,看得我高兴地不得了。如小飞言,徐是灵感型迸发“开风气先”的那派,但是“灵感”这玩意儿并不是凭空跑出来砸到徐克脑袋上的,徐的灵感来源,其实并不复杂。我来举一例,管中窥豹,黄飞鸿的开片儿是佛山的市井街景,贩夫走卒,三教九流,楼上在奏“喜洋洋”,楼下却在高歌“哈利路亚”,看得眼熟,显然是打袁牧之先生的《马路天使》那里来的。徐的黄飞鸿与“儒家仁侠”沾边儿,与“后生小子”沾边儿,与旧上海喜剧也沾边儿,但是整体出来却自成一派,是因为徐在黄飞鸿身上倾注了“坚持与革新”的那代国人的特性,以致黄飞鸿不在简单是个正派的侠士,或者功夫小子,而是一代中国人的典型代表。这些是徐克“牢骚”的立足点,此种牢骚在史书中并不新颖,但在黄飞鸿身上,在武侠片的银幕上,那是很大的创造。
而电影不是史书,电影短于缜密的论证,长处在于生动的影像直观地讲述故事,所以“牢骚”本身选得好才是影片成功的一部分,怎么“发出来”则是更为重要的另一部分。
于是“寓意”成为徐克的手中宝,大到故事铺陈,小到道具使用,都要为“寓意”服务(即是发牢骚),而徐克“长于影像”的优势也即发挥出来了。要知道,即便是赋予“寓意”,亦有好赖之分,其中的判别,窃以为精髓在个“藏”字,好的寓意藏的巧,藏的妙,要人思考,耐人回味,而不好的寓意为图省事,搞得简单、粗暴,大剌剌地摆出来,一股脑儿地抛给你,由不得你思索探究,我们瞧不起主旋律影片,其实不就因为这点么?比方某位大人物给老婆按摩下,即是反映人性的寓意了,真是吃米吃到沙子,生硬抵死。
在黄飞鸿中,好的寓意,我试举一例:
九叔给人打伤,黄飞鸿治伤完毕,发了通“兴、亡皆是百姓苦”的感慨,性格冲动的徒弟林世荣于是抄家伙要去与洋人理论,黄师傅厉声制止之,道:“不要冲动,不许你插手,现在关乎人命,我要找衙门,跟洋人澄清这件事情,不然我们唐人,怎么在佛上住下去。”
这段是要表现黄飞鸿比较古板,遵规守矩,相信家法国法的一面,即是黄飞鸿保守的一面,徐克在其间插了个拍黄飞鸿布鞋的镜头,赋予布鞋一个寓意。
图片一
向来心迫急切的徐怪还嫌不够,于是要黄飞鸿转身进来,拿起烟斗装烟。
图片二
看到此种段落处的精心布置,真是形神皆备,比起“等到所有中国人都穿西装,到那时候我再穿”的直白,藏的巧妙,藏的生动,藏的也有趣许多。
倘若你以为徐克不过是在小道具上使了点儿小花招而已,那么你太也小看徐怪了。我们知道,在黄飞鸿中,代表传统者,有对生动的比照,即是黄飞鸿和严振东,一个相对开明,一个则趋于保守,而因为后者的保守性,徐克将他设计成为最具悲剧性的一个角色。黄与严之间,有个桥梁式的角色,即是先师从严振东,后来转向黄飞鸿的梁宽。
梁宽的转变是徐的一个重要寓意,即是从一个参照上来表现黄与严的同与异。在描述梁宽的转变中,有一场重要的戏,即是梁宽彻底抛弃意图“曲线救国”的严振东那段儿。
严振东投靠了沙河帮,梁宽心生疑窦,与沙河帮众人发生了争议,结果钱洒了一地,严向梁宽道出自己的苦衷:“江湖上,总是差强人意,现在最重要的是在佛山打出名堂,将来可以为天下人主持正义,梁宽,把钱捡起来。”
于是徐克便剪入了这么个镜头:
图片三
这个镜头的寓意当然是梁宽(严振东)面临的艰难选择,为了加强效果,徐克故意用光打亮钱币。除此之外,你要是留意,恐怕已然注意到了布鞋的“寓意”,它即是固守传统的精英象征,都面临着乱世中的巨大抉择,黄与严的“同”在此处映照,“异”也即将显现,片尾黄飞鸿接受梁宽拜师,已然穿上西装,给“照相机”拍照了。
我以为,这是“长于影像”的徐克所谓“好的寓意”,而严振东给枪炮打死,本来问题不大,严投靠沙河帮(背后是洋买办)却死于洋人枪下,悲剧性确实很强,但是“我们功夫再棒,也敌不过洋枪”,此种唯恐观者不知的对白便稍显刻意,简直是徐怪禁不住假严之口发自己的牢骚了。
http://www.mtime.com/my/banbeizi/blog/1099388/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