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远走高飞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电影在姐弟含泪拥抱这一刻戛然而止。 是选择抚养弟弟长大,还是自己去北京追寻人生理想? 没有人知道安然做了怎样的选择。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电影的解读。有人期待一个中国式大团圆的结局,姐姐选择抚养弟弟长大;有人期待一个快意恩仇的洒脱离场,安然能勇敢地选择自己,坦然地面对过去,去拥抱一个太阳升起的未来。 我是后者。 安然是家里的长女,出生的时候计划生育正严,在重男轻女的环境里长大的爸爸一心想要一个儿子,于是谎称安然有残疾,拿到了社区的证明,就在这一切要得逞的时候被安然搅黄了。社区来人检查的时候,安然正穿着一条红裙子在屋里蹦蹦跳跳,就是这一条红裙子,让她挨了爸爸的打,被送去姑妈家抚养。 然而,安然高三的时候,还是有了一个弟弟。 大学那年,家里私自改了她的志愿书,从北京的临床医学改成里本省的护理专业,从此,姐姐的学费和生活费没再要过家里一分钱。 不幸总会在意外的时候来临,车祸现场,车子的前方放着一家三口的合照,没有姐姐的身影,就连爸爸妈妈的手机里也没有姐姐的照片,连安然这一作为女儿的身份警察都要去核实一下。 父母双亡,留下一个在上幼儿园的弟弟,家里唯一的学区房阴差阳错在姐姐名下,亲戚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姐姐必须抚养弟弟,而且房子应该是弟弟的。 没有人考虑过安然的处境。 在这样的前提设定下,姐姐这一身份就是原罪,把弟弟送养被说成是自私到连最基本的亲情都不懂,可是姐姐何曾享受过家庭的温暖? "我那么努力地生活,是希望有一天,站到爸爸妈妈面前的时候,你们能说一句,我女儿还是很不错的。"安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才最让人心疼,因为小时候没有享受到足够的关爱,所以一个人独自倔强的成长,无论如何,心里还是想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哪怕受过委屈,哪怕一个人很辛苦。可是,爸爸妈妈没了,安然再也没有机会能弥补亲情的缺憾。心里永远缺失的一角,叫做偏爱。 弟弟调皮但也还算懂事,安然似乎也在和弟弟的相处感到了一丝久违的亲情的暖,但是弟弟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不是姐姐的。弟弟的人生不该压在姐姐身上。 安然的姑妈,也是姐姐,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让弟弟去上中专,因为家里只能供一个;弟弟想要一个儿子,于是生下的女儿交给姐姐抚养,姐姐再次失去了去俄罗斯做生意的机会。姑妈拿着套娃念出俄文单词的时候,多让人心痛啊,这个女孩本该有更灿烂的人生,只是因为她生下来就是姐姐,一切都破碎了。 但在我心里,在电影结束的那一秒,我,短暂的拥抱后是告别,安然会走向属于自己的更广阔的世界。 这个电影不太好的一点是父母双亡这个设定,一开始就把安然和弟弟放在了对立的两端,陷入了零和博弈的困境。说到重男轻女,姑妈这一角色的处境更现实一些,以及《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姐姐的冲突方是父母,而且姐姐绝大多数是弱势方。当父母健在却无力抚养幼子的时候,是不是该质问一下做父母之前,是否知晓生养的重任? 是否明白“生养生养”不只是生,还有“养”? 在生育之前是否清楚自己是否有能力养育,而不是想着还有个姐姐? 在现实中经历了种种不堪和一地鸡毛的女孩们,都期待在电影里能有一个直截了当、潇洒果决、快意恩仇的结局,但是人性总是复杂的,现实依旧很无力,我们不能期待依靠一个电影来消除内心的遗憾。 我依然相信安然会如愿地一个人去北京。 冲破亲情的桎梏 只是作为安然而存在 而不是姐姐这个身份 远走高飞吧 不要停下 不要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