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的孩子》,也好,也不好

在追捧或者声讨《见龙卸甲》的声浪中,《黄石的孩子》的确显得比较寂寞。更重要的是,这个片子的题材恐怕不是那么讨好。论理说,抗战片应该是国人关注的焦点,但是实实在在的是,很多人碰到了抗战片审美疲劳的问题。但是即便如此,作为大量明星加盟,有发哥琼姐还有刚刚出演了《都铎王朝》的大帅哥Jonathan Rhys Meyers的加盟,应该有了足够的看点。不过在媒体的宣传上,和《史前一万年》《黄金罗盘》等进口片相比,同样是好莱屋制作且有“主旋律”题材的《黄石的孩子》确实落了下风。我因为大概是最近的政治事件导致中国和西方空前对立,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又把日本拉出来。所以相比于去年的《南京》,明显宣传调子低了。
其实这是一部也好,也不好的作品。
说他也好,是因为和《面纱》等片相比,没有什么不如的地方。说他也不好,就是拍来拍去,还是拍不出这些电影的套路。
这电影本质上和《面纱》《最后的武士》《庭院里的女人》《艺伎回忆录》等都是一样的,描写的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说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连海客谈嬴洲都说不上。就好象《图兰朵》和《蝴蝶夫人》一样,只是借一个中国的皮,说想西方人自己的故事。这个传统,从歌德(不记得是不是他了)的经典戏剧《赵氏孤儿》开始就如此了。
西方人拍中日战争题材基本就一个模式:日本人全部如兽人一般,中国人贱如蝼蚁,西方人或者代表西方的中国人从天而降,拯救众生。一点人味都没有。都是模式化的,黄里面,周润法和杨的角色是模式化的,孩子是模式化的,日本人也是模式化的。这个题目改成《XX中日战争亲历记》会更好一点,因为虽然不是第一人称电影,但是所有的东西和第一人称的没有区别。
真的,如果把场景改成新加坡或者香港,会好很多。这电影总是让人想起奥地利经典音乐电影《天籁之音》啊。
其实我又想到一点。中国人虽然在这几年拍摄了无数的抗日片,搞的一开电视全国几十个电视台满屏幕的鬼子汉奸乱跳,但是毕竟,在中国人心底里,只有得到西方人承认之后,才算是真正的真理。这点日本人不晃多让,于是两个国家争向在英语世界搞宣传战,一定非要争论英美人怎么看中日争端,至于背后本质的那些历史事实,反到无所谓了。说起来很可笑,这些事情,本质上还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事情,一定要把外国人拉进来把水越搅越混,有助事情的最终解决?中国人看了电影《卡庭事件》以后,对苏联和波兰怎么看呢?事实上什么变化都没有,毕竟这是两个遥远国家的事。有时候在国外,连个印度人都来问,中国人是不是很仇恨日本人?搞的烦了,真的就想骂回去:关你屁事(NOT YOUR BUSINESS),管好你自己和巴基斯坦人吧。
另外周也好杨也好,都是优秀的演员,但是他们的背景和那个时代差距太大了,味道全无。可以说比张国荣演的共产党员和梁家辉演的八路军战争差距还要打。这些合拍片或者干脆只是外国人来借地方拍的片,如《末代皇帝》中的英若诚,《色戒》中陈冲等演的几个官太太,《艺伎》中演会长的渡边谦,《黑雨》中三船敏郎演的黑老大等等,这些配角虽然名气没有“国际明星”响亮,但是由于他们对环境背景非常熟悉,反而无比闪光。又如战争史上最大经典《虎!虎!虎!》,是由日美两国合拍,双方都由最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参与(日本方本来要出黑泽明的,临时作罢)。而后来那部《珍珠港》,只能作为一部爱情片对待,在历史片和战争片角度,都不被人承认。
其实,中外合拍的抗战题材影视,惟有1995年的《大地之子》最为优秀,因为那不是什么商业猎奇,是真正两个国家上升到政治民族高度而无比严肃的对待。又如更早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三国连太郎给孙道临(原来计划是由赵丹出演,但是赵老年纪大了,换了人)那一跪,的确是震人心动,这不是两个所谓国际大腕用英语台词的对话,而是两个真正经历过那场战争人的心灵井喷。
我觉的美国近年拍的二战东方题材电影,《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家书》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毕竟,美国人也是当事人。
《黄石的孩子》,粉丝可追星,小女生可感受所谓“大爱”,抗日的可得到国际满足,还算各得其所。不过真正有想法的人看了,恐怕多数还是一声叹息吧。
其实这是一部也好,也不好的作品。
说他也好,是因为和《面纱》等片相比,没有什么不如的地方。说他也不好,就是拍来拍去,还是拍不出这些电影的套路。
这电影本质上和《面纱》《最后的武士》《庭院里的女人》《艺伎回忆录》等都是一样的,描写的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说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连海客谈嬴洲都说不上。就好象《图兰朵》和《蝴蝶夫人》一样,只是借一个中国的皮,说想西方人自己的故事。这个传统,从歌德(不记得是不是他了)的经典戏剧《赵氏孤儿》开始就如此了。
西方人拍中日战争题材基本就一个模式:日本人全部如兽人一般,中国人贱如蝼蚁,西方人或者代表西方的中国人从天而降,拯救众生。一点人味都没有。都是模式化的,黄里面,周润法和杨的角色是模式化的,孩子是模式化的,日本人也是模式化的。这个题目改成《XX中日战争亲历记》会更好一点,因为虽然不是第一人称电影,但是所有的东西和第一人称的没有区别。
真的,如果把场景改成新加坡或者香港,会好很多。这电影总是让人想起奥地利经典音乐电影《天籁之音》啊。
其实我又想到一点。中国人虽然在这几年拍摄了无数的抗日片,搞的一开电视全国几十个电视台满屏幕的鬼子汉奸乱跳,但是毕竟,在中国人心底里,只有得到西方人承认之后,才算是真正的真理。这点日本人不晃多让,于是两个国家争向在英语世界搞宣传战,一定非要争论英美人怎么看中日争端,至于背后本质的那些历史事实,反到无所谓了。说起来很可笑,这些事情,本质上还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事情,一定要把外国人拉进来把水越搅越混,有助事情的最终解决?中国人看了电影《卡庭事件》以后,对苏联和波兰怎么看呢?事实上什么变化都没有,毕竟这是两个遥远国家的事。有时候在国外,连个印度人都来问,中国人是不是很仇恨日本人?搞的烦了,真的就想骂回去:关你屁事(NOT YOUR BUSINESS),管好你自己和巴基斯坦人吧。
另外周也好杨也好,都是优秀的演员,但是他们的背景和那个时代差距太大了,味道全无。可以说比张国荣演的共产党员和梁家辉演的八路军战争差距还要打。这些合拍片或者干脆只是外国人来借地方拍的片,如《末代皇帝》中的英若诚,《色戒》中陈冲等演的几个官太太,《艺伎》中演会长的渡边谦,《黑雨》中三船敏郎演的黑老大等等,这些配角虽然名气没有“国际明星”响亮,但是由于他们对环境背景非常熟悉,反而无比闪光。又如战争史上最大经典《虎!虎!虎!》,是由日美两国合拍,双方都由最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参与(日本方本来要出黑泽明的,临时作罢)。而后来那部《珍珠港》,只能作为一部爱情片对待,在历史片和战争片角度,都不被人承认。
其实,中外合拍的抗战题材影视,惟有1995年的《大地之子》最为优秀,因为那不是什么商业猎奇,是真正两个国家上升到政治民族高度而无比严肃的对待。又如更早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三国连太郎给孙道临(原来计划是由赵丹出演,但是赵老年纪大了,换了人)那一跪,的确是震人心动,这不是两个所谓国际大腕用英语台词的对话,而是两个真正经历过那场战争人的心灵井喷。
我觉的美国近年拍的二战东方题材电影,《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家书》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毕竟,美国人也是当事人。
《黄石的孩子》,粉丝可追星,小女生可感受所谓“大爱”,抗日的可得到国际满足,还算各得其所。不过真正有想法的人看了,恐怕多数还是一声叹息吧。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