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比爱更重要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电影前半段真实细腻,甚至是可以打到五星的水平,后半段开始拉垮,多了一些本可以不要的东西,最后说是开放结局,但我却看到了姐姐的未来。
电影中出现了两个女性的形象代表,姑妈、安然。姑妈其实是最老一辈重男轻女观念的受害者,或许叫牺牲者更合适,为了弟弟的职业生涯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和出路,被迫学着把好东西都让给弟弟,被迫成为一个好人,也被迫教导着小一辈学会做一个好人,哪怕自己过得艰难。安然是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女性,但同时她也受着女性平权思想的影响,所以她企图摆脱女性身份给自己带来的不公平。
电影前半段讲述了父母去世以后,扶养二胎弟弟的责任落到了姐姐身上,姐姐从一开始决绝断绝和弟弟的关系到挣扎到妥协,这个转变我可以理解。但后半段将这种让人无法接受的现实理想化,导致了电影本身逻辑无法自洽。一个还在上幼儿园、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上宠大、刚刚失去最爱他的父母的儿子,怎么可能会做出自己拨打电话要求被领养这个举动呢?孩子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于他们真实,所以在他依赖上自己姐姐以后,会做出的选择大概率只有要求和姐姐生活在一起。
再来看姐姐,一开始的决定就只有去北京读研,她甚至和谈了五年的男友分手,辞去了工作,卖掉了老家的房子,和弟弟谈话的时候也一直强调会将他送去领养家庭,也的确在用心这么做了。但结果呢?去一户各方面都优渥的领养家庭里领走了弟弟:)就因为这户领养家庭提出以后不准和弟弟联系。试问哪个领养家庭愿意自己孩子还和原生家庭有牵扯呢?这么正常一个诉求,姐姐在送走弟弟之前难道想不到吗?怎么一被明确提出就舍不得了呢?
再来谈谈姐姐的必然结局:很累的活着。要么她考上研究生,一边念书一边兼职养活自己和弟弟;要么为了弟弟放弃读研,继续做回护士,靠着微薄工资养活自己和弟弟。两个处境都给不了弟弟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第二个假设还让自己直接放弃了梦想,走上和姑妈一样的老路,最终变成一个套子里的套娃。考虑到姐姐的工作性质——想成为一名医生,工作连轴转起来根本管不到弟弟,养废一个孩子的同时消耗了自己。有人可能会杠难道她不会把弟弟再送回去吗?可能性不高,先不谈领养家庭还愿不愿意再次接纳,单是以后无法再见到弟弟这点,安然这个姐姐就做不到了。
这电影在最后结束要求每个人都做回圣母,宣扬了一波有爱可填世间沟壑,只能说站在道德制高点要求女性自我觉醒未免太不知人间疾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