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们对Helvetica字体的态度想到的

电影中很自然的分为3派:
第一派是Helvetica的忠实拥护者,有大多是些老年设计师,他们正当年的时代还是活字筑排的年代。他们坚持Helvetica是最好的,其他很多字体都很烦人。他们认为最好的字体是让人不会特别注意到字体而直接看到其内容。
第二派则是以大卫卡森为代表的设计师,他们认为Helvetica是无个性的字体,不能通过字体属性来获得对文字含义的认知。他们认为Helvetica太无聊了,有个性的字体才是王道。
第三派则是新一代的设计师,他们觉得有限制是好事,不需要太多的困惑于如何选择,他们更注重效果。
实际上,这不正是从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开始到现在整个设计发展史么?
包豪斯现代主义的那代设计师,是一批强调规范、简洁、没有过多的话语的设计师。而后来人们看遍了这些没有情绪的冷冰冰的设计后,厌烦了,于是出现类似于大卫卡森这样个人主义极强的设计师,于是时代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个人主义风行,大家都疯了,过分的强调个人意志,过分的张扬个性,导致大家都很头疼,人们于是又开始反思,这便是第三派所代表的言论。他们觉得不管代表普遍原则的东西还是个人意志的东西,都无所谓,相对来说普遍原则的东西更能直接起效果,不需要过多的选择。
我们大致可以将Helvetica和其他个人意志较强的字体比较一下,得出如下结论,Helvetica实际上是一种带有普适性、通用性、国家意志(政府机关用之,让人产生信任感)、高效性(大企业用之,让人产生高效感)、社会意志等属性的字体。适合用于给人效率、信任、强势、规范等效果的地方,带有更多的包容性,因为形式太为人所常见,也最符合人们都习惯的审美感受以至于容易让人们不去过份关注字体而沉入到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里。
而其他个性字体,则更多的是体现个人意志、叛逆、独树一帜、不拘教条的属性。适用于激起人们注意、标示自我属性、突出个人想法等场合。
实际上不管是哪种字体都有适合使用的地方,不管Helvetica还是其他字体都不能说在所有地方能代替对方,字体本身也没有对错的问题,“真正的对错”是字体是否与使用的地方相匹配。或者说,字体本身没有好坏,好坏在于你怎么用。
最后感谢snl、Alex、colourphilosophy、jjgod和cognito为这部伟大的电影(引起更多的人对字体的注意和思考,让人可以反思字体设计和整个设计史)所作的中文版字幕。
第一派是Helvetica的忠实拥护者,有大多是些老年设计师,他们正当年的时代还是活字筑排的年代。他们坚持Helvetica是最好的,其他很多字体都很烦人。他们认为最好的字体是让人不会特别注意到字体而直接看到其内容。
第二派则是以大卫卡森为代表的设计师,他们认为Helvetica是无个性的字体,不能通过字体属性来获得对文字含义的认知。他们认为Helvetica太无聊了,有个性的字体才是王道。
第三派则是新一代的设计师,他们觉得有限制是好事,不需要太多的困惑于如何选择,他们更注重效果。
实际上,这不正是从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开始到现在整个设计发展史么?
包豪斯现代主义的那代设计师,是一批强调规范、简洁、没有过多的话语的设计师。而后来人们看遍了这些没有情绪的冷冰冰的设计后,厌烦了,于是出现类似于大卫卡森这样个人主义极强的设计师,于是时代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个人主义风行,大家都疯了,过分的强调个人意志,过分的张扬个性,导致大家都很头疼,人们于是又开始反思,这便是第三派所代表的言论。他们觉得不管代表普遍原则的东西还是个人意志的东西,都无所谓,相对来说普遍原则的东西更能直接起效果,不需要过多的选择。
我们大致可以将Helvetica和其他个人意志较强的字体比较一下,得出如下结论,Helvetica实际上是一种带有普适性、通用性、国家意志(政府机关用之,让人产生信任感)、高效性(大企业用之,让人产生高效感)、社会意志等属性的字体。适合用于给人效率、信任、强势、规范等效果的地方,带有更多的包容性,因为形式太为人所常见,也最符合人们都习惯的审美感受以至于容易让人们不去过份关注字体而沉入到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里。
而其他个性字体,则更多的是体现个人意志、叛逆、独树一帜、不拘教条的属性。适用于激起人们注意、标示自我属性、突出个人想法等场合。
实际上不管是哪种字体都有适合使用的地方,不管Helvetica还是其他字体都不能说在所有地方能代替对方,字体本身也没有对错的问题,“真正的对错”是字体是否与使用的地方相匹配。或者说,字体本身没有好坏,好坏在于你怎么用。
最后感谢snl、Alex、colourphilosophy、jjgod和cognito为这部伟大的电影(引起更多的人对字体的注意和思考,让人可以反思字体设计和整个设计史)所作的中文版字幕。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