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 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我是个非常喜欢小孩子的人。
无论是姐姐家的瑞宝贝,还是爸妈朋友的孩子,或是以前老师家的小朋友,我都很喜欢。
即使他们还不会说话,我也愿意听他们咿咿吖吖,陪他们手舞足蹈。
即使他们吐字不清,我也会耐心地听他们再说一遍并做以回应。
即使我已经20来岁早就不看动画片了,我依旧愿意陪小朋友看两三个小时的《小猪佩奇》。
是的,我喜欢小孩子。
纯真,可爱,天使般一笑,如沐春风,暖化心房。
但是我曾经很坚决的说过:“我只喜欢别人家的小孩子,不会喜欢自己家。”
自己家的,指的就是自己的亲妹妹或亲弟弟。
我知道,从小到大全家人都非常爱我、宠我,我成长的很幸福。
虽然,从未有人直截了当地向我说过“你是一个女孩”、“我们家得要个弟弟”这样的话,
但从小敏感如我,也能感受到家里老人曾说的“那谁谁谁要生二胎了”、“让你爸妈再生一个”......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其实我是懂的吧。
我是一个独生子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近乎偏执地热爱着独生子女政策。
我也曾幻想过,如果真有一个弟弟,那我失去到底会失去多少?不仅是一半的关注与爱,或许更多吧。
是的,我害怕失去。
所以,我真心地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内心的理解,感谢他们从来没有对“男孩”的执念。
也许从根本上看,我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有时我也在想,自己大条一点傻一点多好啊。也不必为了小时候他们半开玩笑半抱怨又带着半分期待说的那些话而纠结那么久了。
但我是什么时候改变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两个小朋友一起成长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
作家叶萱的文章《200%的爱》里曾说到:“宝贝,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他们不会把对你的爱分出50%给弟弟,恰恰相反——他们给你100%的爱,也给弟弟100%的爱。在这个基础上,你爱弟弟,弟弟也爱你,于是在长辈们100%的爱以外,你们因为彼此的存在,而真正拥有了爱的加倍。”
在萱大那本爱的备忘录里记录了最温情动人的暖心亲子故事。
她快乐地书写着自己有滋有味的小生活,将叮咚姐弟生活中嬉笑打闹的温馨及成长的烦恼,用最平实质朴却又如诗一般动人的文字渗透进心里、脑海里、记忆里。
那一帧帧爱与温暖的生活片段,最后拼凑在一起便是姐弟俩,还有整个家庭,一起走过的印记。
我想,有个sibling一起成长,相互学习,彼此陪伴,像萱大笔下的叮咚姐弟一样。
应该是很幸福的。
但所有的前提便在于——两个孩子年龄差距不能太大(3岁左右最好),而且家里不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如果年龄差距太大,又是为了所谓的传宗接代而生育的孩子呢?
就像《我的姐姐》那样。
电影终究是具有戏剧性色彩的。
年龄尚小的弟弟突然间从小恶魔变成了可爱、无辜、懂事的天使,说一些真实小孩子根本无法说出的懂事、动人的台词;而坚定、强硬的姐姐突然间有了犹豫与不忍,还有挣扎。
电影的结局,可以看做是开放式的。
若它真正地作出了一个明确的选择,那便可以看做成一种价值导向了。
但它还是,隐隐地告诉了我们,血缘还是割舍不掉的一种牵绊吧。
至于养不养弟弟,我甚至觉得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有时候,一定的关注与思考往往比给出答案更有意义。
——家庭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撕扯与碰撞,女性在自我与亲情和家庭之间永恒的矛盾与纠结。
李银河把它比作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难题:是生还是死?是分还是合?是追求个人的人生价值,还是为了亲情牺牲个人?
我自始至终都秉承着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先是我们自己,再是父母、子女、兄姐。
但面对现实,责任与义务的束缚,道德的枷锁,会让喘不过气,甚至迷失、放弃自己。
就像影片中的姑妈,还有那位孕期子痫的孕妇。
她们本该为自己做主,而并非把自己看轻,悲哀却也无力。
其实我也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世界上妇女权益保护得最好、女性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
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勇敢地活出自我、绽放自己的光彩。
即使社会性别偏好仍然存在,但女孩和男孩的人格平等、机会均等问题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入社会生活。
我相信李银河所说的“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一个现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至于付出,在男女之间,我还是想说。
不是相对的,而本就是女性要付出更多。
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怀孕生子、照顾家庭。
所以,所有的女性,
愿我们爱自己,也被爱,
愿我们,被这世界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