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挺遗憾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要说这片子的演员,绝对没得说,不管是主演张子枫的哭戏,还是姑妈朱媛媛的眼神,都是很戳心的,伤心流泪处,我也跟着抹眼泪。 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说遗憾呢? 也许是因为关注现实题材,女性题材的电影实在太少了,难得有部片子能聚焦到女性所面临的不公和纠结中,所以难免期望很高,遗憾的点之一在于片中其实没有真正回答出:“养弟弟到底意味着什么?”
照顾孩子是琐碎的,会像黑洞一样吞噬着养育者的时间。
片中一开头姑妈劝姐姐养弟弟,姐姐非常清醒地说出“我要是养他的话,我这辈子就完了。”这句话不夸张,但很遗憾片中却缺乏对应的细节镜头,去呼应这一点。 姐姐的工作是护士,工作的辛苦可想而知,可是姐姐接送弟弟上学放学,居然都不占用上班时间,连幼儿园的活动也想去就去了,没有请假也没有迟到的镜头……
凡是有孩子的家庭,可能都体会过,养孩子光是送园这一件事,就不是那么简单的。早上得按时起来,起来之后洗漱吃早饭,穿衣穿鞋出门,最后到了幼儿园还要顺利送进去,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哪天不像打仗一样呢。
下午幼儿园老早就放学了,去问问没老人帮忙的双职工家庭,哪个不为谁接孩子发愁,更别说父母双亡,还要工作还要考研的姐姐了。 工作日能送园还算好,双休日呢,孩子可不是关在家里就行的,不带出去遛,房都要给你拆了,要知道照顾一个普通的6岁小男孩,就已经是很累心的,走在路上,稍不留神不盯住就跑没影,很容易被车撞到,睡前要磨磨蹭蹭陪上好久,半夜还可能哭着找妈妈,早上起床磨磨叽叽,送幼儿园可能像杀猪似的嚎......
遗憾的是,这些带娃日常会遇到的情节,都没有在片中出现,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共处都没能呈现。 也许是现实太骨感,片中还有一些弱化姐姐难处的细节,比如她没有遭遇的婆家人的歧视。饭桌上婆婆的台词是:“我们家xx找了你真是有福气!”而不是你是个小护士,我儿子是大医生,我们家条件更好之类的意思。
影片中男朋友只是不懂她,不愿跟随她去北京,并没有嫌弃她,也没有被分手,相反,是她很勇敢地主动放弃感情。
经济上、精力上、职业和前途上的考量,这些才是能不能养弟弟的核心纠结,如果这些困境都被弱化了,如果养弟弟只是弟弟乖一点,说两句暖心的话就能跨越的困难(至少电影里是这么呈现的),那么姐姐的纠结和挣扎,显得多么无病呻吟,最后的决定,又是多么虚浮呢。
片中姑妈、舅舅那一辈人的镜头,都让人很有代入感,有点遗憾的是,每每到姐弟相处,细节上就有出戏感。
比如,有一次姐姐生气把弟弟关在屋里,弟弟从窗子外面爬过来,给姐姐背了改过词的“煮豆燃豆萁”。这首诗放在他们姐弟的关系中,颇具深意十分巧妙,但是这种巧妙,放在6岁孩子好不容易爬护栏敲开姐姐窗的场景下,就显得有些刻意了。 弟弟从防盗窗掉了下去,一个那么瘦的女孩,是怎么把快跟他差不多重的孩子,弄到医院的,中间怎么挂号,怎么排队,怎么等待,怎么缴费,怎么去抽血拍片检查,我心里有太多的场景一下子就浮现出来,那是我们真实的生活,但凡带孩子去过医院,就能懂这个姐姐有多费劲。 可遗憾的是,弟弟前一秒刚掉下去,后一秒镜头一转,就已经安稳地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仿佛有开挂的金手指。
虽然影片不用育儿写实,但哪怕有几秒生活真实细节的加持,姐姐的纠结,都不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冷血无情。
作为一个看客,我多希望姐姐能真的被看见,多么希望那些广大的、日复一日默默经历着的女性真的被看见,而不是仿佛她有主角光环,能够承受一切,扛起一切。可笑容和温馨背后的心酸,有多少能真的被看到呢。 片中关于养弟弟对姐姐生活的影响,倒是有一处细节:姐弟独自在家的时候,姐姐收到男朋友电话,说今天是他妈妈生日宴,让姐姐去一起吃饭,她犹豫了一下就出门了,临走还关照弟弟不要乱碰水电,特地拿走了摆在桌上的剪刀。
大晚上的,弟弟被一个人留在家,居然都没有哭着拦住姐姐,就这么默默看着姐姐点头放他走了。虽然姐姐因为堵车还是回家了,但别说这么点大孩子一般人根本不敢让他独自在家那么长时间,就算敢,这种乖娃怎么也是能秒掉人群中95%的孩子吧。 这就像拍孕育的辛苦,拍了半天只是说生孩子疼了一会,没有涉及产后变形的肚子,没有伤口痛,没有漫长的修复,更没有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说艰辛,闹了半天只是少吃顿饭......就这?
我一开始觉得这是因为创作诚意不够,后来看到一个导演的访谈,提到写本子的时候还没有小孩,不得不说,养孩子的很多事情,是超乎想象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电影很棒,但当妈的人看过,却觉得还不够有说服力的原因。
如果生活残酷的捶打,没有得到体现,那么养弟弟就只会是一个好像很容易就能克服的困难。如果姐弟相处细节中了弱化姐姐的困难,强化弟弟的懂事,那么就美化了现实,回避了最尖锐的冲突和矛盾。
另外还有个感受,就是看《我的姐姐》前半段的时候,一直很心慌,也许是为了刻画姐姐一开始对弟弟抵触,或者真的没有育儿常识,有一场戏是弟弟在地铁站里哭着找姐姐,那几秒真的好漫长,甚至于有点凶杀案的惊悚感。
如果这个场景改在超市,这种不适感或许会大大减弱,毕竟善良如姐姐,只是过不了心中的坎,不是视弟弟为除之而后快的绊脚石。 在姐弟两个人的多次互动中,亲情展现出了奇妙的一面,姐弟间又排斥又吸引,两人的感情从无到有,由浅入深。
故事的最后,在姐弟夜谈之后,弟弟了解到姐姐的困境,决定接受被领养,来成全姐姐。而正是弟弟颇具自我牺牲的行为,反向触动了姐姐,将姐姐在两难中的挣扎,推向了最高潮。
一代一代的女性就是这么过来的,而姐姐是否能够跳出宿命轮回,我替她捏了把汗,为什么被逼到无路可走的总是“她们”呢,真叫人无语问苍天。
说实话,我不愤怒于姐姐最后的决定,但我真的宁愿弟弟还是一开始那个弟弟,那个喊着:“爸爸说家里东西都是我的,你必须听我的!”的弟弟。 电影的价值,在于展现了一个两难困境,而既然是两难,就意味着,没有人能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正确答案。一个没有带过孩子的姐姐,我宁愿拍她一开始没概念,后来越来越觉得孩子麻烦,都比拍一开始那么决绝,后来莫名其妙被几句话打动来得真实。 传统价值对女性的要求,和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其实是非常广泛且隐蔽的。这种矛盾甚至内化为一种固有偏见,就连很多女性自己都陷入其中而无法自知。
例如,我们看过很多成功女性的传记和采访,不论是女明星,女企业家几乎每个记者都会有个固定的问题:你是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大家似乎都默认,平衡家庭是职业女性的一项必备技能。但是,他们不会问成功男性这种问题,而只会关心他们的下一个宏伟计划是什么。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要求,这点片中的细节很到位,承担起一切的姑妈,得到的是:“你是个好人,但你好心没办好事”。 而甩手一路缺席的舅舅,难得展现了温情时得到的是:“有时候我希望舅舅是爸爸。” 片中结局处,姐姐最终和自己的过去和解,我理解她的决定,只是如果这个片子叫做《我的哥哥》,也同样会有这么多人架着这个哥哥去做决定吗?你我心里可能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