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熙的爱

《致允熙》是今年观看的第一部电影。
在小樽的雪景中,两个阔别已久的中年女人重新拾起少女时期的爱情。
就女性之爱的主题来说,这部电影表现得足够克制。人生已过去大半,允熙经历了结婚、离婚,女儿也已经到有男朋友的年纪;而纯子与单身的姑妈相伴,年复一年坚持寄出去往韩国的信。她们真的没有机会走到一起吗?年少的感情真的只是无处安放的情欲和友谊偶然越界便迷途知返吗?
韩国人果然是极擅长描写爱情的。金喜爱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她怎能不克制呢?片中人物很少,仿佛只是以两名女子为中心的,围绕允熙出场的零星的角色,有她的哥哥,代表了那个对她有所期待的家庭,也代表他们于允熙身上所期待的家庭价值—正如我们所有女性,也是这样被期待、规范和塑造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明明很清楚自己只喜欢纯子的允熙仍然选择了一段婚姻,甚至有了孩子。另外还有她的前夫,每当酒醉就来偷偷地看允熙,只因为内心实在无法接受自己无故被抛弃的愤懑吧,直到他终于放下过去、开启新的婚姻,允熙得知也并无波澜。这一天,在得知前夫将要再婚的这天夜晚,允熙面对着熟睡的女儿,作了一个决定。
这就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因为她不是寻常的女子,得知前夫的再婚总要有各种理由辗转反侧吧,但允熙的不眠,只是因为内心对纯子的感情终于可以表露,她再也不想继续这样退缩下去了。她对前夫,只有内疚,当内疚可以终结,她原先半是糊里糊涂半是被引导选择的人生也就可以结束了。女人对男人的爱,是受到诅咒的。上帝因为女人犯罪而咒诅她将终生恋慕丈夫。因此女人对男人的爱很难逃脱一种狭隘的自我。然而女人对女人的爱却可以是丰富的、无私无畏的。只是这样的感情很少有记录。记得《雪花与秘扇》上映时我兴致很高跑去看了,但是由于读过原著,对电影很不满意,二位著名女星并没有拍出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金兰”之风那又神秘又诉诸女性生命力量的真纯与质朴。
使我过目难忘的,只有《卡罗尔》,这部电影比原著《盐的代价》更令我欣赏。那份克制,是痛苦而复古的,又有惊人的浪漫、绵密的爱意。与之相比,《致允熙》却太过克制了。我们只看到全片以致郁色彩描绘的爱而不得的失落、寂寞,像北海道夜晚月的清辉,那个偶遇的女兽医,她对纯子的表白可使我们每个人动容,却没有打动过纯子的内心,因为她的心已经属于那个正向她走来的人。
在女儿的精心设计下,她们相遇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允熙还是要退缩,这不符合常理。抑或是以我的年龄尚不能懂得中年人所要衡量的一切吗?在《卡罗尔》的末尾,已经离了婚的卡罗尔,人群中光彩照人的特芮丝,这两个五十年代的女人,旁若无人地对视了,热烈地、勇敢地,留下越来越激昂的音乐声,正向今日的女人们寄来一封情信。而夜幕下的允熙,似乎还没有做好面对纯的准备。她已经逃了太久,却还想逃。其实,纯和允熙周围的人是理解和爱她们的,无论是允熙的女儿还是纯的姑妈,对她们的内心所爱一直心里有数,当这一天终于来到的时候,允熙恢复了单身,而纯始终未婚,女儿和姑妈还是希望她们能实现始自年少的缘分。
结尾的漫步相谈,很淡,很伤感,也有一点点欣慰。也许时光确实会冲淡一些东西,在这里少女的情愫变得光线微弱,再多的感情也化为中年人的谈笑,这与男女之间的感情仿佛没什么差别,那么,那一封封的越洋书信、那失败的异性婚姻、那些难眠的夜晚,又是什么呢?女性的友谊,和女性的爱情,差别在哪里,当然还是在性取向上。女性的爱情,和男女的爱情,差别在哪里,我觉得,在性灵的层面。因为你永远都需要从男性那里惶惑而质疑、小心而艰难地获得所谓“对等”的偿还,更不用说现实生活中有关于男女感情的环境构筑,物质层面避免不了的真实的人生;而当你爱上的恰恰是一个女人,你只是希望她懂得你对她的爱而已。你什么都不要,什么也不用求索,连伤心都是难忘的。男人带给我们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世界,和小女孩的世界相背离:你要成为母亲,处理家庭关系,无论是承担日常的琐细还是提供情感的慰藉,一天天变得与浪漫无关,不是请客吃饭。而女人则映照出你从未逃离的世界,像镜子里面只有你自己:不安和缱绻,无需道出的表达,适可而止的诉说……我试想要不是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是物质的,女人当然是和同类在一起更快乐,更拥有充分的自由,更洒脱,更优美。而在情欲的方面,电影充分克制了这一点,我们很难由金喜爱擅长的内心表演看出性和欲望的踪迹。允熙的爱,是始终的,是克制的,是心有灵犀的,是不求拥有的。电影过度克制的手法,当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的余地,但也分解了一些本属于女性爱情的十分动人心魄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