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语课影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关于二战时期,纳粹党分批对犹太人奴役,杀戮。瘦小的卷发蓝眼男主,在用一块三明治交换了一本写有波斯语的书后,谎称自己是波斯人,机缘巧合被德国管理厨房的军官看中,教他“波斯语”,而所谓的波斯语,是男主用记录集中营中犹太人的人员名单创造出来的“波斯语”。整部电影,感觉人在求生时,是可以激发出无限潜力的,甚至创造一门“语言”,在我看来,这门“语言”是需要花心思的,需要单词人名相对应记忆并可根据日常用语排列组合“人名”,而这些都来源于求生的欲望。男主让人佩服的点,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在“采石场”晕倒后回到“集中营”的小心机,还有从“怯懦卑微”的角色,在慢慢教军官语言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军官并开始适当的有所“强势”。
剧中的小细节其实不难推出后边剧情的走势,但整部剧的节奏感还是会让人的心跟随着电影的推进起伏。
关于军官这个角色,反应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性人心。一名因缺乏食物而渴望食物,于是做了厨师,看到街头“纳粹党”自由轻松闲谈,而做了纳粹,不是“杀人犯”,却做了“杀人犯”的帮凶。最终“雪崩了”,他这片“雪花”也不是无辜的。在集中营里,角色起初的气势让人觉得他自大又残暴,剧情推进下,又逐步展现他内心的柔软,他也需要倾诉,也需要“朋友”。而站的位置不同,必然错付“真心。可怜又可悲的人生,想去德黑兰寻找哥哥,而自己在集中营学的“波斯语”大抵也会把他推向深渊吧。
男主在结尾,说有“囚犯”名单,殊不知,他们的名字,不过在“纳粹党”那里的一根火柴而已,所有人的人生都显得渺小又毫无意义。当他清楚的说出2840人的名字,人们为之震惊,而更多的,是那一个个名字之后苦难的哀悼。
波斯语课我的理解:或许对犹太人名字的记录,犹如被屠杀者的纪念碑。
喜欢的细节:从开始相对随机的语言,到后来,把着急领饭的人名字命名为“耐心”,把强壮有活力的人名字命名为“希望”...特点人名的巧妙结合,让语言显得更加聪明。
看跑偏的意外感:德国军官,后边几次“拎走”男主的感觉,竟然有点像“爱情”。(是喝醉后看你生气,伸出去又缩回来那不敢触碰的手;是知道你有危险,无法吃饭急匆匆追赶寻找的脚步;还有那几次两次冒着危险,与“纳粹”对抗的样子...都像极了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