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科赫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从去年北影节就期待但没有抢到票的佳作。其新颖的故事性是集中营题材中鲜见的,它对奴役与被奴役下人性与道德的讨论却不见得有很多。
真实的叙事和恰当的节奏使得这个骗局在现实中也不失合理性。长官对主角的怀疑是时刻存在的,但他也不肯因为这种怀疑耽误自己的学习进度,角色的丰度由此建立。当野餐时出现的漏洞爆发之后,这种怀疑才因为愧疚而消缺;而这种愧疚,如果自由地联想,并不全是因为长官对自己过高的警戒心的悔过,而可以是被隐去的背景故事导致的原因。“犹太人的欺骗”这句台词或许暗指了他在当厨师之前的某种悲剧经历,而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判断或许是他最终感到懊悔的主要因素。其他合理性如主角本身优秀的书写暗示着他具备背诵和创造语言的能力,卫队长Max的怀疑反向推动长官对主角的信任等等,不多赘述。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官的角色构筑在整个影片的过程中逐级推进,甚至比主角的形象塑造更为有力。一开始无可撼动的权威感在进程中渐渐被削弱,长官的上级的怀疑、手下人的监视揭发、甚至同级之间的暗中歧视(把他当作侍应自己的厨师看待,在野餐冲突中取笑他和主角的打斗)使得这个集中营里的权力系统变得更为真实、易于理解。它的不可摧毁不是由于制度,而是由于统一的仇恨和漠视。当长官的仇恨消失了,恰恰是制度本身使得他轻松地将主角救了出去。长官本身也并非是在悲悯中得到启迪,他的施救更可能是一种对朋友相助的朴素正义感。这些集中营的掌权者到最后都没有完成自我反思和救赎,反而是更值得回味。长官让主角记录工整详尽的花名册,自己却从来没有看过(从而两年都没发现骗局),也反映了长官在即便蔑视的事物上保持的严谨。类似的细节太多了,导致这个形象比主角更具血肉。
而主角面对生死时的士人一般的勇敢、对长官进行的僭越的道德谴责,却来得有些仓促。电影展现的凄然镜头应是他每天看到的景象。或者麻木,或者含恨,但很难理解激愤和决心的产生。主角真正的无畏是相对“持续的恐惧”对“瞬间的死亡”的妥协,这是如何发生的却没有展现。时间线里被砍掉的开始六个月应当是展现它的最佳时机。此外,处理主角和真波斯人对峙的这一景,陌生人仅因为主角救了他的弟弟的命,便用自己的命偿还,这是对集中营里的人性的讴歌吗?陌生人知道主角的骗局,非但没有以揭穿相要挟或举报,反而来保护,这是太理想化的情节。
电影的艺术效果(画面&镜头&配乐)也令人叫绝。影片结束之后小厅里无人起身,静坐在黑暗里等待着。片尾的震撼感如潮退的怅然,留下的寂静是无声的哀悼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