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记录 黑白之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张艺谋导演作品《影》,运用八卦阴阳的符号意象,营造水墨画一样的山水之境,将中国式美学的极致展现得美轮美奂。武器设计与武打动作的完美融合,既有柔美的一面,又有阳刚的气质,更是将中国文化独有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惊心动魄的绚烂多姿是一种极致美,那么是跌宕起伏的冷峻禅意则是与之对立的另一种。《影》显然属于后者,且得于黑白灰的三种色调,《影》的美又多了几分隐忍克制但丝毫不失张力的气质。
- 镜头
从《英雄》到《影》,张艺谋导演完成了设计界的黑段子“五彩斑斓的黑”,实现了从五彩斑斓到黑的蜕变。 这不光是他自己对颜色叙事的探索,也是对国产商业电影美学艺术上的新尝试。相比《英雄》的红、白、黄、绿、蓝五色映照人物,《影》更像是笔墨勾勒出来的一副会动的画。
其中,水墨丹青的服饰、太极和屏风,书法一般的高级质感,将彩色电影成功地拍出了黑白片的质感,把中国文化的美感放大到了极致。
有人把《影》形容为一部探索个人意识的禅意化武侠,但《影》于我而言,更像是导演自身返璞归真的一次本我创新。阔别当年的长亭之战,《影》带来的是别出心裁的伞剑,将守变攻,逼攻为守。
在《影》应接不暇的镜头里,中国的文化符号是晕染竹林烟雨,是卦卜太极阴阳,其间的极致反差化对比与冷凝窒息感惊艳如水凝滞粘连,若山延绵不绝,将片中角色的情感外化与人物的情绪内收双线合一。
- 替身
在《影》中,子虚的癫狂,杨苍的稳健,是
对比,也是阴阳正邪的分化。影子是虚,如同
水墨画的晕染,将境州的意境先行蕴出。都督是实,如同水墨画的勾勒,自形神合一之中游刃而泻。是真是假,是虚是实,如同境州的风雨,摇摇欲坠。
《影》中的影子替身有对权力的忠诚,但更有自己的意识。他的意识,是等待与蛰伏,是先软后刚,先乖后逆的智谋。类比西方科幻一直探讨不断的“人工智能是否能被当做人”的“人权意识”话题,影子替身作为人具备了个人意识的对错则是东方真正的科幻。而这种故事里一直在反复敲打的人性问题,更是张艺谋导演对自己的一个思维投射。
但最终,在《影》之中,张艺谋找到了答案,也借着结尾的三轮反转,完美的交出了这份答卷。影片的黑白色调,体现了国师素净却不简单的心境;影片的固定镜头配以自由度极高的升格,体现了国师飘逸却不漂浮的心态;影片改风为雨的使用,体现了张艺谋在风声鹤唳之感的执着之上,一直坚持肃穆萧瑟的心声。
从故事角度探讨,《影》看起来是一出政治争斗、尔虞我诈的权谋戏码,但实际上,当影片以替身作为主角,甚至以其命名的时候,《影》的立意便落在了替身这个身份的“不得不”之上。不得不背负命运的枷锁,替人活着,演别人的身份。不得不参与以假乱真的局中,没有退路,尽头又是死路。当都督给他抉择的机会,他并未接下橄榄枝,而是终究做了
一回自己。这是三国的必争杀戮,却不是三国的固有结局,由此影射的是替身这个角色本身
的人性。一介平民,如何在权贵阶层的游戏里挣扎,如何在帝王将相的棋局里应变。命运,也许已定,但机会,却是未知。
- 隐喻
水墨黑白,对应阴阳哲学, 表象的太极八卦,对应内里的人物关系制衡。文与武,影子与都督,虚伪与单纯。
人心如影,就如同《影》中透光朦胧的屏风,在王和都督的关系中拉开了一个等级分明的层次,在都督和替身之间划出了一道全然透明的界限,在都督和王千源,王与王景春的君臣主仆关系之上,暗藏了看破不说破的伦理隐喻。
水墨黑白,对应阴阳哲学, 表象的太极八卦,对应内里的人物关系制衡。文与武,影子与都督,虚伪与单纯。
人心如影,就如同《影》中透光朦胧的屏风,在王和都督的关系中拉开了一个等级分明的层次,在都督和替身之间划出了一道全然透明的界限,在都督和王千源,王与王景春的君臣主仆关系之上,暗藏了看破不说破的伦理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