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不会让人产生共鸣,真诚才会

电影开始就让我有一种很拧巴的感觉,一直到片尾字幕出现,才令我有些释然。
一个毕业生伪造录取通知书是基于什么样的动机呢?
“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也没做到。”
我看到的是一个讨好母亲却不得的女儿。
可是谎言被拆穿之后,我以为迎接小玲的会是一阵狂风暴雨。
可等来的竟然是妈妈的和风细雨。
“没关系,我相信自己的女儿未来会非常有出息。”
诶,那前面伪造录取通知书的母女和无条件相信你的母女是同一对母女吗?
画面里,妈妈笑容灿烂,高兴的洗小玲的臭屁屁,高兴的要带小玲去吃小龙虾。
明明因为你的出现,妈妈就已经很快乐了,流淌出几乎溢出大屏幕的幸福感。
那为什么还会出现,“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也没做到。”
这剧情逻辑在我这里,太割裂了,无法构成因果,从根上就给掘了。
没有感受到这部电影的真诚。
直到片尾字幕出现,才些许释然。
这是贾玲一直以来的心结,希望她真的能通过这部电影和那个内疚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的自己和解。
这一刻开始理解,为什么这个母亲的形象要被塑造的无懈可击。
这个故事里有完美的母亲,又带入了贾玲最真实的感受,以及部分的现实。
可整个故事的走向又不是基于真实的母女关系出发,割裂感由此产生。
完美不会让人产生共鸣,真诚才会。
在我这,这部电影太缺乏现实感。
可如果从女儿纪念母亲的角度,它又是无比真诚的。
听说这部影片赚足了大家的泪水,我是抱着要去大哭一场的心理预期去看得。
看完才知道,可能大多数人的泪点不在于从影片里看到了自己的亲子关系,可能更多的是如果我也有这样的妈妈该多好,为什么我的妈妈不能以这样的方式来爱我呢?
其实,在我们父母那个年代,从他们的生活境遇来说,活下去 和 怎么活 才是他们人生的主题。
我们站在当代的物质文明水平的高度下去衡量他们对孩子的爱和付出,是不公平的。
最后,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的情绪是我的事情,不是任何人的责任。
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萨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