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情感自有雷霆万钧的力量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由小品改电影真的是头回听说
《你好,李焕英》的故事脱胎于贾玲2016年在《喜剧总动员》中的一个小品,当时的编导孙集斌也在电影编剧之列。回看了小品,剧情已经有很大变化,贾玲扮演的角色更多地参与到了当时妈妈的生活,增加了一条叙事线索变为双向叙事,笑点更为密集,但同样好哭。
作为第一次执导电影的新晋导演,贾玲思路是清晰的,电影保留了小品中张江、“化肥三少”和厂长的儿子(也是厂广播站播音员)的人物形象,增加了如冷特、王琴等人物,每个角色的意义和功能都交代得很清楚。叙事的节奏很舒服,伏笔留得从容,所以最后的反转使眼泪来得自然又汹涌。电影语言也可圈可点,比如母女俩坐在自行车上,车轮中激起水中涟漪的画面。另外,女主和妈妈朋友们有点不吝的亲密仿佛致敬了《我亲爱的朋友们》;承接叙事反转的那个转场中飘起的绿叶像在致敬《阿甘正传》中的羽毛。
电影中充满了时代的印记,有很生活的铝饭盒,几分钱的老冰棍儿,四个兜五个扣的中山装,报纸包的瓜子,两根细棍挑着的糖稀,凭票购买的老式电视机,古早的爆米花机和过程中心惊胆跳又满怀期待的一声巨响……有很政治的“铁娘子”和女排精神;还有那个时代独有的音乐和电影,比如贡献了“I love my motherland”和惊世骇俗的银幕一吻的《庐山恋》,还有《万里长城永不倒》、《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和DJ舞曲《路灯下的小姑娘》。随便哪一个单拎出来都是当时现象级的作品,银幕前“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自然心领神会,悸动不已。
电影中穿越回到父母的年代并稀罕,《回到未来》(1985)、《新难兄难弟》(1993)、《大鱼》(2003)和《乘风破浪》(2017),但是《你好,李焕英》主题更鲜明,“执念”更重。
电影的主题是“妈妈,让我(穿越回去)再爱你一次”。看过小品和关注贾玲的观众们自然知道母亲的意外离世对她是怎样的打击。那些因为没有给妈妈买更绿一点的皮衣,没让妈妈开上敞篷车,没让妈妈分享到自己成功的不甘心,哪些无法放下的伤痛和遗憾成就了这部作品。正因如此,电影中晓玲每次说“我来你高兴吗?我能让你更高兴”都让人无比心疼。那也是银幕前每一个观影者共同的执念。
有些期待虽然满怀热情却注定要落空。“你说我做你一回女儿连一件你高兴的事情都没做”是晓玲的执念,冷特身上也有晓玲的自我投射:“如果我妈生的不是我,她应该过得比现在幸福,我从没做过一件让我妈高兴的事”。被辜负者的伤心难过是辜负者的原罪,这是很多没能够满足父母期待的孩子们所共有的不能释怀和不能原谅。所以,接近尾声时,当晓玲说“妈妈,下辈子换我做你妈妈”;当她像当年那个因意外丧母的孩子,哭喊着“妈妈别走,别离开我”时,“执念”已经将情绪层层铺垫到位。
所以,怎么能不动容,在一部电影里,当所有的虚拟语气变成进行时或完成时;在另一个平行时空,所有不被看见的终于被看见,所有不被懂得的终于被懂得,所有未竟的心愿终于得偿所愿,所有辜负的和被辜负的最终和解,所有的负疚终于有了合理的出口。最后的催泪弹恰到好处地击溃了我们最后的心理防线:“如果让我高兴就是你的高兴,那我由着你”。
《刺杀小说家》里睥睨众生的“赤发鬼”有一句话:“凡人无妄的念想啊”。但是没有这些无妄的念想,如何生而为人呢?大年初一,在影院哭得不能自持的一定不是我一个,因为朴素的情感自有雷霆万钧的力量。
“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八零左右的父母大都相应国家号召,晚婚晚育,大部分的孩子从记事开始,已经完美错过了妈妈最美的年华,哪些明眸皓齿,已经被生活碾压磨损,生活的琐碎和重压再加上一个或者两个熊孩子已经可以把女人的性别意识和需求全部封印。七零后和八零后已经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丧失、缅怀和纪念,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电影选题。
一部很“贾玲”的电影,小成本喜剧,目前成为仅次于《唐探3》拍片和票房的“黑马”。It deserves. 活跃在当前银幕和各种舞台的喜剧演员大半壁江山都汇总在这一部电影中, 还有恩师冯巩的客串,每个喜剧人都贡献出了他们水准以上的表演,一定是因为她和她的作品值得。
这个至情至性的女孩,是80后喜剧人的“她力量”崛起。她是《欢乐喜剧人》第一季季军,与沈腾的 “欢迎光临”组合,是“王牌”收视率的支撑。节目中常常看到她对嘉宾尤其是“小白”,小心得体的呵护。这是一个真实的,热情,坚强的女孩,她的真性情有巨大的感染力,包括骨子里的纯真、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强大的共情能力,借助她的表演和表达的天赋一起成就了她。而这一切,一定得益于她的家庭,也许就源于她挚爱的妈妈。
最后,为新晋导演贾玲喝彩,也为中国喜剧人喝彩,这才是我们全龄化的“合家欢”,笑中有泪的喜剧。引用Roger Ebert当年对《阿甘正传》的评价来描述我的观感“It's a comedy, I guess. Or maybe a drama. Or a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