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笼之外,恐怖永存——《闪灵》的无序、恶意与战栗之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和很多类型文学一样,恐怖作品其实一直都被主流评论界轻视。主流价值观认为作品的核心是社会、人性、自我超越等严肃主题,而打打杀杀、怪力乱神这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元素则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这些不成文的规则如囚笼一般,限制着创作与评论者的越轨之举。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我们瞻仰名作时也总是会想总结一些超越性的东西出来。就像看《金瓶梅》,要看的是它“开世情小说之先河”,要忽视的则是它在情色描写上的贡献——因为情色文学,俗称黄书,并没有文学价值,只是这部作品的附庸与累赘。不知当年兰陵笑笑生的读者看到这种评价,会不会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买椟还珠。
而恐怖类型也面临相同的问题:恐怖本身有没有艺术价值?
有内涵有思想的恐怖片自然是好的,但没思想没内涵呢?
如果一部片不讲道理,不教做人,不让主角成长升华,只剩恐怖与邪恶,那它有没有存在的道理?但如果拍一部毫无道德说教与社会责任感,只为吓人和恐怖而生的电影,它的存在又有何价值么?
我觉得答案早就有了,这部作品的就是《闪灵》,一部为恐惧正名的电影,全程没打算给观众讲任何道理,邪恶、诡异、荒谬、恶意,反而因此而更具魅惑力。
意义之所在
谈到《闪灵》电影,就不得不提原作小说。原作者斯蒂芬金很不喜欢电影的改编,他与电影导演库布里克的分歧恰恰体现了两种审美:追求意义的传统主义,与解构意义的现代主义。
《闪灵》小说其实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因为不限于恐怖,作者将现实主义手法与胸怀苍生济世情怀融合其中,再现了所处时代的美国整体风貌,以至于阅读之时竟有再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感。男主人公杰克在家庭暴力中成长,始终难以摆脱家庭的梦魇,逐步在酒精作用下走向崩溃,他凄惨的经历反应了暴力与创伤的代际传承和美国梦的破灭;旅店在北美殖民扩张中的血腥历史成为了其灵异现象之源,饱含了作者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在黑人大厨的经历中,作者讽刺了美国的种族歧视现实,对白人歧视黑人而不自觉的行为进行了辛辣嘲讽;杰克最终的形象升华与亲子之情则饱含了作者对人间真情诚挚歌颂。
所以《闪灵》的小说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一部非常有意义的作品。批判现实,同情弱势群体,讴歌人性,引人深思。我想斯蒂芬金一定是很为作品的意义自豪的,所以他看到库布里克的电影时会那么恼怒:
库布里克的版本里什么都有,唯独缺了意义。
意义之缺席
我们早就习惯了内涵丰富,意蕴独特的作品,习惯总结创作者想通过故事给观众讲述怎样的道理。但库布里克打脸,他的《闪灵》仿佛在说:去你的吧,世界哪有那么多道理好讲!
与斯蒂芬金那种强调社会价值,一直希望能摆脱恐怖作家帽子跻身主流的人不同,库布里克更好地呈现了世界无序与混沌的一面——《闪灵》中世界的真正可怖之处不在于血浆与尸骸,而在于它的不可知与不可理解。你不知道旅店灵异世界的真相为何,不知道走廊尽头双胞胎女孩的出现有何意义。你甚至看到结尾都不知道杰克陷入疯狂的确切原因,更不可能知道为什么黑人大叔千里来援结果被当场砍杀。没人给你讲道理,也没人跟你解释,这一切让人心烦意乱。这种烦躁、不安与怀疑与剧情结合,成为了全片恐惧元素的一部分,铸造了一个充满恶意、不可知亦不可测的世界,超越了怨灵闹鬼的范畴,成就了这部影片的传奇观感。这或许就是恐怖片的优势所在,因为与道德人伦不同,恐惧更不可测,更不讲逻辑,呈现形态更诡异丰富,也更能和先锋艺术手段兼容。但作为代价,斯蒂芬金在作品中大篇幅苦心营造的社会批判与警世价值都被无情地抛弃了。
人性之对立
但这或许不是斯蒂芬金与库布里克间唯一的分歧。两人在影片中宣扬的人性观也完全不同:
斯蒂芬金的人性观是左派的,积极的。他关注弱势群体,同情黑人和印第安人,怒斥殖民者的罪行、深重的社会压力、与传承的家族暴力让杰克由人变鬼,其结局也包含了人人皆能向善,皆能获得救赎的希望。一言以蔽之,斯蒂芬金始终崇尚人性本善的光明意义。
但库布里克不同。他创造的世界恶意、无序,缺乏现实意义,对人性的态度也并不乐观。电影版的《闪灵》中,我们感到人性本身并不那么美好可靠:一个邪恶的环境就可以让任意的人变成杀人狂魔,并乐在其中,就像观众对恐怖本身着迷一样。库布里克的《闪灵》等于把斯蒂芬金除恐怖之外的东西都颠了个,后者那么抓狂也是意料之中了。
恐怖之永存
但斯蒂芬金的原作中有什么被库布里克继承的东西么?
有,那就是恐怖本身。
库布里克完美呈现了斯蒂芬金以意识流形式呈现的恐惧质感,一种先进而奇妙的心理恐惧。在斯蒂芬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先辈洛夫克拉福特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人类最强烈的情感就是恐惧,而最强烈的恐惧就是对未知的恐惧”。《闪灵》中,杰克最强烈的恐怖在于自己开始失去梦魇与现实的界限——他发现树篱形成的动物在行动,却无法断定是自己疯了还是世界疯了,这种邪恶未知带来的无助从各个感官末端一点点地侵蚀他的人性。而库布里克将对未知恐惧的再现作为了影片的唯一重点。当杰克在本不该有人存在的吧台上举杯痛饮,步入疯狂时,《闪灵》电影将主人公被妄想侵蚀的过程表现得无与伦比,甚至超过了小说本身。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闪灵》作为电影是如此的强而有力,光凭其在心理恐惧呈现上的超越性突破,就足以使其在恐怖电影史上留下显赫的地位;而比起斯蒂芬金早已不再新鲜的社会批判与人性颂歌,电影对心理恐怖的发扬光大更具价值。
而我认为《闪灵》强大之处的另一原因,在于挣脱了主流观念中的“意义”之囚笼后,它有力展现了恐惧本身就存在着独立的魅力与审美价值。和觅食、择偶、抚育后代、遴选栖息地一样,恐惧是人类漫长演化中的适应机制。有意无意,人类被恐怖吸引,就像人类被生命本身吸引一样,因为无法认识恐惧就无法理解安全,一如不能认识死亡就无法确定生命是否存在。自爱伦坡、博尔赫斯、洛夫克拉福特之后,对恐怖价值发掘依然长路漫漫,而后来者的攀援之路中,注定难以回避《闪灵》这部前辈佳作耀眼夺目的战栗闪光。
作者:丘贝贝Kyubei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9624605
出处: bilibili